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

发布 2022-12-16 18:02:28 阅读 1883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

八年级上册。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的太阳散步恩惠,万物欣欣向荣)

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华,通“花”。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徒,白白地)

长歌行》是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就要枯黄衰败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开篇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

2《野望》王绩。

东皋(gāo)薄(bó)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徙倚,来回地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晖,落日)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薇是一种植物。)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第一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第二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燕南度,大雁南飞。)

我家襄(xiāng)水曲,遥隔楚云端。(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曲,曲折转弯处。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

的尽头。)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天际:天边。)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在某些句子中“津”的解释是“道路”的意思。平海夕漫漫:形。

容长江水势很大)

选自《孟浩然集》。

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真切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

指天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泽:

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济,渡。端居,安居。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出来。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

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

5《黄鹤楼》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选自《全唐诗》卷一三零。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吊古怀乡的佳作。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6《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比喻游子的心情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挥手自兹(zī)去,萧萧班马鸣。

(兹,此。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声色具备。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咀味。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7《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碧霄,青天。)选自《刘禹锡集》。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8《鲁山山行》梅尧臣(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适与**惬,千山高复低。(适,恰好。**,喜爱山野之情。惬(qi),心满意足。)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随处改:【山峰】随**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鹿在溪边饮水。修辞手法:

对偶。)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

暗示有人家。修辞手法:设问。

)选自《宛陵先生集》。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诗人。

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9《浣溪沙》其二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选自《东坡乐府》。

本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2023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景,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抹上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

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拓展:

浣溪沙》其一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sāo)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其三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之景,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

何谓“清欢”?清淡的欢愉,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浣溪沙》其四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下片虚实结合,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

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放,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沈郎多病不胜衣”,用沈约的典故,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此情惟有落花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

“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僵卧:指卧病在床。

僵:僵硬,僵直。戍轮台:

在新疆一带防守。戍,守卫。)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夜将尽。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选自《剑南诗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2023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此诗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教案

学科语文课题课外古诗词 三首 课型新授年级八备课人序号时间审核人。学习目标 1.能理解这三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 默写这三首诗。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外古诗词前三首。板书课题 二 出示目标。师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

长歌行 1 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 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3 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4 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 常恐秋...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课外 长歌行 八上课外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