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2)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迨能倍诵乃止迨:
③迨能倍诵乃止乃咏其文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
(3)《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
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
“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
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
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惟一女远适他乡 b.老者暴卒。
惟吾德馨士卒亡者过半。
c.乃俱归 d.仍牢守故宅。
吾谁与归彼竭我盈,故克之。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 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 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3.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4)《盲子失坠》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
“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乎坠地。
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矜持自负)者,视此省哉!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有盲手道涸溪道: ②视此省战省: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译:②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译: 3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
答: (5)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6) 杨修颖悟。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出门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而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使人题门作“活”字 2.即令坏之
3.众莫能解4.次至杨修
二、选出下面“夫”字义项的正确答案,填人括号中。
a.丈夫 b.发语词 c.那 d.成年的男子。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夫战,勇气也( )
3.其夫呓语(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三、指出下列疑问句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1.复何疑?(
2.且焉置土石?(
3.子何恃而往?(
(7) 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
“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注释】①宿:事先。②夸客:
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勃:指王勃。
④汎(fàn)然:轻松、愉快之意。 ⑤语益奇:
(勃文)语益奇。 ⑥矍(jué):惊惶貌。
⑦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⑧寤:睡醒。
一、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寤”的意思与学过的《狼》一文中“ ”填一词)的意思相反。
二、选出对画线句子“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 )
a.因此拿出纸和笔来请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当真的。
b.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
c.于是,出示纸和笔邀请所有的客人,(客人)没有一个敢来的。
d.因为出示了纸和笔遍请客人来吃饭,(客人)没有一个敢答应的。
三、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
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一、1.诚然 2.引起 3.依靠 4.失误二、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三、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4.韦编三绝。
1.a 2.c 3.例:①我觉得文中的猴子对养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义,那么我们做人更应该有情义。 ②我觉得文中的猎人富有同情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主动关心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③文中的乡人不但出钱掩埋了老人,而且给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块碑,由此可见他们的善良与淳朴,这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此外还可以从老人或老人的女儿的角度来回答。
1.道:取道,过(或走)。省:醒悟,反省。
2.①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②过了很久,(他)精疲力尽(或疲惫不堪,力气用尽)了,一松手就掉到了地上。
3.①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1、⑴:移动 ⑵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一、1.写 2.拆毁 3.理解 4.按次序二、1.c 2.b 3.a 4.d 三、1.何 2.焉 3.何。
一、寐二、b 三、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四、开始并不怎么着意构思,而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接着痛快地喝酒,再将被子蒙在脸上睡觉,等到睡醒后提笔;一挥而就并且一字不改。
八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精选。班级姓名成绩。一 宋昭公出亡 至于鄙,喟然叹曰 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 无不曰 吾君圣者!侍御 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 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 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 新序 注 出...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班级姓名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今有二人焉,皆有百里之适。一人鸡鸣而驾,马瘠车敝,憩于涂者数焉,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一人日中而驾,马良车驶,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故夫车马者,质也 作辍,其勤堕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a.皆有百里之适b.马瘠车敝 c.作辍d憩于涂 者数。2.下列句子加...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曹参接任。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 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 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 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 知臣莫若主。帝曰 曹参何如?曰 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注释 曹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