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六大段。
其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占的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
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
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师出示诗句: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请运用以上的词语围绕庐山云雾,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
3.师小结。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充满神秘的,庐山云雾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1.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第二大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云雾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①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②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
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
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
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
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
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①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时而___
②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时而___时而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一年365天,有___天与它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时而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一半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这就是云海的两幅**,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习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
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
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
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根据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词句连接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家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作业。1.片断练习:《家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题。
附板书设计。
庐山云雾。登山路上浓雾瞬息万变:刚刚转眼间。
雾来时雾云时
雾浓时雾稀时。
山镇牯岭雾气朝夕相处,时而时而。
一半一半。大天池等地云海壮观绚丽云海茫茫,波涛起伏。
云絮翻飞,色彩斑斓。
本课时采用这种对应式的板书:一、便于体现出庐山云雾的特点;二、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三、体现了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15 水上飞机 三二班教师 凃莉。一 说教材。1.教材简析。水上飞机 是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去问个...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 教学设计 5 二课文 61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6 长城和运河 说课稿一 8 长城和运河 说课稿二 9 2 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设计 11 美丽的南沙群岛 说课稿 13 3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15 庐山的云雾 说课稿 17 习作一看图作文教学设计 20 ...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赶海》说课稿
赶海 说课稿。一 导入新课。1 看这幅 上说了什么?2 师介绍 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 捞海带 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3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 赶海 师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 赶海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 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