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滋养,源自文化的涌流,也有赖经济的润泽。
社会“啃老”话题的兴起,背后是城市房价的连年高涨。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眼中,就业是难题,住房是更大的难题.,“房奴”是他们的自嘲,“蚁族”是别人的镜像,“胶囊公寓”是他们自谋生存的写照,“逃离北上广”是他们在理想与现实挤压中无奈的选择。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也有相似的境遇。
他们宁可在城市的流浪中寻找机会,也不愿回到乡村回到土地,重复父辈们那走不完循环往复的沉闷日月。这些大学生,农民工,要凭一己之力在城里安身立户,何其艰难!可贵的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依然还要向着人生的太阳走去。
除了执著自己的奋斗和坚持,除了冀望**的保障和公平,只有求助于父母。尽管父母已经给了他们人生太多,尽管父母也未必都是富有。
贫穷永远不能湮灭亲情,但贫穷时时可能压抑甚至扭曲亲情。
亲情的生长,源自生活的环境,也热望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制造了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守问题。
亿万农民抛家舍业,只身闯进城市的大门。他们是坚韧的,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紧紧地拧进一条条日夜不停的流水线,默默地承受着就业的风险,抗争着资本的贪婪。他们是幸运的,凭借打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把握着生活的希望。
同时,因为亲情,他们又是心灵最沉重的社会一群。看一看他们身后的留守老人:饱尝空巢中的孤独,病痛中的无助,抚养孙子孙女的艰辛;留守妇女:
上有老下有小都需悉心照料,家务事田间事都当事事亲为,还有感情生活的平衡,社会关系的应对:留守孩子:远离双亲,缺少父母的关爱,尤其是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的断层和缺位,给孩子的知识学习、人格培养造成了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缺憾。
留守问题的严重后果,就是乡村老人自杀现象、妇女离婚现象、孩子犯罪现象显著增多。这是中国打工农民家庭最难以承受的悲痛,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最引人注目的疤痕。
如果说留守问题的积累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必然承受的历史性阵痛和代价,那么,留守问题的缓解应该是推动当下中国求解民生、转型和改革三大社会课题的制度进步。
亲情,是人类社会最为朴素、本真、绵长的情感,也是我们当下最应珍惜、呵护、陶冶的情感。
呵护亲情,关爱家庭,就是呵护我们的心灵,就是关爱我们的社会。
2019第4期半月评论
改革的时机是否合适,也常常是各级施政者决策中的一道难解的课题。谁都知道,深层改革,尤其需要宽松的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但不无吊诡的是,危机从来就是改革的催化剂。中国30多年来的每一步重大改革,几乎都属于 压力逼进型 而非 利益诱致型 我们现在还处于 际金融危机的后处 期,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转型期。改...
2023年第20期半月评论
2013年第20期半月评论 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对 四风 向我看齐,对我开炮!不遮不掩,真刀真枪 民众从新闻 上看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带头示范,亲自督导,各地 高调宣示,自我解剖,推动反 四风 不断深入。然而,也见也闻一些地方别出心裁,推出种种新招,惹来社会诸多热议 有群众大会隆重举行,但见...
2023年第8期半月评论
世博,也是一个挑战。世博会的大幕即将拉开,上海,又一次燃烧国人的激情,聚焦世界的目光。这里有难得的发展契机如上海的交通设施 环境建设 可能要花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改造,世博会加速了这一进程 这里也有城市成长的挑战。挑战的主题,便是国际展览局主席让 皮埃尔 拉丰所言 对城市发展作出革命性的思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