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期半月谈半月评论

发布 2022-10-30 19:12:28 阅读 5479

2023年第3期半月谈半月评论:信心就是力量。

消解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正是当下国人努力求解的一道难题。新近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针对中国经济看空还是乐观的两种声音,引起了全球**的特别关注。

顶着质疑,冒着风险,中国经济依然衔枚疾进砥砺前行:从就业、收入、环境等数据看,总体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世界经济增速跌至2023年经融危机以来最低点的背景中,6.9%的增速还是一个亮眼的业绩;gdp总量比去年增加超过4万亿人民币,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仍超25%。

事实胜于雄辩,信心不可动摇。

信心来自面对经济形势的清醒认知。

要把握基本面。中国经济面临突出矛盾,可能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量大质优的要素资源,具有发展中大国特有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10度亿人即将进入小康社会,7000多万人要脱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蕴含着扩大内需的强劲需求,经济发展依然具有较强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和抵御风险能力。

也要明晰历史观。中国经济进入增长换挡、发展转型、体制变革时期,由此而来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正是当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还要转换新视角。看国内。自主性扩大投资意愿走弱,但新消费时尚却逆势上扬:

旅游休闲已经是寻常百姓的常规生活方式,运动健身热潮正在一个个动感城市急速涌流,智能家具数字家庭正在向我们频频招手,文化娱乐需求高涨中电影年度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专家解读,这就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万亿级的消费市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风口”。看世界。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深度调整。

但雾霾中也见到隐约亮光。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宽松政策转向正常化,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性改革,全球大宗商品**从泡沫化状态回归常态,这都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奠定良好基础。

冷静观察,直面现实,正视困难,我们的双脚就站到了坚实的大地上,拥有了牢固的立足点,就看到了远方的地平线,找到了准确的方位感。

信心来自破解增长难题的科学谋划。

如何去遏制经济下行的势头,保持平稳健康的增长?

路径在转型,核心是创新,支点是改革。

转型倒逼升级,转的事发展理念,是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消费主导递延,从中国制造向世界智造的跨越,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的发展转轨。一方面挺近中高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发力去产能,坚决退出僵尸企业,优化整合宝贵资源,“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现市场出清产业振兴。

创新驱动发展,已被列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颠覆性技术、跨越式组合、融合性发展崭露头角,智能创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澎湃而来。我们当迎头赶上,抢占先机。

同时,也应分外警醒,扎实推进。如地方**纷纷出台相关优惠、提供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机器换人”,多见一哄而起,重复投资。结果呢?

技术部件空心化,高端产业低端化,本土企业边缘化。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难以拉动本土的机器人产业。

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改革进入深层的利益调整和权力重构,阻力越来越大。但是,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再深的河水也要淌过去。

核心是**改革,简政放权转换职能。**三令五申,壮士断腕,实施清单制度,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成效却难以让百姓满意。在不少地方和部门,该放的权力难以放到位,该管的环境难以治理好。

那么多的企业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扑倒在行政审批的“最后一公里”。改革深入攻坚,已是不容迟滞。

信心来自落实发展战略的奋发作为。

挑战不可回避,阵痛在所难免,等待观望没有出路,消极悲观更无希望。信心不仅来自于清醒的认知,科学的谋划,更重要的,来自于积极的行动,奋发的作为。一如年初那场多年未见的极寒,骤然来袭,人们猝不及防,经受考验。

一味蜷缩在安乐窝里猫冬熬冬,注定是越来猫越冷越难。那些转身扑向窝外天地的人们,不畏艰难显身手,胸有朝阳化冰雪,反倒是热血奔涌,如沐春风。

市场相信的事勇气和智慧,是定力和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坏事也可以变好事,挑战也可能是机遇。而我们在现实中,更须警惕和防治的,是正在滋生、蔓延的发展焦虑症、发展冷漠症和发展失能症。

焦虑者容易急躁冒进,追求大干快上,重走发展老路;冷漠者或忧干事风险或失利益动力,不愿积极作为;失能者对经济新常态缺少认知,对**新定位缺少把握,对技术新革命缺少学习,想干事却深感无能为力。三正不治,信心如何坚定?

信心是一种预期,也是一种素质;信心是一种理性,更是一种力量。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浪中前进在挑战中成长的,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形成合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2023年第2期半月谈半月评论:城市也是新市民的家园。

新一波城市化的核心,是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在深重的城乡二元历史背景中,注定了这是一个伟大而又艰难的历程。

2023年年末,因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在甘肃永昌县酿成了数千人围观聚集的****件。新闻**从中敏锐地捕捉到近年来从农村进入县城的居民是事件中活跃的“主力”,由此深刻地提出了城镇化推进中新市民的“精神不适应症”。

由这种“精神不适应症”衍生的种种群体非理性矛盾冲突,永昌事件绝非个例。

新市民走出乡土,怎样在城市中寻找到、营造出温暖、幸福的另一个家园?

我们正创造着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世界奇迹。短短30多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达55%,两亿多农民挤进城门,实现了非农就业。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工扎根城市?

让更多的新市民融入城市?产业发展是融合的基础,公共服务是融合的纽带,社会保障是融合的支撑。我们不能忽略,更深层的还有文化认同,这是融合的精髓,也恰恰是当下城市化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无疑,农民工融入城市,有一个文化改造、转型的问题。

毋庸讳言,由于生活的贫困、信息的闭塞、教育的落后,还有小农经济带来的自给自足的耕作方式、相对封闭的生产环境、简单重复的生产活动,导致农民的社会视野、文化知识、公民素养多有局限。进城农民在环境卫生、行为规范、公共秩序等方面,有许多隔膜需要打通,有许多陋习需要祛除,在契约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等方面,有许多缺失需要补课,有许多观念需要培育。入乡自然就要问俗,就要随俗,何况,今天农民工要融入的是一个与他们已往心目中的“乡”具有全然不同的面目和灵魂的“城”!

一味地怀念故土,株守在封闭的流动人口扎堆的棚户区社会,延续着与其在家乡相似的村落化生活,终难摆脱边缘化、弱势化的宿命。

从农民到市民,这是一步历史的跨越,也是一次文化的转型。农民工就业在城市,生活在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牵动人际交往、社会参与、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创造接纳新市民的人文环境,帮助提高适应能力,生长现代意识,转换行为方式,在学习和模仿中,在汲取和内化中,增强新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融入城市社会,这是城市化的新使命。

同时,这里也有一个文化尊重、包容的问题。

在城乡二元的历史熏染中,我们似乎都形成了一个思维定论:乡土文化农耕文明注定是落后的,陈旧的,而城市文化工业文明自然是先进的,引领的。这种自在的优越感,常常使我们在城乡文明的冲突中模糊了视线,预设了结论,常常使我们在新市民与原居民的矛盾中,先入为主地站上了文明制高点,拥有了话语主导权。

殊不知,有时恰恰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简单化、两极式思维定论,将我们引入文化建设、社会和谐的误区。乡土文化农耕文明中蕴藏的热爱家乡、尊崇自然、晴耕雨读、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善良质朴、尊老爱幼、邻里相帮等,也是我们的软实力,也是我们应该尊重、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已是过去时。

但是,作为民族的智慧、传统的积淀和文化的资源,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财富和弥足珍贵的滋养。

接纳、引领新市民在陌生的城市中寻找精神家园,放飞人生梦想,这也是一个文化认同、融合和提升的过程。

在原子化的演变中,在小时代的标榜中,在工具性的膨胀中,社会的冷漠症、孤独症开始流行,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成为时尚,人文精神失落、道德伦理紊乱警钟敲响。精神生活中的这种种错乱现象,在城市社会中显得分外鲜明。大规模的拆迁建设,爆发式的造城运动,轻易地割断了邻里、社区具有稳定性和亲密性的既有联结,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人际关系,改变着淳厚的社会风尚,城市文化工业文明面临新的挑战。

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乡愁”是什么?正是人们对家园亲情、传统文化和美好人性深情的遥望和永恒的眷念。

文化的融合,是一种丰富,是一种滋润,也是一种撬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如此,地域文化、族群文化、城乡文化的交汇,也当如此。

新市民的努力奋斗,丰富着城市的生活,焕发着城市的容光,也砥砺着城市的精神。他们那种钻研打拼的韧劲,吃苦耐劳的品格,给富足安逸的城市注入了更多创造的活力;他们那种粗糙爽朗的热情、自然坦荡的真诚,给精致细腻的城市增添了更多阳刚的气息:他们那种爱岗敬业的执著、诚实守信的善良,给坚硬冷漠的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温情。

在新市民的群体中,同样涌现出许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草根英雄”、“城市好人”,他们在社会主流价值的践行中所闪耀的人性光辉,所释放的道德能量,同样在提升着城市精神的标高,同样在激励着城市文明的进步。

城市,也是一个家园,是~个全体市民共享、共建和共治的家园。

2023年第1期半月谈半月评论:攻坚结构性改革。

2023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指出“明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体制性障碍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因素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环境、企业家管理、**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如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结构性问题则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性障碍,体制性障碍又集中表现在**作为的“越位”“缺位”“错位”和现代市场发育滞后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症下药。当前来看,推进结构性改革已十分紧迫。

半月谈2023年第3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1年第3期半月评论 呵护亲情 春节团聚,人伦亲情的话题不断升温,摩托妈妈 思子心切千里单骑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民。道德进退,家庭伦理的建设渐成热点,中国网事感动2010 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生动地诠释着人间至爱 草根亲情。养老修法,传统孝道的规范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人们热烈地争论起儿女常回家看...

2023年第3期半月谈半月评论

2013年第3期半月谈半月评论 戒奢何难。发布时间 2013 02 27 14 46 28 公 资料网 客服 特别推荐 命中率超高!2013年事业单位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 权威绝密资料!最新省考一次通关必备!2013年省级公 权威绝密资料!戒奢是一个老大难。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 三...

2023年第3期《半月谈》评论

半月谈 评论2013年第3期内容 戒奢何难。戒奢是一个老大难。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 三公消费 治理公务接待,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成效如何?马路边的,车轮下的,舌尖上的,奢靡浪费现象仍在蔓延,享乐腐败花样不断翻新,有令难行,民众怨声连连。官场戒奢难,难在 何处求解?首先,这是在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