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23年第24期

发布 2022-10-30 20:28:28 阅读 7837

直面非理性维权之痛。

一个民主法治不断进步的时代,必定是一个权利高扬的时代。权利只有得到维护,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指出,权利只有在持续不断地与否认、侵害权利的力量进行斗争中才彰显其存在,为权利而斗争是每个人的神圣义务。

观察中国当下之情形,在社会变革的猛烈冲击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中,公民的权利意识快速地觉醒并茁壮地生长着。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一系列非理性维权事件却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为了证明自己身患尘肺职业病,河南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不惜“开胸验肺”;在上海打工的孙中界为证明自己不是“黑车”司机,一怒之下自断手指以示清白;成都市民唐福珍因抵制房屋拆迁而**身亡;宁夏农民工王斌余找老板多次讨要工钱未果,还遭到打骂,在极度绝望和愤怒之下,连杀4人,重伤1人。

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

一桩桩带有悲剧色彩的维权案件,牵涉对象无一不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最终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无一不是由于**的介入,或者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或者引发了全社会的深思。不过,如果将目光投向这些“小人物”因维权而付出的昂贵代价,难免让人感到苦涩和悲壮:

他们有的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以自残等极端的方式,让身体永远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痛和疤痕。

维护权利的最好方式,是每一个人都能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对个人权利反复坚持。作为一个受害者,谁都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但采取非理性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尤其不应该用暴力来反对不公正,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极大代价。

生命或已逝,权利何所归?一件件非理性维权的悲剧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体性的暴力还是群体性的激烈行为,都早已被证明不是最好的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方式,只有合法的、和平的理性维权行为,才更容易得到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和响应,有理有利有节的维权更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当然,面对诸多的非理性维权导致的悲剧,有关**部门必须深刻反思。事实告诉我们:在一些地方,理性维权已成为弱势群体享受不起的“奢侈行为”,因此,理性维权,不仅是公民所要学习的,相关部门更要为其创造好的条件。

公民理性维权的成本必须降低。毋庸讳言,当前过高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让许多维权者在依***的道路上望而却步。以工伤维权为例,有专家计算过,将所有的程序走一遍大概需要3年9个月左右,大多数受伤农民工无法及时得到赔偿,而且很多农民工因为自身法律知识欠缺,导致法律维权难上加难。

再比如民工讨薪,要经过多道程序,时间长还未必有效,因此,一些农民工干脆放弃通过正常渠道讨薪,而采取跳桥、跳楼、绑架等极端手段来讨公道。当维权的成本超过了维权者可承受的能力时,一些非理性甚至是暴力的自我救济的表达就在所难免。因此如何简化程序,降低维权门槛,降低维权成本,是**部门当下必须要做的事情。

必须建构弱势群体维权的“绿色通道”。现实生活中,不少地方**常常把直接向上反映问题的群众视为“刁民”。事实上,这在理念上已经堵死了普通民众的理性维权的通道。

因此,如何让广大百姓更为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诉求,如何更为实在地让他们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如何避免制度救济通道的失灵,这对于化解非理性维权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部门必须首先为维权群众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一条明路,解决维权方式、维权思路上的信息不对称;其次,要畅通理顺已有的公共维权的渠道和机制,加大监督问责力度,让相关责任部门在面对群众维权时,不能也不敢推三阻。

四、冷漠无情;再次,从体制上找症结。时下,由非法、暴力拆迁所引发的暴力维权事件接二连三。野蛮拆迁方往往是拥有权力和资本的强大团体,遭受损失的一般是普通百姓,而此过程中大多是“开发商在前”、“**在后”,老百姓处于弱势。

这一切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修改或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制度,对于化解非理性维权现象将会起到重要功效。

令我们欣喜的是,在民主法治进程中,**依法行政正大踏步前进。越来越多的施政者明白了公权力的运行规则——“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知悉了公权力是有边界的,而非“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式的为所欲为。同时,当为打造法治**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开始运作,当“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成为头顶利剑时,**的行为日渐变得规范,“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的“三拍决策”行为,正逐渐被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和听取民意制度所取代。

依法行政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和谐。近年来,一些地方屡屡发生因污染项目引发的环境维权事件,从2023年厦门px项目引发的“散步”,到2023年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市民理性维权前听取民意等等,都表现出公民对国家权力机构的信任,也表现出**部门对民意的尊重。

我们更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理性维权面前,公民与**实现双赢! (孙爱东)

从**经济工作会议看2023年政策六大指向。

本刊记者李力。

2023年,我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挑战,在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大背景下率先实现企稳回升。然而,2023年国内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如何打牢经济复苏的基础,全面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12月上旬召开的**经济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把“促转变”作为“关键之年”的工作主线。

刚刚闭幕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可以说,在“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促转变”已成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主线。

2023年,由于特殊时期、特殊的经济环境,**把保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不过,特殊时期的应急政策如不能在合适的时机作出调整,也会给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与隐患。”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内涵十分明确,就是指经济发展并非仅是gdp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张,而是要让经济增长不仅民生目标明确,而且在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之间达到平衡,投资、消费及出口之间达到平衡,产业与产业之间达到平衡。

”可以说,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是个转折点,关注的问题明显由短期向长期转换,政策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表示。

据我们的判断,2023年将是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也是我们谋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为关键的一年,转变发展方式其实是一个长期问题。现在,短期目标‘保增长’见了成效,明年经济环境也将好于今年。在这个时候,的确应当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为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夯实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部副主任祝宝良进一步指出。

调控政策基调不变,“针对性、灵活性”增强。

在各界对中国经济前景作出谨慎乐观的判断后,国家后续调控政策是否转向引发广泛关注。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关注民生成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共同“重点”。尽管双政策主基调不变,但“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提出为未来政策调控预留了较大的空间。

对此,易宪容表示,2023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会“退出”,但不会出现2023年由于特殊经济形势造成的货币投放极度宽松的情形,银行信贷在2023年会有所收缩。如果2023年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多在“宽松”上,2023年重点则该放在“适度”上。

专家普遍对于2023年货币**量增速大幅高于gdp增速表示担忧,并认为货币政策的微调在所难免,而且会更加注重信贷速度与平衡的问题。对此,王小广的看法更为明确,“未来政策走向将会更加关注信贷货币政策尺度的掌握,而财政政策有必要维持现在这个积极的态势,而且财政政策应该放在更加重视民生这样一个出发点上”。

可以说今年经济工作会议面临的决策难度比往年更大,因为国际国内经济局势尚不明朗,我国经济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为艰巨,对政策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和地方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现在我们面临的一大风险就在于如果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强,2023年经济很容易走向过热。如果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经济还有再次下滑的可能。

”祝宝良表示。

通胀预期”压力不大,其他风险不可忽视。

在2023年我国货币**创出天量、世界主要国家投放巨额流动性的背景下,通胀问题成为**和民众广为关注的焦点。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物价的持续回升正在导致通胀预期不断增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虽然只提及“管理通胀预期”,但专家表示,这一提法显现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

而早在今年10月21日,***常务会议就已经首次将“管理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一道列入宏观调控重点内容。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表示,应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助于缓解通胀预期。所谓通胀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事实上,在总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单纯的货币**快速增加引发实体经济通胀的可能性较小。

对此,王小广和易宪容等专家均认为,在中国目前的cpi体系下,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cpi等指标可能不会显现出通胀苗头,但是资产**泡沫化的风险却不容忽视。**和楼市的过度活跃和投机过热,往往是通胀的前奏。管理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关键是保持货币**量与宏观经济形势相适应,因此必须调节货币流向、信贷结构,防止大批资金流入**并助推资本市场泡沫化。

为此,**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祝宝良说:“我主张明年货币增长控制在17%左右,否则肯定是有风险的。

”专家特别强调,应当未雨绸缪高度关注房价**问题,一定要避免房地产市场重蹈2023年利用银行金融杠杆大肆炒作而非理性暴涨的覆辙。12月14日举行的***常务会议也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的势头。

扩内需”潜力在农村,促进居民消费是重点。

**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议指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这意味着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将更加明确和具体,而政策操作思路开始转向解决深层次问题。

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通过哪些途径措施来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苏海南对记者表示。那么,“扩内需”应从何处着手,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呢?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来扩大内需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的一个环节,必将成为2023年经济工作部署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08年第24期《半月谈》

08年第24期 半月评论 越困难越需要科学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 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从近来...

24期,《半月谈》,半月评论

2009年1 24期。半月谈 2009年第1期 半月评论 转型升级是出口解困的根本途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出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在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中国出口增长速度逐月回落,2008年11月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增长率降到一2 2 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国出口如何应对?一方面,...

半月谈2019第3期

科技反腐新动向。一件行政审批事项,如果临近期限办理人员还未完成,系统就会自动亮起黄灯 如果办理人员违规操作,系统则会自动亮起红灯 这是江苏南京推进廉政反腐的一项技术展现。在超时自动警示系统和督察督办跟踪系统的监控下,整个审批过程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负责人都竭力在第一时间处理好。通过这类系统,公众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