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要报2023年第26期

发布 2022-10-30 19:02:28 阅读 2130

中经要报。

国家信息中心第26期(总第660期2023年7月5日。

要目导航。本期推荐 2

莫对经济增速下降反应过度 2

国际财经 6

全球**成惊弓之鸟 6

各国经济情况存异退出步调难统一 7

希腊被迫卖岛屿挽救经济 8

海外**看中国 9

美国《侨报》:中国困局未破,何来一枝独秀? 9

美国《侨报》:世界格局面临变革中国谨防“温柔陷阱” 10

英国《路透社》:劳资纠纷推动中国工厂自动化进程 11

美国《华尔街**》:中国决策者的政策子弹所剩无几? 11

国内财经 13

pmi连续两个月回落下半年紧缩调控空间缩小 13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逐步减少关税壁垒 16

上半年中国****近27% 产业资本逆势进入 19

重庆两江新区构建“1+3”管理模式国家布局经济“金三角” 20

观点精粹 22

马骏:中国小心四种体制因素致经济大起大落 22

章玉贵:构建“高低搭配”的经济布局锻造中国竞争新优势 22

王德禄:用“产业主导权”指导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 23

尹中卿。我国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马上有两年时间了。目前正处在一个岔路口,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经济走势众说纷纭。

一、辩论重启。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整体回升向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增速触底**强劲。在2023年gdp增长8.7%的基础上,2023年一季度冲高到11.

9%,环比增长1.2%,超过2023年四季度11.7%和2023年一季度10.

6%的水平。有人认为,我国从此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通道。但近一个多月来,在国内房地产调控和欧洲债务危机等影响之下,尤其是5月份经济数据出来后,许多人又有点悲观了。

原来还是言之凿凿的“回升向好”、“开局良好”等判断,现在变得有点不那么理直气壮了。社会上反而出现了“经济下滑”、“二次探底”的声音。

由于2023年经济增长速度是“前低后高”,今年经济增速必然是“前高后低”。但目前最需要警惕的是,因担心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中断今年开始执行的宏观刺激政策退出,而重新启动甚至加大刺激力度。这是目前宏观政策最需要担心的。

我们不要对经济增长速度看得太重。如果二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不太好看,或者到第三季度还继续下滑,就要警惕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反应过度,因为继续刺激政策会产生更大的问题。

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宏观政策判断,首先需要明确,如果是“二次探底”,这个“底”应该如何定义?现阶段经济潜在增长速度是多少?经济增长速度怎样回归到“常态”?

二、回归8%不能说成“探底”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基本稳定。特别是经济领先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15个月在正常水平以上运行,尽管5月与4月相比有1.8个百分点的下降,但仍在50%的正常水平之上,显示未来半年经济将呈现增长之势,只不过发展态势较之前更趋平稳。

因此,使用所谓“经济下滑”、“二次探底”来描述下半年的经济走势,有点反应过度。实际上,在去年二季度7.9%、三季度8.

9%的基础上,去年第四季度10.7%、今年第一季度11.9%的gdp增长率,已是“过高向热”的速度。

若第二季度和下半年还延续这样的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长可能超过10%,与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相比,将会出现“经济偏热”。

今年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出台的放缓公共投资,适当拉紧信贷货币政策,加强房地产**调控,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压缩高污染、高耗能和过剩产能,重启人民币汇改进程以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实际上是对过去一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半年来“过高向热”态势的主动调整,而不是“经济下滑”、“二次探底”。

即使下滑,也不是像2023年那样从第一季度10.6%“陡”滑到第四季度的6.8%,而是从第一季度的将近12%“平”滑到8%~10%的潜在增长率。

即使探底,所探之底也不是2023年第一季度6.1%以下,而是这么多年一直提倡的8%左右。

因此,今年二季度之后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并且“应该”都低于第一季度。实际上,2003~2023年gdp 10%以上增长并不是“常态”,也不叫“又好、又快”增长。只要在由环境、资源等因素制约的8%~10%潜在经济增长率之下,符合追求指标,就不是下滑,不存在探底问题,而是回落趋稳,回归“常态”,回归适度增长。

三、应继续淡出经济刺激政策。

进入2023年,无论口头上怎样说,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实际上正在逐步淡出。面对最近一两个月的情况,又重新出现了继续刺激的声音。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岔路口,政策抉择左右为难。

笔者认为,后危机阶段宏观调控需要回归中道、中性。当前应该继续实施宏观经济刺激淡出政策,适时、适度地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出必要的微调,平稳实现经济刺激政策的调整软着陆和退出衔接。

一要把财政政策从“积极”逐步改变为“稳健扩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盲目积极,更不是无限扩张,要从保持可持续性的角度,充实和完善,从长计议、量力而行、扩张适度,努力做到财政收入**有持续保证,财政支出有长远效益,尽力实现收支平衡。

二要把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逐步改变为“从紧偏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无度宽松,更不是完全放任。“从紧偏松”介于“适度宽松”和“从紧”之间,该松可松,该紧必紧。

要从抑制通胀预期和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的角度,充实和完善当前的货币政策指导思路。

三要警惕出现对经济增速下滑反应过度的情况,再度“祭”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大旗。要知道,目前我国经济存在的两大系统性风险,都和经济刺激政策的过度扩张有关。这两个系统性风险,一个是银行体系资产质量风险,另一个是地方财政结构性风险。

2023年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急剧上升,其中非金融公司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新增5万亿元,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新增1.7万亿元,分别是2023年的2倍多和4倍多。2023年以来中长期贷款比例继续恶化,这会给银行体系资产质量和银行业流动性带来风险。

2023年许多地方**通过投融资平台,把基础建设和其他**活动产生的债务信贷化。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资本金很少,但杠杆率却很高,一级**往往设立多个**融资平台,同一个**融资平台往往有多家银行贷款进入,给地方留下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财政结构性风险。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困难,许多项目难免半途而废,地方**融资链条面临断裂,这会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停顿,还会导致银行产生大量呆坏账。

四、2023年以来经济下滑内因为主。

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展望的观察,还要放到2023年这一轮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否则说不清楚。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蔓延,我国经济受到深度冲击。但事实上,这一轮经济增速下滑是从2023年第三季度就开始的,一直延续到2023年第一季度,时间长达7个季度。

这一轮减速,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政策应对等内部多种因素的叠加,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并不是主要原因。

所谓“内生性因素为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和增长模式问题,虽然多年来一直强调要从外延性增长变成内涵式的增长,但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过分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增长质量。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进展缓慢,多年来对调整经济结构强调得不够,政策和措施的力度也不够,更多是在口头上而不是政策措施上。

三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逐步下滑。

所谓“多种因素叠加”:一是金融危机冲击外需下降。二是政策因素,特别是2023年,一系列对企业经营影响重大的政策过分集**台,如提高环保门槛、人民币汇率升值、“两税合一”税法的变化、大规模取消出口退税、增加用工成本等,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当前的经济增速下滑。

这些政策因素过分集中、高密度出台,频率、强度、分寸、节奏没有掌握好。三是政策应对问题,2023年宏观调控的任务变动过于频繁,有的地方和部门、有的政策和措施,年初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苗头重视不够,年底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又反应过度。

实际上,我国经济自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的这一轮减速,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比如投资与消费的矛盾、内需与外需的矛盾、发展方式结构性矛盾、区域结构性矛盾、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国民收入结构性矛盾。如果这些结构性矛盾不解决,经济增长速度早晚都会下行。

虽然在强有力刺激政策的作用之下,迅速扭转和遏制住经济增速7个季度持续下滑的态势。但也要看到,在应对经济危机冲击时,一些政策和措施有点顾此失彼,有的地方和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一是过分强调保增长,对调结构、促升级重视不够;二是过分强调**作用,对发挥市场基础作用重视不够;三是过分强调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重视不够;四是过分强调通过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对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重视不够。

一揽子计划实施中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一点不应当回避,也回避不了。(作者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金融市场似乎已成惊弓之鸟。6月29日,美国谘商会将中国4月领先经济指数下修至增长0.3%,远低于6月15日公布的增长1.

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则警告,全球经济正陷入第三次萧条的初期。亚太地区**随即快速**,市场对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持续性的担忧打压投资者信心。

当天,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亚太指数的跌幅接近2%,中国**再创14个月以来的新低。日经225指数由涨转跌,****1.3%,报收9570.

6点,其**口以及大宗商品类**跌幅惨重。韩国**综合股价指数**1.4%,中国香港恒生指数**2.

3%,澳大利亚基准s&p/asx 200指数**0.89%,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1.4%。

道指**2.65%,纳指跌近3.85%,标普500指数下滑3.

1%。其中,标准普尔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均创出今年最低**纪录。欧洲三大股指跌幅均逾2.

5%。6月30日,亚太市场继续普跌。除了中国领先指标遭下调等利空因素外,还有三个因素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一是欧洲的一些银行向欧洲央行的4420亿欧元贷款即将到期,引发市场对欧元区银行流动性的担忧。而美国在6月份又有三家银行宣布倒闭,令今年美国破产银行数目达86家。同时,普华永道的报告指出,欧洲银行不良贷款普通升高,其中2023年底,德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账面价值同比增长50%,达到2130亿欧元,居欧洲银行业之首。

这使得市场不得不对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的扩大和升级作出提前反应。二是当天希腊和西班牙再度爆发罢工,以****实行的财政紧缩政策,部分投资者担心希腊和西班牙最终仍将被迫申请外部援助;三是美国大型企业联合会公布的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5月份的62.7下降至52.

9,远低于62的市场预期。宏源**研发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唐永刚指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已引起了全球共鸣,投资者担心欧洲债务危机会逐步蔓延,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又不理想,使投资者产生了市场可能二次探底的担心。估计未来短期内美国**和欧洲**维持弱市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避险需求高涨的情况下,美国国债继续受到了投资者追捧,致使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降至历史最低点。一些高风险、高收益货币也呈现快速回落之势。其中澳元兑美元汇率走低,一度跌穿0.

8600水平,美元兑日元跌至近8周以来的新低。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显示,5月份日本失业率意外上升至5.2%,而家庭消费支出则连续第2个月出现下降,表明消费支出仍然疲软,不足以驱动日本经济复苏。

弱势欧元兑美元汇率再次跌穿1.2200水平;欧元兑日元跌至8年半新低;欧元兑瑞郎创下纪录新低;欧元兑英镑跌破0.8100,为2023年11月以来首次。

中经要报2023年第30期

中经要报。国家信息中心第30期 总第665期2010年8月2日。要目导航。本期推荐 2 2010中国经济运行上行但充满变数 2 国际财经 6 90 的欧洲银行通过压力测试但仍面临融资压力 6 美国参议院搁置气候立法 7 印度并购法规将进行革命性修改 8 海外 看中国 9 英国 路透社 中国宏观经济政...

中经要报2023年第28期

中经要报。国家信息中心第28期 总第662期2010年7月19日。要目导航。本期推荐 2 周期调整与多重政策作用下的宏观经济 2 国际财经 7 美国银行业手持地雷资产环球 或再创新低 7 全球pmi普跌经济复苏动力出现逐渐熄火迹象 8 葡萄牙突遭降级多国信用仍令人担忧 9 海外 看中国 10 美国 ...

传媒2023年第26期

尽管中国还没有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经济发动机,但它将被证明是能够救世界的第四发动机。期刊 外交政策 7月8日 美国外交的失败 远东经济评论 7月10日 宣传也要获利 中国 暂停了今年的报刊征订,决心制止报刊在发行过程中的摊派和勒索订户的现象,从而启动期待已久的 改革。尽管 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宣传,但官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