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美术

发布 2022-10-28 07:58:28 阅读 5738

小学五年级美术《真情对印》教学案例。

衡南县洪山镇中心小学:刘俊江。

案例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不是把美术看作技艺的传承,而是力图使学生体验和认识美术的文化内涵。

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组织教学,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有兴趣才能促使积极的想象。而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和创造,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触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心灵中的创造探索的欲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对传统美术的创新,放飞想象的翅膀。

本案例为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真情对印》一课,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新课标精神和新理念指导下,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启发儿童创造力,不仅努力传播传统美术文化,而是同样要时刻注意在自己平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每一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以“对称图形”为主线进行联想,用“团花剪纸”的传统方法进行表现。因为对称,藏匿于生活之中,寻觅不同形式的对称形,是一种快乐与欣喜,而学习传统的团花剪纸方法,是对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传承,感受民间美术蕴涵的丰富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从生活中的景象探索对称型图案,掌握对称规律,学习用均衡、对称的方式。

、技能目标:以剪纸的方式来表现对称纹样,学习五面对称纹样的折剪方法。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称的造型手法。

、情感目标:从对称剪纸中赏析花朵、昆虫等生活中的对称美感,培养学生对对称纹样及物体中稳定、整齐、调和的感受,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思路】:

通过欣赏、启发和找联想规律来充分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对称形象中提炼美术的形象,即要求他们尽可能发现相关的事物(口头描述),还要求他们能把想到的形象通过自己的技能想象,表现成对称形剪纸的形象,这既训练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表现美的技巧。

分组合作学习,多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在独立解答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及表达能力,通过作业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学生自身的创作潜力和构思动力,为设计思维与图形表现技巧打下良好基础。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对学生作品评价进行自评、互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剪切一张图案简洁、形式活泼的多面对称形剪纸。

教学难点】:

多面纹样的纸张折叠与剪切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多个范作,创作材料,花的实体。

学生:蜡光纸(多种色)、剪刀、刻刀、胶水、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触发思维,激发兴趣。

课前在教室内陈列老师、学生收集很多对称形**、实物、民间剪纸,并张贴在教室内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的对称世界之中。)

师: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山岳的倒影,建筑物的辉煌,还有飞舞的蝴蝶,艳丽的花朵……,我们就从教室里同学们手中、窗户上和墙壁上的**、实物来欣赏这些美丽的形象,看一看,并从中找出一个共同的规律(分组欣赏、讨论)。

在舒缓的**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观)

学生在欣赏中,置身于一个对称形象的场景下,一起寻觅生活中藏匿的对称规律,他们大都兴奋不已,惊叹之至,浓厚的兴趣在交流中一下子就调动起来,学生在这些精美的展品下,他们把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体悟到的在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表现出惊异的姿态,相互间传递着一份快乐、思维便奇迹般的活跃]

二、分析讨论,感受规律,加深印象。

这节课我们首先就来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

出示课件:赏析**,学生**。

、这些**你能看出它的对称轴吗?

、它们的对称轴有几条。

、剪纸作品中的对称轴是不是折叠线。

分别就风景、建筑、动、植物、花卉剪纸的**加以探索?]

三、观察赏析,活跃思维,大胆联想。

教师以花卉为例来讲述:美丽的花朵也是对称形,我们掌握了对称规律,可以用剪纸的方法来表现它们。

出示课件:几个不同的花卉**,在旁出示对应的团花剪纸图案,有传统形象的,也有现代变形的,让学生感受和体悟,再一次激发创作热情。

、对剪纸形式、技法加以解说,并简介剪纸、窗花在民间的来由、形式,找到每张作品的对称轴和单元纹样。

、生活中藏匿着种种对称图形,花卉的对称形有许多不同形象在团花剪纸中,民间艺术的设计却贵在奇思与妙想,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他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怎样的变形?哪些部分最奇特?(自主**)

学生对凭空想象往往感到一筹莫展,无创作体验,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感知和体验“对称形剪纸”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和清晰这些思考过程,为学生的构思提供一个有趣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展开联想,从而获取创作的灵感。]

四、自主合作,艺术实践,创新思维。

、**课件了解折叠、剪切、拆展的方法;

制作材料的展示,剪切的基本方法。

、教师示范折叠、剪切、拆展的过程,学生练习折叠方法。

、布置练习:

1)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相互学习折、剪、拆的制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对自己作品进行说明。

2)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强调使用剪刀注意安全,并指名剪好的作品可跟老师的作品互换。(大屏幕上滚动各种团花剪纸作品,和刚才学习的折、剪、拆的方法,**优美**)。

这个教学环节有松有紧,教师抓住学习重点解决折、剪、拆这三个重要环节,让学生想象力天马行空,沉浸在活跃快乐的氛围之中,学生们时而有思绪顿开的喜悦,时而有深思渐悟得轻叹,教师内随处激荡着创造的热情,再由教师施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在美术的氛围中,便充分享受到了创作的快乐,亲身体验拆展作品的神奇。背景**的**,流动画面的展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为创作有困难得学生提供了短暂的视觉形象,消除了他的畏惧。]

五、作品展示,师生互换,评价反思。

、学生将作品拆展后展出在前面和老师交换一件作品。

、自评:说说自己的设想,创意。

互评:小组之间相互评价,老师点睛。

通过学生剪纸作品的展示,将整节课提向高潮,老师对学生优秀作品的收藏与学生获得老师作品的奖励,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会有一种突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对老师作品的保存将会使学生对剪纸学习的一种延伸。]

六、课堂小结,学习拓展,课后延伸。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发现了对称美的图形,并学习了传统的团花剪纸,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了令人观止的各种对称形剪纸,造型多样,构思巧妙,大家都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希望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敢于探索,乐于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对称及恰当的变化让人感到稳定整齐调和而有趣,如有些标志、文字(如:日落西山山西落日)、**(如同学们课后在生活中再找一找哪些实物具有对称美感。

将学生的想象再次升华,丰富其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这样学生灵感火花的闪现便在生活中常现]。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与语言文字两个层面的联系,而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综合能力的多重培养形式,活动当中,与学生真诚交流、快乐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动接近他们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教学内容上,我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对称图案包括风景、摄影、画家的作品,电脑创意**、动、植物**、民间美术家的大量剪纸作品,教师的范作……但在使用上我注重了本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用了一些同学们熟悉的**,增加团花剪纸作品的数量,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民间剪纸文化。实践证明欣赏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要有取有舍,针对学情,正确引导。

本堂课最令人感动之处便是学生的创作过程,整个教室里洋溢着高昂的创作激情,同学们时而开心微笑,时而沉气剪切、蹑手拆展,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在作品的展示中,我鼓励他们的每一份发现,肯定他们的与众不同,使创作氛围处在一种积极的尝试中,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性。

在课堂的结尾,进行了有意的延伸拓展,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们把这些意犹未尽的创作意识融入生活之中,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摇篮。

小学美术五年级

小学美术五年级 上册 复习题。2014 学年第一学期 一 填空题。1 安全标识的设计要素包括及色彩 图形 形状 2 童谣和童画,将 之美 之美 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文学 声音 色彩 3 民间木雕雕刻的方法有等。圆雕 浮雕 半圆雕 4 中国传统门饰内容上分为镂空雕 贴雕 戏曲故事 人物神仙以及博古杂宝...

小学美术五年级

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测试题。班级姓名成绩 一 填空题 1 万绿丛中一点红说明了的色彩原理。2.色彩的三间色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 深浅 浓淡的程度。3.色彩的相貌就是。4.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如黄 黄绿 绿或是红紫 紫 蓝等。邻近色的配合,会使人产生舒适,和谐感觉。5.将纹样适当地组织在一定...

小学美术五年级教案

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第4课。搭架子。教。案。指导教师 杨雁楸。学院 艺术学院。班级 08美术学1班。学号 2008071124 姓名 袁芳。日期 2010年11月16日。课题 搭架子。课时 一课时。课业类别 手工类。教学目的 掌握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