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ppt:总论1-2章。
1、p6。药物的概念。药理学的任务(药物与机体作用规律)
2、p8药理学两部分(药效,药动)
3、p9药理学学科性质、目的、任务。
4、p15药理学发展史上重要事件。
5、p26药力学分支,分类。
6、p28药理学在新药研究中作用。p29临床研究分四期。p30四期都研究谁。
7、p38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是啥。p39药理效应有啥。
8、p40药物作用选择性。
9、p41药物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0、药物作用有“**效果+不良反应”。p42**效果分啥。p43不良反应是啥。
11、p44-46不良反应类型。
12、p49量反应,质反应。量:针对个体。质:针对群体。
13、p50-53量反应量效曲线,量效关系。阈值、最大效应等。效价强度※
14、p54-56质反应量效曲线,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指数。
15、p57药物的安全性,si安全系数。
16、p58-62构效关系。
17、p63-64药物作用原理和机制(四点),其中4作用于四个部位。
18、p怎么作用于这些地方。
19、p67基因**。
20、p68药物受体相互作用,受体的概念,特点。
21、p72-75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激动,拮抗,两种激动剂,两种拮抗剂。
22、p76-77受体后机制。(受体被受了以后有什么作用)。
ppt“总论-三章”
1、p2药物产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2、p3药物在体内处置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3、p4-6被动转运概念,特点,影响因素。p7-9怎么影响(酸化碱化尿液)。
4、p10主动转运。
5、p11-31药物的体内过程,p12-18吸收概念,影响因素,每个影响因素怎么影响。其中p17首过效应,首关效应。p19-21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型药物特点,对应用药注意事项。
p22-23分布,影响因素。p24再分布p25转化的意义。p26-30怎么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肝药酶,对应用药注意事项。
6、p33时量曲线,p35药峰浓度、时间。p36-37生物利用度。
7、p38-42转运速率及速率常数。定比,定量。
8、p43消除。
9、p44,45半衰期。
10、p46,47房室模型。
11、p48-49表观分布容积。p50-53稳态血药浓度。对应用药方案。
ppt“总论-4章””
1、p3药物相互作用。协同拮抗。
2、p4-6快速耐受性,耐受性,习惯性,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
3、p7-9药物剂量(中毒量有效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案。
4、p10影响用药的机体方面的因素。
5、p11-12最佳药物选择,合理用药原则。
6、p13到最后,,新药研究,药物临床评价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假药和劣药。我国新药研究步骤。
总论一一二章。
药物:**、预防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影响器官生理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包括药效动力学(药物对机体),药代动力学(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尤其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科性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学科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作用机制。
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新药的开发研制。
探索机体生理、生化病理过程。
新药临床前研究、四期临床研究详细见书上4-6页。一期针对健康人。
p26-27药理学分类。
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细胞和分子间的初始作用。药理效应:药物与机体作用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
药理效应:兴奋,亢进。抑制,麻痹。
药物作用有选择性。与结构特异性和剂量有关。选择性高,活性高,针对性强,不良反应一般少。例:强心甙对心肌细胞的兴奋作用;苯巴比妥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药物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直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但对心率来说,可由升压反射而使之减慢。
药物作用两重性(详细见课本9页):疗效和不良反应。
疗效包括:对因**(治本),对症**(治标,也很重要)。补充**或替代**。
不良反应:有药源性疾病。包括a副反应,b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胎,致癌,致突变。c后遗效应。d停药反应。
e**反应(过敏反应)。f继发反应也称**矛盾(如二重感染)。
量效关系(详细见课本25页)(药物的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即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关系为量效关系):量反应:在个体上的反应。
质反应:在群体中的反应。以阳性反应出现的频率或百分率表示。
量大效应:达到最大效应后,增量不增效了。也称效能。
最小效应量、最小浓度:剂量达到阈值才产生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量效成正比。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数值越小强度越大。(常用50%效应量。)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纵坐标:药物某反应在群体**现的频数。横坐标: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ld50.
**指数(ti):ld50/ed50。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si安全系数:ld5/ed95。安全范围:药物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构效关系:药理作用的特异性与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关系。
结构相近可能是拟似药也可能是拮抗药。
药物基本结构以外的侧链长度影响药物作用。
药物作用原理、机制:1、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抗酸药中和胃酸,**溃疡病、甘露醇在肾小管内提升渗透压而利尿;2、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各种物质,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如:
铁盐补血,胰岛素**糖尿病等;3、影响生理递质或激素,如:影响递质的合成,摄取,释放,灭活;4、作用于靶位:受体,离子通道,酶活性,载体;5、基因**。
影响酶活性(三方式):酶抑制剂;伪底物(产生异常代谢产物);前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
受体:receptor:是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结合的物质称之为配体。
特点:都有内源性配体,具有识别特异性药物或配体的能力,药物—受体复合物可以引起生物效应,它们的结合类似锁与钥匙的特异性关系。
kd解离常数,同时也表示引起最大效应一半的药物剂量。kd分之一:亲和力。
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有激动作用,拮抗作用。
激动作用:激动剂和部分激动剂(能激活受体的配体,都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但是部分激动剂内在活性较小,取决于激动剂的存在和强度)。pd2(=-logkd)表示与受体的亲和力。
越大亲和力越大,药效越强。
拮抗剂(能阻断受体活性配体,具有亲和力但是没有内在活性)竞争性拮抗药,pa2越大拮抗作用越强。表示拮抗剂与受体的亲和力。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
总论二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产生作用的前提:到达作用部位,在作用部位有一定浓度,维持一定时间。
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转运:吸收、分布、排泄。转化:代谢。
代谢和排泄合称消除。
被动转运(下山转运):依赖膜两侧浓度差的扩散。特点:不耗能,无饱和性,同其他被动转运方式转运的药物无竞争性抑制,膜两侧浓度平衡时候转运停止。
影响因素:浓度差,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解离度(越大,越小,脂溶性越大,解离度越小,越容易)
药物酸性:pka衡量药物解离特性,是药物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在酸化的尿液总容易重吸收。碱性药物在碱性的肠液中易吸收;在碱性的尿液中也易重吸收。
主动转运:载体,需要能量的形式进行跨膜运动。特点:耗能,有特异性,转运能力有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可以逆浓度差转运。
1、吸收:药物自体内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等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大多数属于被动转运。影响因素:药物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剂型,给药部位状况。
1)、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吸收好。
2)、给药途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
胃肠道给药(最常用)
首关效应,首过效应: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先进肝门静脉系统,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就被代谢灭活一部分,进入循环的药量变少了,药效降低。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经皮给药。
4)、给药部位状况:局部血流量,供吸收的面积,药物与吸收表面接触时间。
生物利用度,生物可用度:不同药物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分量及速度,以百分率表示。
2、血浆蛋白结合:主要与白蛋白结合。(与血浆蛋白结不结合:结合型药物,游离型药物)。
结合型药物特点:①可逆性结合,特异性低,有竞争性抑制②暂时失去药理活性③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但是不宜穿透毛细血管壁,血脑屏障,肾小球滤膜。④不影响主动转运,但是不能被动转运。
注意事项:结合率高的药物饱和以后,再加药量,血浆中自由型药物多,引起毒性反应。
与同一类蛋白结合而且结合率高的不同药物可能发生竞争性抑制,导致血浆中自由型药物浓度剧增,使作用增强或者产生毒性反应。如双香豆素和保泰松。
3、分布。影响因素:①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②药物pka和体液的ph值③血脑屏障④胎盘屏障⑤组织器官局部血流量⑥血浆蛋白结合率。
4、再分布:吸收的药物经血液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大的器官分布,再向血流小的组织输送的现象。
5、转化和代谢:药物在机体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生物转化意义:使药理活性发生改变,活化或灭活。目的:促使药物排出体外。
1)氧化、还原、水解:酶催化。
转化酶:专一性酶(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非专一性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
肝药酶:就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的。特点:作用特异性强,个体差异大(受机体状态,疾病影响),外源性物质影响大。(肝药酶可以被诱导也可以被抑制,所以):
联合用药应该注意:经肝药酶代谢的药物若与酶诱导剂合用,代谢会加快,需调整剂量和给药间隔。一些肝药酶转化的药物本身是酶诱导剂,能加速自身代谢产生耐受性,如苯巴比妥。
2)、结合:
原形药物或经转化药物可以与体内某些物质结合。比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结合,方式:乙酰化,甲基化等方式。
意义:药物水溶性增加,极性增加,有利于排出体外或灭活。
影响转化因素:酶诱导剂;遗传多态性;疾**素;年龄、性别;药物相互作用。
6、排泄。药物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肾排泄(可通过改变尿液的ph来加速或延缓药物的排泄),胆汁排泄(肝肠循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其他(乳汁,唾液,汗液)
药理学作业 绪论
第一篇绪论。名词解释 药物 预防 诊断疾病的物质。药物作用 药物导致效应的初始反应。药物效应 药物引起机体生理 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剂量下,轻微,可逆,与 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 量过大,时间过长,敏感,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后遗效应 阈浓度以下产生的效应。如镇静催眠...
药理学试卷A
南阳理工学院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试卷 a卷 课程 药理学 考核方式 闭卷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 适用对象 2011级中医学本科。1 首过消除 2 组胺 3 t 4 肝肠循环 5.量反应量效曲线 1阿托品对眼睛的作用是临床上常用该药的作用检查眼底。2.普萘洛尔是药的典型代表,对心脏的作用是...
《药理学》习题
一 名词解释。首过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疗效。部分激动剂耐药性。二 单选题。6.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a.药物进入血液混换与血浆蛋白结合及竭力的规律。b.药物吸收后在机体细胞分布变化的规律c.药物经肝脏代谢为无活性产物的过程d.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e.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