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董敏教育科学院。
摘要:态度研究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至80年代代,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来看待态度问题,对态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进展,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并且这种发展变化将不断持续下去。在态度研究的各方面已经非常丰富的今天,本文旨在对态度研究的过去,将现在和未来进行一次较为清晰的论述.
关键词 :态度行为计划行为理论态度强度。
1.前言。态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把态度与对行为的**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对行为**能有一个宏观地把握,所以其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都非常重要。
关于态度的定义很多,通常态度表达的意义是对某件事物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心理倾向,也有的把它具体为对某事物认知和情感倾向。既然是心理倾向,也就是一种心理的准备状态,它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行为方式,baron提到态度的abc模型,认为态度包含情感(affective)、行为(beh**ior)、认知(cognitive)3 种成分,这里的行为成分指的是行动或行为的意图这种心理倾向[1],而不是真正的行为。upmeyer等人认为行为指的是判断、决策、明显的行为序列过程,而且行为是潜在的态度的表达[2]。
由此可见态度和行为的关系非常紧密。另外,态度有强度这个指标,比较强的态度不易改变,能够影响信息的判断和决策过程,因此也能够影响相应的行为[3]。但是早期很多研究结果都不容乐观,wicker等人认为“态度与行为的直接相关程度很低,以至于心理学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所以早期的研究侧重于行为与态度的关系不一致的内部原因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卓有成效。很多心理学实验都发现态度对被试的记忆、判断、思考和选择等都有影响。对态度的研究也就很快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而且还数次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2.态度研究的历史。
早期态度研究领域在方法上以测量为主,在理论上研究态度的性质,组织原理,改变原理等。
2.1上世纪20-30年代。
这个时期以博格达斯和thurstone等人为代表的对态度测量的研究.几乎吸引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学的全部研究力量。对态度的测验主要是用问卷和态度量表这两种方法。allport&harlman最早采用选择作答方法研究态度。
被试只需简单的用“赞成”或“不赞成”回答研究者提出的问题。虽然thurstone也采用这种方法,但是他在精确的数量化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不过他制成的态度等距量表在数量化上是精确了,量表的编制过程却又比较复杂。
因此likert把thurstone的等距量表改进成制作方法更简便的等级量表。
在研究态度的性质方面,早期最有影响的是allport g.w.关于态度的定义,他认为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生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这种生理的和神经的准备状态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对个体的行为能够起动力性和指导性作用。kretchiner e等人则把态度定义为:“一种和人。
所处环境有关的动机,情绪,知觉和认识机构。”kagan综合各方面的定义,提出态度的本质是一种有组织的,持久的信念和情感,并使个体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发生行为的倾向。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
态度是社会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因素,任何一种心理倾向如果包含上述三种因素,都可以称为态度。同时期还有katz等人及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t.lapierc对态度的认知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研究。
2.2上世纪30-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在方法上osgood将语义分化法引入到对态度的测量中,克服了thurstone和liken量表将态度简单化的不足。但osgood的语义分化法也有不足,被试觉得研究者所提的问题很抽象。针对这个问题,triandis把osgood的方法加以改进,形成新的态度研究方法:
行为分化法。此外还有j.b.taylor等人创造的自我报告法:s.w.cook等人提出的行为观察法、投射技术和生理测量等。
同时在态度的转变问题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理论上有heider的平衡理论,主要是研究人际关系和人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关系的一致性原理。他提出了p-o-x模型。
模型假设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p与o双方建立起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者的人或事物。heider认为p-o-x的关系如果相适应,则p-o-x的体系呈均衡状态,p的态度就不需要转变。反之,则要对这种认知体系加以改变。
此外,还有osgood&tannerbaum的一致理论和festinger
的认知不协调理论。osgood&tannerbaum的一致理论是heider的平衡理论的特例,主要用于解释读者,听众,观众对各种社会机构所传播的消息,所讨论的问题的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在festinger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中,他认为当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协调,不一致时,个体将体验到心理上的不愉快和紧张。这种心理紧张具有动机的性质和效应,驱使个体采用各种手段去减轻和消除紧张,恢复协调;kelman提出的态度改变过程,他认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三个不同的过程:
服从,认同和内化。
2.3上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此时期,jones&gerard提出了态度的三段论模式,后由ben加以发展和补充。在这个模式中,小前提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陈述,大前提是人们对这些认识理解的情感评价,评价的结果就是态度。态度的三段论模式为理解态度的组成,态度的改变,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
但是由于模式完全是逻辑推理型的,在定量分析和测量工作上难以应对。fishbein&ajzen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该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
人类是理性的,可以系统使用对他们有用的信息。在这个理论模式中,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信仰和评价产生态度,态度直接作用于行动意向,从而影响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圭尔说:
“如果把对态度测量的研究看作是导致社会心理学的第一次繁荣,把对态度转变的研究看作是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的第二次繁荣的话,那么我们正在经历由对态度系统的研究所导致的社会心理学的第三次繁荣。”[5]他的论述使我们对态度研究的现在可见一斑。
3.态度研究的现在。
相对于以往,现在的态度研究在态度的概念,结构.测量,转变等各方面都不断的得到丰富和深化。
3.1在理论上的丰富和深化。
态度研究在理论上的丰富和深化首先体现在对态度结构的系统研究上。在对态度系统结构的研究中,凯尔曼等人提出了一种界面结构理论,认为在态度系统中存在一个基本的界面,这个界面把态度分成两个部分,界内的是态度系统中的坚固的部分,界外的是态度系统中容易产生变化的部分。态度系统中的坚固部分不仅限定了那些易于改变部分的范围,而且还影响到在力消失后,那些发生变化的部分返回原先位置的程度[6]。
勒威等人及德伯克和万利尔等人的试验都支持了这种界面结构的假设。对这两个层面进行的态度研究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发聂又导致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的提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greenwald和bannaji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隐性社会认知。
并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态度的新概念:内隐态度。wilson和lindsey等人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
这种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有两种以上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自动化的内隐的态度;另一种是外显的态度[7]。当态度发生改变时,人们由旧的态度改变到新的态度,但是旧的态度仍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潜在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为。
并且对此模型理论已有大量的实证支持,如bannaji和hardin的研究发现刻板知识在社会判断中能够被无意识的迅速的激活和使用。这与双重态度假设中存在自动化的内隐态度是一致的。doviodio,faro和greenwald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人们有自动激话的内隐态度[8]。
wilson和lindsey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某些原来有效的态度改变技术并没有导致态度的改变,而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对双重态度的支持。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态度研究的影响还体现在态度的认知加工经典理论的提出。态度加工的两个比较经典的理论是:
认知一致理论,包括不协调理论和平衡理论;另一个是认知整合理论,该理论关心的是人们如何把关于态度客体的知识和观念形成一个整体态度。对此所作的比较好的解释是anderson的信息整合理论。此外,自动和控制加工、序列加工与平行加工等认知加工理论也已应用到态度研究中。
如把平行加工模型应用到态度研究中就可以有助于解释态度的不稳定性问题。因为,如果态度是平行加工的结果,那么加工也同时访问了所有和态度相关的成分,所以如果改变系统的一个方面,态度也就可能发生变化。其次是相对于早期osgood的语义分化量表,现在提出了意义与维度模型、屡性与评价模型和需要递减模型等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态度是由多重维度构成的,每个维度都代表了一个评价的向量。在此基础上,对态度系统就形成了三方面的研究:在单一的维度上形成多重态度,在多重维度上形成单一的态度和在多重维度上形成多重态度。
3.2在方法上的丰富和深化。
赫尔曼·哈肯以及韦德里希赫和哈格等人具体**了态度转变的统计学规律,并提出了态度转变的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数学模型如态度转变的协同模型等。他们用福克-普朗克方程描述了态度从平衡到不平衡,尤其在变化的临界点附近态度改变概率分布的一般图景,求得福克.普朗克方程含时间参数和不含时间参数的半定量及定量解[9]。这对态度研究而言是个很好的工具。
其次。在双重态度模型的实证研究中,gaertner和doviodio采用自我报告和内隐测量技术(如启动技术)去分别获得态度中自动化和控制的成分。他们认为自我报告的态度和态度的潜在反应测量都是有效的测量,能**不同类型的行为。
4.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
虽然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是社会心理学古老的话题,现在研究应用和发展都比较多,而且其研究的思路也在不断的改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大多数研究都是用自我报告法作为测量态度的方法,自我报告法有其很多的缺陷,比如人们可能隐藏其真实的意图。所以现在的研究多用内隐的方式,或者访谈、观察、试验等等方式作为补充或新的尝试。
2)大多数研究态度和行为的测量之间必有一个时间延迟。虽然说态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价系统但并不是说态度是不变的,获得特殊的事件、知识、情感、或外部环境变化都可能会改**度。所以时间间隔很可能是一个该控制的变量,可是很少有研究对时间间隔控制,这些研究时间间隔有长有短,有一个月的,也有几周的,十分不规范,所以如何解决这个时间延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3)虽然态度是稳定的心理评价,可是态度并不是一个完全不会改变的心理量,实践研究证明,态度也会随着很多条件改变,比如态度强度可以随年龄等因素发生变化,比如有的研究发现找工作这样的一个行为,态度可能都不是呈现直线变化,而是一个逐渐降低的过程[10],而现在的大多数研究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很少涉及动态的追踪研究。不仅仅态度不是一个稳定的因素,其他的如自我效能感、意图、态度强度等等也不是稳定的,是动态变化的。如果不考虑到动态变化这个因素,则我们的结论可能就是不准确不全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所以未来的研究更应该考虑用时间序列这个思路去研究。
心理学新进展作业
多元智力理论评析。陈红梅。摘要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它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础。本文从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我们转变学生评价机制的启示。关键词 多元智力理论 理论依据 评价 教育。从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最早的智力理论以来,智力理...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
一 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是人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自称是心理学的第4势力,主要研究人的超越的精神生活。主要创始人是马斯洛和苏蒂奇。理论核心是意识论,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意识理论,意识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
发展心理学新进展
试谈特殊需要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与教育措施。摘要 同伴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 进步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近些年来,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对特殊需要学生同伴的研究,本文通过从聋生同伴关系发展的历史 影响因素与教育措施等方面呈现同伴关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听障初中生同伴关系基本特点 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