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
一、生平简介。
年:生于当时位于奥匈帝国的普日博尔,不久随家迁往维也。
纳,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余生;
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希望成为一个医学研究者,由于他是犹太人,事业受阻;
年:与朋友j.布罗伊尔讨论歇斯底里患者安妮。奥病例时,开始发展精神分析理论;
年:去巴黎旅行,和朋友夏尔科一起研究使用催眠术来**歇斯底里症;
年:开私人诊所,专治神经病患者;
年:就作为歇斯底里症一个原因的儿童**问题与同事布罗伊尔决裂;
年:与布罗伊尔一起出版《歇斯底里症研究》;
-2023年:在柏林与弗利斯继续保持广泛的通信往来年:自我分析对其病人的压抑情感,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年:出版《释梦》,以自我分析为基础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成立;
年:在《日常生活的心理病学》中论证弗洛伊德式失误时,提出了无意识理论;
年:发表《性论三篇》和《笑话与无意识的关系年,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召开;
年:纳粹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逃亡到伦敦年:死于癌症。二、主要理论:
一)心灵意识的三个层次:
1、意识: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和向他人描述的部分;2、前意识:可以将之召唤到意识当中的部分;
3、无意识:大部分情况下不能进入意识当中,除非依靠精神分析家的帮助。
二)相关概念。
1、抑制(阻抗):阻止某些创伤性事件和其他东西成为在自觉意识中可以获得的东西;
2、偏见:无意识层面的神经性的或精神的焦虑转化为有意识的恐惧。
的过程;三)精神分析的方法:
1、谈话**(扫烟囱**chimney sweeping或宣泄法catharsis):通过替代性手段对个体的强烈感情进行清洗,内在情感具有“水压式的hydraulic”特点,必须被释放,否则情感就会沸溢或爆发。来自古希腊悲剧。
2、催眠(长沙发)**:3、梦的分析。
四)性**理论(2023年《歇斯底里研究》)
1、原因:患有歇斯底里症的个体在儿时曾被**过,这种儿时的虐待成为成年生活中的歇斯底里症。
2、病人关于**待的叙述来自性的想像的观点。
3、移情(transference):病人的情感态度从父母或过去的其他个体向**者转变。这种非理性的爱或敌对情感是病人与童年时期的信赖性的脱离。
移情被认为是一个病人被**的关键步骤,因为它可以帮助病人说出过去那些令人不快的人际关系;
4、认同(identification):某个个体接受了另一个个体的特性,并这些个性体现在自己的个性之中。一个个体可以采用另一个个体的生活方式、服装、讲话风格和其它特性,并且这另一个个体被认为是值得敬佩的,且不易导致个体焦虑的危险。
模仿另一个人的行为是短暂的认同。
五)梦的分析(2023年《释梦》)
1、窥探无意识心灵的窗口——关于梦的解释:梦是某种希望的实现,是某种压抑的、不可接受的性的希望的间接表达,梦是睡眠的监护者,在梦中通常能唤醒睡眠者被伪装起来的情感;它是挖掘前意识的第二条“光明大道”。(第一条是自由联想)
2、梦和歇斯底里症——被压抑的创伤性观念象征性表达,如果能恰当的分析梦或歇斯底里症的象征意义,人们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梦的显内容与隐内容——梦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是显内容;梦的真实意义是其隐内容。梦是愿望的象征性表达,并经过充分伪装,不干扰睡眠,因为愿望的直接的表达将引起过渡的焦虑并干扰正常生活。4、梦的凝缩与移置——梦的解释。
凝缩:梦的某一因素象征着清醒状态下几件事,比如狗——家庭;
移置:梦者所梦到的是与引起焦虑的事物或事件的东西,旅行——死。
亡,降落——屈服于性**。
5、俄狄普斯情结——指向母亲的力必多。
1)年轻男子仇父恋母的倾向——《俄狄普斯王》:恋母仇父的心理受到文化的压抑,在现实中,男孩不得不将对父亲的敌意隐藏起来,然而,观念没有消失,它们继续在梦、症状和反常的行为中表现出来;(2)阉割情结--对异性强烈的恐惧感:
小男孩对母亲也有性的感觉。当他知道这是一种“坏”的感觉时,他一定会隐藏它。于是孩子的潜意识里有了会被察觉、被处罚的恐惧。
这种感觉往往潜伏在某些对女人怀有伤害态度的男人的人格上。他们畏惧女人,认为她们是永远的**者,会引诱他走上一条充满恐惧的责罚道路。于是他轻视(甚至憎恨)女人。
这就是男人寡居或同性恋的原因。
女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发现她的身体构造与男孩子显然不同。这种察觉刺激她产生强烈的潜意识反应。她觉得受了骗,她感到身上有某个重要部分被偷去了;因而她也许会抱怨母亲不该这样生下她。
她厌恶自己为女儿身,于是她对男人,对生命,都可能被强烈的阉割感涂上许多色彩。
3)性意义的活动--愉快的情感体验:
性:全部的愉悦生活--散步、吸烟、洗澡等日常生活;艺术创造、宗教仪式、社会和政治制度、文明的自身发展等复杂活动。
六)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2023年。
1、失误倒错:生活中相当微小的错误--口误(slips)、忘事、丢东西、小事故、笔误等。这类行为的原因通常都是潜意识的,因此人们很少能知道自己为何如此,因此失误倒错是由潜意识所驱动--所有这一切都是愿望和动机的作用。
如:丢结婚戒指--实际上希望从来不曾拥有它。
2、过度决定论:强调行为和心理活动通常不只存在一种原因。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都可以叫做过度决定。
如:言语失误--肌肉协调困难、字母转换的倾向性、潜意识动机等。年轻的商人在于竞争对手见面时竭力表现出优雅,但通常会赞美对方想说:
“是的,你很能干(efficient)”,实际却说为“是的,你过于能干了(officious)”。
3、幽默:人们常常用玩笑来表达不能接受的性或攻击性的倾向。和。
梦一样,玩笑代表着愿望的满足。因此,开玩笑为那些**的、攻击的、敌意的、讽刺的、批评的、怀疑的、亵渎神灵的内容提供了社会所认可的一种表达工具。玩笑为那些被压抑的和引起焦虑的观念提供了发泄的途径,那些最幽默的事情也是最让他们。
最烦恼的事情。“最幽默的事情也是让他们最烦恼的事情。”若想达到效果,玩笑必须和梦一样,将真实性或攻击性的动机伪装起来,否则将引起更大的焦虑,玩笑失败常常是因为表达的动机过于明显,同样梦魇就是一个失败之梦,它让梦者清醒过来,因为要表达的动机过于强烈而使梦的过程无法伪装。
(七)人格理论。
1、本我、自我、超我。
前提:意识--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被察觉到的东西;前意识--没有被察觉但很容易被察觉的东西构成;潜意识(无意识)--它被从意识中压抑下去。
1)本我(伊底、the id):是人格的驱动力量,生而有之(在一代代的个体中,以极高频率和强度不断重复的经验和行为)的心理本性。a、本能(驱力、内驱力、动力):
不需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固定性行为。
b、力必多(lust渴望、欲望):与本能有关的能量集合。
d、本我由人格中的生物成分—性本质的希望和欲望构成,因此受快乐原则支配,无善恶之分。并由无意识来统治。e、本我得以满足的手段:
a、反射行为:由生理或心理某种不适而自动引发的行为,如打喷嚏、因痛苦而退缩等。
b、想像:本我想像出某种意象来满足目前的需要。(本我是真正的心理实在,是个体经验外部世界之前就已存在的内在世界,本能和反射都是天生的,由紧张状态所引起的想像及意象也是天生的—一个饥饿的婴儿能产生食物的意象,而不需要学习食物和饥饿之间的联系。
)(2)自我(the ego):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a、功能:能意识到本我的需要,也能认识到现实世界的特性,自我主要工作就是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本我的愿望(意象)与外部世界对应物相对称。
b、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必须提供真实而并非想像的意象。c、贯注:将心理能量(力必多)投放到满足需要对象上的过程。
3)超我(the super ego):人格中的道德(社会)成分。a、构成超我的两个部分:
a)良知:由儿童受惩罚的经验内化而来,想到或参与曾为之受惩罚。
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罪恶感。
b)自我理想:由儿童受到奖赏的经验内化而来,想到或参与曾为之受到奖赏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自我良好的感觉。
b、超我一旦形成,儿童的行为和思想就会受到内化了的价值观的控制,这样,儿童就被社会化了。
c、自我功能的变化:自我不仅要找到对象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且这些对象或事件还必须得到超我的认可。2、生本能与死本能。
1)生本能(eros爱洛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爱本能及与之相联系的能量,当需要产生时,就会消耗力必多能量来满足它,从而延长了生命;
2)死本能(thanatos萨纳托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死神):当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后,人处于绝对的平静或无紧张状态,即死亡。生本能必然导致死本能。
当死本能指向内部时,则表现为自杀或受虐狂;当死本能指向外部时,则表现为**、残忍和普遍的攻击,所以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八)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是危险逼近时产生的警告。共分为三类:
客观焦虑:当个人的生存面临客观性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焦虑。比如:当身体遭到另一个人或动物的袭击时,产生客观焦虑;
神经症性焦虑:当自我感到本我被征服时所产生的焦虑。换言之,当本我的需要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自我感到无法控制它们时,或非理性的本我就要在个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时,神经症焦虑就产生了。
道德焦虑:当个体已经或即将违背超我内在的价值观时所产生的焦虑。道德焦虑具体表现为羞愧或罪恶感,通常的个体体验则是自我惩罚。
自我)应对焦虑的方法:
客观性焦虑:自我必须有效地应对物质环境。神经症性和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2、自我防御机制:
1)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a、扭曲现实;
b、都在潜意识水平上,即一个人意识不到他正在使用自我防御机制。(2)自我防御机制的形式:
a、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因为其它所有的防御机制都涉及到压。
抑。受压抑的观念只有经过充分伪装从而不引起焦虑时,才能进入意识,但原观念可以在梦、幽默、躯体症状、自由联想、失误倒错中表现出来。
b、移置:用另一个对象或目标取代引起焦虑的对象或目标。当移置表现为用非性欲的目标取代性欲的目标时,这一过程被称为升华;升华是文明的基础,因为我们通常不能直接表达性的欲求,而只能被迫以诗歌、艺术、宗教、足球等体育运动、政治、教育以及其它体现文明的方式来表达;因此文明是一种妥协—文明是人类为了抑制其基本欲求而存在的,人类正是被他们自身创造的文明所挫败。
c、投射:把引起焦虑的观念加到自身之外的另一个人或动物之上。d、认同:借用象征性他人的成功来消除自己因为没有实践内在的价值观而引起的焦虑。
e、合理化:对于一项挫败或缺点不是找出它的真正原因,而是给予它理性的、逻辑的但却是错误的理由。
f、反向形成:当人们想做某事但又怕因此引起焦虑时,他们就会去做与其实际愿望正好相反的事情。通过这一防御机制,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男性可能就变成唐璜(西班牙传奇中的浪荡子,泛指勾引女性的男性),仇恨孩子的母亲可能表现出对孩子极端的溺爱,具有强烈的***倾向的人可能会是个超级爱国者,具有强烈性欲求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传道士或修女。
三、弗洛伊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1)从无意识中寻求个体行为的解释:
f.海德的平衡理论、l.费斯廷格的认识不和谐理论、佩蒂和卡西奥普的态度变化的详尽可能模式。
这些理论都假定,个体失衡、不一致或不和谐的状态,对于个体来说是不舒适的事,所以导致个体的行为和变化。
2)人格理论强调了学习及社会化对人的精神、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直接影响了霍夫兰和拉斯韦尔。
3)20世纪30年代,批判学派的产生:批判学派将弗洛伊德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产生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偏见的研究集中在阿多尔诺等人的著作《权威人格》,以一种量化的方法来研究人格问题。
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人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大众传媒。媒介信息以及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都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影响。这篇文章通过对两篇新闻报道案例,从传播心理学中西方现代心理学中的几种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新闻报道内容的方式及其对受众的影响。2012年5月12日楚天 第8版楚天评论新闻标题 校长 护犊...
传播心理学
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分析。网络广告越来越普及,更多的商家在选择网络广告时针对性地瞄准了网络广告的长处,但是在网络广告的宣传中还是隐含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网络广告的诉求群体定位等等,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网络广告的效果如何体现,如何使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网络广告的宣传,更容易产生消费动机...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二 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框架。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应以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