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疑问代词研究

发布 2022-10-15 07:02:28 阅读 6734

近代漢語疑問代詞研究。

王力《漢語史稿》

上古時期就分為“三系”:指人、指物、指處所。在先秦时是相当清晰的,到了汉代以后,界限就不那么清楚了。

近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那、何、底、什么(麽)、怎、争等。界限已经不像先秦诗那么清晰了。

1、疑代代词“谁”

谁”和“孰”是都是自上古汉语就较多使用的询问人的疑问代词,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归入“指人”一系。中古以后“谁”成为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最主要的问人代词。进入句子后,多充当主语、宾语。

同时近代汉语里的“谁”除了表示疑问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用法,例如:表否定、表示出乎预料、用于虚指或任指等。

1)“谁”用于疑问。在句子里主要做主语,表语,或宾语。

1.问人。例:

不道卿短小,卿先祖是谁?(《晏子赋》)

暂问茶之与酒,两个谁有功勋?阿谁即合卑小?阿谁即合称尊?(《茶酒论》)

2)用于询问事或物或人物关系。

如: 食忍草牛与露地白牛谁迟谁疾耶?(《祖堂集》卷二十《五冠山瑞雪寺和尚》,a734页)

于此法中,谁静谁寂?(《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29页)

女郎是谁家之女?姓何字谁?(敦煌本《搜神记》a873 页)

师问曰:“汝名名谁耶?眷属多少?(《景德传灯录》卷一《马鸣大士》,12页)

例①②问物,相当于古代汉语的“孰”或近代汉语的“那(哪) 个”;例③④问姓名,相当古代汉语的“何”或近代汉语的“甚(甚么)”

2.“谁”用于反诘问,表示否定。在句中通常处于主语的位置。“谁”等于“无人”,“谁不”等于“人人”。

例如:看人无数,皆言帝城之内敢有此事,谁不叫呼!(《叶净能诗》)

凡圣闻珠谁不羨,瞥起心求浑不见。(《祖堂集》卷十四《石鞏和尚》)

师曰:谁不受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福州广平守威禅师》)

2)“谁”又在反诘问句中,用反问的形式表示出乎预料。

例如:仰山云:“谁击你破鼓!”(祖堂集》卷十六《沩山和尚》)

师云:“谁要你肉山倒地!”(又卷八《疎山和尚》 )

昨与我儿生死隔,谁知今日重团!(《大目乾连冥间救母文)

三)“谁”在近代汉语里又用于虚指或任指。

1.“谁”用于虚指。

例如:谁能取得韩朋妻者,赐金千斤,封邑万户。 (韩朋赋》)

白庄道:“大奇!我昨日商量之时,并无人得知,阿谁告报寺中,尽教东西回避!”(庐山远公话》)

2.“谁”指称未知的人,用于任指。

例如:财物库藏,任意般将;不管与谁,尽任破用。(《八相变》)

谁向山河转,山河转向谁。(《祖堂集》卷十七《岑和尚》)

谁”指“无论谁”、“任何人”。

4)“谁”的其他复合形式。

1.谁人、谁子、谁何、谁个。

沿用先秦时期的复合形式,表示问人。

例如:更从准子做头抵?(《诚斋集》)

是水是丝问谁子?(《诚斋集》)

醉后狂言,译仑记得?(《水浒传》)

人事不教人做,更责谁何?(《二程遺書》)

2.阿谁、兀谁。

汉唐之际,前缀“阿”广泛用于名词前,并涉及代词,“阿谁”便是这一构词的产物。

吕叔湘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提到“从汉代到唐代曾经有过阿谁这个形式”,例如:

向者之论,阿谁为失?(《蜀志·庞统传》)

家中有阿谁?(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

宋元时期,阿谁变成兀谁。

例如:恁时绿暗红嫣,兀谁管眷山翠眉浅?(《朝野新聲太平樂府》)

3.谁知、谁想。

谁知”即“谁想”是“想不到”的意思;从发展来看,“谁想”逐渐代替了“谁知"赵克诚《近代汉语语法》

例如:谁知他两个倒起不良之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

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倒来做了阳谷县得遇都头。 (水浒传》)

2、疑代代词“何”

一)“何”,在上古汉语里,就用得很广泛。

如:“春者何?岁之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到了近代汉语里,仍被沿用。

二)“何”表疑问。

1.“何”多问事情,从表意看,相当于“甚么(什么)”、怎么”、“为什么”、“**(哪儿)”

例如:此是何经?(《祖堂集》卷第二·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

南朝有何照证? (乙卯人国奏请》)

2.“何”问人时,多在后边加上“人"

例如:来者何人? (三国演义》)

②兄在朝廷,现何人为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

3.问地点,往往要加“处”

例如:远公还在何处? (庐山远公话》)

使付们何处入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鬼子母国处第九》)

二)“何”表反问。

何”用在反问句里,表示和字面相反的意思。

例如:张太尉道:“我又何惧?” 王俊首岳侯状》)

主公欲取天下,何借一马! (三国演义》)

3)“何”的复合形式。

1. “如、若、奈”和“何"组成“如何、奈何、若何”。

1)“如何”,见于上古汉语。

例如:“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小雅·庭燎》)

到了近代汉语里,仍被沿用。“如何”也说“何如”

进入句子后,充当谓语时,多问情况,相当于“怎样,怎么办”

例如:①问伯敏云:“作文如何?”(宋儒语录·象山语录》)

②这肉熟了,你尝看,咸淡如何? (老乞大穴)

充当状语时,多问方式、方法或原因,相当于“怎么、为什么”

例如:①血脉如何行动?(《宋儒语录·河南程氏遗书》)

②诸军人马如何起发得? (王俊首岳侯状》)

2)“若何、奈何",见于上古汉语。

例如:“亦使知之,若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到了近代汉语里,仍可以见到,多询问情况,办法。

例如:汝比颜良、文丑若何? (三》241页)

不知贾奕性命若何? (大宋宣和遗事·徽宗私幸李师师》)

2.“为、因、以”和“何”组成“为何、因何、何以”,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今日来到这淮南地面,不知这楚卅为何三年不雨?(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

大王为何烦恼? (西游记》)

3.“故、缘”和“何”组成“何故、缘何”,用来询问原因。

例如:①吾兄中间亦云有快活时,如今何故如此? (宋儒语录·象山语录》)

②你缘何不回东京去,也来到这里。 (水浒传》)

三、“若为”和“若生”以及“若个”

1.“若为”大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用例少见,到唐代才可以见到许多例子。 “若为”作为疑问代词,相当于古代的“何为”,也就是“如何、“怎么”的意思。

例如:今多捐却宝,我生更若为?(王梵志《寺内数个尼》)

一时截却头,有理若为申?(又《天理为百姓》)

若为”也偶尔用于非疑问句。

如:徐君年随情少,酒因境多,未知方十复作,若为轻重。(酉阳杂俎》,113页)

总的来看,“若为”大多用于询问,极少用于反诘。从语法位置上看,“若为”可作为谓语主语,但更多的是用在谓语前询问样态、情状等。

2.敦煌变文另有“若生”1例:

如:单于曰:“…汉家将作,你的的专知抄略边疆,令日捉降,若生是?”(李陵变文》)

若生”意即近代汉语的“怎生”。这表明“若”已具有询问情状的代词的独立资格。

3.“若个”即现代的“哪个”(魏达纯《近代汉语简论》)

例如:①新华发两树,分香遍一林。迎风转细影,向日动轻阴。戏蜂时隐见,飞蝶远追寻。承闻欲采摘,若个动君心?(《游仙窟》)

姜女哭道何取此!玉貌散在黄沙里。为言坟陇有标是,壤壤髑髅若个是?(《孟姜女变文》)

四、疑代代词“什(甚)么(麽)”

一)“什么”的**。

俞光中,(日)植田均著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什么”源于“甚物”因为“物”上古是明母字,口语音长期以来是个m声母的字。赵克诚的《近代汉语语法》中也写到“甚”这个疑问代词,唐代已使用,宋元以后,更为广泛使用,常见的写作“甚么、什么。”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说“什么”始见于唐代文献。

早期曾经有过种种写法:上一字或作‘是’,或作‘什’,或作‘拾’,或作‘甚’;下一字或作‘物’,或作‘勿’,或作‘没’,或作‘摩’,或作‘末’,或作‘莫’。”可见吕叔湘先生对“什么”有多个**。

袁宾在《近代汉语概论》中认为“什么”和“甚么”实为一词,但并未讨论**问题。《中国语文》一九八二年四期曾刊载张惠英同志的《释“什么”》一文,主张“什么"**于“什物。冯春田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一书中提到:

从**上说“什么”的“么”的前身即魏晋时期出现的疑问代词“何物”的“物”(又写作“勿”)。只是“什么”的上一字“是”、“什”等的最初**还不清楚。魏达纯的《近代汉语简论》直接写道:

“甚么”即“什么”字形不同而已。关于“什么”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被学界普遍认同的解释。因此,“什么"的**,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的问题。

2)“什(甚)么(麽)”的早期形态。

什么”产生于唐代,较早时期 (九世纪以前)的形式写作“是勿”、“是物”、“是没”或“甚没”;稍后(约9世纪)除写作“甚没”外,又写作“什没”;到晚唐五代时期多写作“什摩”,也写作“甚摩”;宋代才基本上写作“什麽”或“甚麽”中唐以前“什么”尚处在兴起初期,不仅在字形上还保留着语源的痕迹(是物(勿)):直到晚唐五代,“什么”的书写形式还很不稳定,数量也较少。

例如:是勿是生死法?(石井本《神会语录》)

未审马别驾疑是物?(又)

三)“什(甚)么”的意义和用法。

什(甚)么”主要用在名词前或者作宾语(包括兼语),而一般不作主语。“什(甚)么”又可以分为表示询问、反问和非疑问 3类。

1.表示询问的例子。

1)询问人时,要在“甚么”后边加上“人”。

如:有僧敲门,师问“是什么人?”(祖堂集》卷三《鹤林和尚》)

2)询问处所,多在后边加上“处”。

如:祖师问:“从什麽处来?” 祖堂集·卷第三·慧忠国师》)

2.“什么”等表示反问。用反问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有物始言养,无物又养个什么?(《二程集》)

3.“什(甚)么”的非疑问用法又有用于感叹和称代两种情况。

甲)“什(甚)么”用于感叹句,不但没有反问或否定的意思,反而往往是传达比较强的褒赞语气。这类用法大约始于宋代, 在《朱子语类》中有较多的例子。

例如:无非礼之视,无非礼之听,无非礼之言,无非礼之动,这是什么气象!

直是说得好!其议论什么正大!

乙)“甚(什)么”用于指称,是它疑问代词的转化用法。非疑问的“甚么”又用于指称,到宋代以后才可以看到较多的例子。“甚么”所指称的往往是未知或不能确知的,或者是不能或无须确指的。

例如:又如今人祭甚么庙神,都是非其鬼。(《朱子语类》)

咱们又没甚么忙勾当,要甚么早行!(《老乞大》)

4)“为、做(作)”与“甚么、什摩”组合成“作甚、为什么、为什摩、做甚么、作什摩",用来询问原因、目的。

近代汉语疑问代词研究

近代漢語疑問代詞研究。王力 漢語史稿 上古時期就分為 三系 指人 指物 指處所。在先秦时是相当清晰的,到了汉代以后,界限就不那么清楚了。近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 谁 那 何 底 什么 麽 怎 争等。界限已经不像先秦诗那么清晰了。1 疑代代词 谁 谁 和 孰 是都是自上古汉语就较多使用的询问人的疑问...

近代汉语研究

1 第1题近代汉语研究。远公还在何处?这句话的意思是 a.远公 有分身法术 除了在这里,还在别的什么地方?b.远公还在别的什么地方 留下了金银财宝 c.远公究竟在什么地方?d.远公躲藏在什么地方?答案 c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2 第2题。小可许州人氏,姓李,排行第四,人口...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

一 近代汉语的定义。1 近代汉语 是指唐宋以来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用于口头交际的汉语。2 记录口语是近代汉语的最主要特征。二 近代汉语的上下限 分期 汉语史专家们对近代汉语的上下线的划分是否看法一致?答案是否定的。各家关于近代汉语的分期存在很多分歧。近代汉语的分期存在很多分歧,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