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复习题

发布 2022-10-15 04:20:28 阅读 4395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在十七大写进党章,实现了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突破,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据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现。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讲求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正是彰显出了我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提出生态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19世纪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主要指的是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如果我们将文明定位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是人与自然重新融合、和谐共处,以代替过去那种人与自然相互对峙、相互分离的旧文明形态。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例如沱江、松花江等流域接连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024年5月份在华东地区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震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

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二、我国西南地区五省区遭遇了特大干旱,其中云南和贵州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干旱达到了百年未遇的严重程度,请就应对干旱的对策进行**。

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灾害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人们也在思考,西南地区作为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遭遇如此严重的干旱灾害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依据事实分析认为,从极端异常气候的角度讲,西南地区所遭遇的特大干旱灾害是一种偶然,但从脆弱的社会经济环境看,也是一种必然。对于西南地区发生的这种极端异常气候,人类尚无法左右,所能做的是要有所准备加以适应,通过减轻干旱灾害的脆弱性,逐步提高应对干旱的能力,力争使干旱灾害影响和损失降为最小。

结合西南五省区干旱灾害脆弱性分析,需要通过采取综合措施逐步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首先,需要强化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化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上极其必要。由于干旱灾害具有发生缓慢、累进成灾的特点,它不像**、火山及洪水等灾害表现的迅猛和剧烈,长期以来,抗旱减灾工作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干旱灾害脆弱性未能得到显著减轻。

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灾害不仅仅在警示西南地区需要加强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思想准备和落实行动,对全国其他省份也一样。

第二,出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考虑,本着以人为本和推进民生水利建设的原则,国家水利建设投资政策有必要适当调整。现行国家水利建设投资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只对大型水库和个别中型水库建设给予支持帮助,而对小型水库建设不予财政支持。西南地区山区广布,而且岩溶发育,或由于缺少建设大型水库的库址或受其他因素所限,不易建设大型水库,加强小型水库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减轻当地干旱灾害脆弱性最为实际可行。

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基础差,很难靠自身力量加快和完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适当调整我国现行水利建设投资政策,给予贫困落后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扶持与支持,对于尽快提高西南地区广大的山区应对干旱灾害能力很有必要。

第三,加强地下水资源勘察、规划及开发工作,做好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工作。针对西南五省区降水相对丰富但时空分配不均的特点,做好地下水资源勘察、规划及开发工作并将其作为抗旱应急水源尤为适宜和重要,对于广大山区更是如此。西南地区不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极低,而且山区地下水资源勘察、规划及开发工作薄弱问题在应对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灾害中充分显露。

如3月初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应急组织水文地质专业队伍赴旱灾严重地区勘察打井解决居民饮水问题且成效显著,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镇北棚村在地表水源枯竭后临时请当地非专业队伍为本村打了一眼地下水井,解决了近千人因旱饮水困难问题,等等。在抗击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灾害的过程中,许多地区都是通过临时打井解决了旱区居民和大牲畜的因旱饮水困难问题。地下水在应对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灾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很多地区都是在地表水源枯竭后才着手地下水的利用问题,这暴露了对地下水重视不够的问题,如果不是这样,本次应对西南特大干旱灾害一定会更加主动些。

加强西南地区地下水尤其是广大山区地下水资源的勘察、规划开发和抗旱应急后备水源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以使未来应对干旱灾害更加从容。

最后,通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西南五省区尤其是云南和贵州两省,山区多,贫困地区面积大、贫困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应对干旱灾害能力相对薄弱。建议深入研究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抗旱减灾的统筹规划,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结合西南地区气候、地形的特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立足于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2438.08 -0.45%],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大力推动和支持发展碳汇经济,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支持本地区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促进生物产业的全面发展。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

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是什么?3 为坚决遏制 势力,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 我们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哪些?4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将面临的外部冲击和压力有哪些?5 试述当前国内经济形势6 试述当前国内政治形势7试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

1 校训 求本远志。求本,源于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治病必求于本 原意为治病应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并针对疾病内在的本质进行 远志原为中药名,意为志当存高远,寓锐意创新之意。求本远志校训具体体现为求实 求真 求是的学风,不畏难 不退缩 不浮躁的作风,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锐意创新的精神。2 前身 浙江省中...

形势与政策考前复习题

一,实时题 总共10道,搜集到8道 1 天宫一号神州八号。2 个人所得税3500 3 食品添加剂。4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院士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5 潜水艇蛟龙号。6 东盟十国。7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将重点研究和解决 三个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