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横店

发布 2022-09-16 07:37:28 阅读 7462

听“秦”品“明”

旅教121班 12380149 张晓。

香茗在手,闲暇之余,翻看四月与室友在横店影视城拍摄的**,思及来金华求学三年有余,却是第一次光顾这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一时感慨良多。

我终究还是来到了这个城。

如我终究还是要离开。

我抚摸着走过城墙。

风灌进喉口。

只有深呼吸过才知道那风里夹杂的故事。

残阳如血千年照。

漫步秦王道,清风习习,六国宫娥曼妙的舞姿萦绕眼前,让人不觉沉迷其中。时而打下两三滴雨水,脸上是冰冷的触感,耳边仿佛传来金戈铁马之声,那是始皇一统天下的号角。

古有阿房宫赋,颂咸宫之巍峨瑰丽,斥秦王之暴虐奢靡,惜项羽一炬,化为焦土。今有当世奇才,敢以一己之微力,于东阳横店,以弹丸之地,而复建秦王宫。

入得宫门,森森严严,再现始皇之威仪。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俨然阿房之旧貌也。三重门后,王者尊气尽显,正是:

华台四海归一殿,广场八柱呈雄浑。

九十九级台阶上,傲踞天下霸气生。

壮观的王宫大殿气势雄浑地坐落于九十九级台阶之上。迎面而来的,仿佛就是那一股沉淀了千年的咸阳气息。

大殿之前,缴兵刃、解甲胄,百官觐见。王座高高在上,两旁龙虎装饰,下又有巨龙盘守两侧,八枚高耸,以示天威。殿内光线昏暗,朦胧间似乎给两千年前的朝堂覆上了一层薄纱,千古将相,若隐若现。

顺着人群沿着廊道,来到了地下皇城,扑面而来的杀伐之气,耳边响起兵戈呐喊,眼前呈现的是秦王浩大的百万雄师,让人仿佛回到了七国乱世,战火纷飞的年代,置身于大秦帝国逐鹿中原的战场,鲜歌怒马,纵横沙场。

有人说:“不到秦王宫,枉来影视城。”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游览让我心有百感:

游人如织穿梭过,我于一隅望苍穹。

明知只是拍摄地,仍叹嬴政王者尊。

经历了城市的繁华,来到这黄尘古道,满目蕴藏着秦汉文化的燕赵建筑群,无异于逆转时空,感受那金戈铁马、雄霸天下的恢宏,见证于秦吞六国,燕赵悲歌的春秋。如今,鼓角争鸣远去,刀光剑影斑驳,巍巍殿阁只是留给人们的一种畅想,无关风月。

一朝步入画中。

踏进清明上河图的城门,我最先想到的是杭州宋城。与宋城“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张扬不同,清明上河图美得宁静,如和风细雨般滋润人的心灵。身处其中,仿佛置身画中,或者说这座城本身就是一副画。

春寒料峭,嫩绿新发,疏林薄雾,一片生机勃勃;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南来北往,桥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街市喧嚣,百业兴隆,行人摩肩接踵。

有人说“莫道他乡无好梦,且疑身是画中人”,清明上河图是参照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建造的,她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风土人情,给人以穿越时空,走近历史的悠远感觉。结合横店影视城的商业价值需要,使她出于宋代而不拘泥于宋代。

文化是清明上河图的灵魂,它在表现自然山水美、园林建筑美、民俗风情美、社会人文美、文化艺术美上作了自己的探索。它模糊了时空概念,缩短了时空距离。

沿着青砖石板向前,两旁绿树成荫,映衬的蓝天愈发澄澈透明。漫步虹桥,好似踩虹上天,居高临下,楼阁杨柳的倒影,在阳光下微微闪耀。

汴河风光,曲水流觞,一条汴河回环曲绕,盘踞城中,它自东而西穿城而过,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尤其是在这四月天里,春水柔媚,河岸柳树成荫,微风拂过,飘然起舞,随处可见的各色花朵点缀其间,如同山水画中的一抹嫣红。

太多的雕梁画栋虽繁华,但总骄奢了;太多的小院茅舍虽质朴,但总平淡了,清明上河图内,却恰到好处,自然和谐。亭台楼阁,鳞次栉比,作坊店铺,屋宇错落,飞阁流檐,色彩浓丽,而在疏林掩映中,几家茅舍、几座小桥、流水和扁舟,不经意的点缀其间,惹**连。

走到街的尽头,又是一片湖,湖上架着华丽的亭台楼阁,水中又含着一片凄美的倒影,颇有古代女子矜持典雅的柔弱。

一朝步入画中,仿佛梦回千年”,夕阳已无声登场,散布一种回归、落幕的气息,直到踏出城门的那一刻,我似乎仍在梦中不愿醒来……

实用参考横店旅游心得

横店游感想。四月三日,公司组织全员去旅游,当我在公告栏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真的无比兴奋,这样的活动也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要看一家公司的凝聚力,除了有一套完整的公司制度以外,还要有领导员工一条心的理念,这也是我们公司第二次组织旅游了,充分的表现出公司 工会以人为本的方针。不过在生产如此紧迫 质量问题...

古代旅游文学

1 填空 1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2 被称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诗人是。3 被称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人。4 水经注 是北魏时期一部地理巨著,具有较高文学价值,作者是。5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作者是。6 袁家渴记 作者是。7 潮两岸阔,风一帆悬。8 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9 山...

旅游文学游记

而后,沿着路走,我们又来到了一个较为出名的景点 翠岩。它是一漏斗形状的峡谷,满目青翠,因此得名。仔细阅读旁边的石碑简介,才知道,清代画家黎简和何丹山曾在此结庐依山作画,留下了写生用的 百花台 和供食用的半月泉。沿着山梯一路向上,小路两旁,林荫茂密,高大的榕树斑斓交错,投下一片阴凉。继续往前走,便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