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理论(上)(专业课)及格92分。
窗体顶端。一、单选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
1、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判别标志是( )
a、思维加工材料。
b、思维加工方式。
c、思维工作记忆区。
d、思维加工机制。
2、( 以后儿童原因问句大量使用,表明儿童的因果意识逐渐加强。
a、两岁。b、三岁。
c、四岁。d、五岁。
3、学习其他语言强调以( )为中心。
a、口语交际。
b、语言运用。
c、交流。d、遣词造句。
4、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加工过程包含( )步骤。
a、五个。b、六个。
c、七个。d、八个。
5、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各名族语言约有( )种。
a、3000
b、4000
c、5000
d、6000
6、多元智能理论是谁研究出来的( )
a、加涅。b、罗布耶。
c、伽德纳。
d、斯金纳。
7、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加工过程的第五个步骤主要是在( )中进行。
a、环ab、环b
c、环cd、环d
8、lad理论认为儿童有一种受( )因素决定的“语言获得机制”。
a、后天。b、先天遗传。
c、环境。d、模仿。
9、动物思维阶段是指:
a、0岁-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
b、2岁-7岁。
c、7岁-11岁。
d、11岁-16岁。
10、发现式学习理论是谁发明的( )
a、罗布耶。
b、伽德纳。
c、斯金纳。
d、布鲁纳。
二、多选题(共 10 小题,每题 4 分)
1、创造性突破的主要标志是( )的出现。
a、灵感。b、直觉。
c、创造。d、顿悟。
2、二会字包括下面哪几项( )
a、会认。b、会读。
c、会写。d、会用。
3、可逆性的心理操作可以朝( )进行?
a、一个方向。
b、任意方向。
c、相反方向。
d、不确定方向。
4、( 一般情况下属于无条件的潜意识思维。
a、联想。b、创造。
c、想象。d、简单性的直觉思维。
5、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使用什么教材授课?
a、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b、讲师自己的研究成果。
c、校内教师的研究成果。
6、时间思维,要对时间的( )作出反应。
a、顺序性。
b、持续性。
c、间歇性。
d、间断性。
7、沃尔斯创造性思维模型的哪个阶段属于潜意识思维。
a、准备阶段。
b、酝酿阶段。
c、明朗阶段。
d、检验阶段。
8、通用教材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应达到的目标:
a、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b、提升识字效率。
c、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d、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9、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
a、定义。b、内涵。
c、途径。d、方法。
10、( 是所有思维的特征。
a、抽象性。
b、逻辑性。
c、联想性。
d、概括性。
三、判断题(共 15 小题,每题 2 分)
1、“以语言运用为中心”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途径与方法。
对错。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有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主导型模式”。(
对错。3、新知是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
对错。4、语义知觉内容包括对语义的感知辨析。
对错。5、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提高学习质量。
对错。6、特异化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显意识思维在左脑,潜意识思维在右脑。
对错。7、学龄前儿童具有基于表象的思维能力,也有逻辑思维能力。
对错。8、基于表象的思维没有逻辑性。
对错。9、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最终目标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对错。10、人类言语中枢进化的最终目标是朝向对语法关系的辨识。
对错。11、利用技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机能和作为奖励的游戏活动是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式。(
对错。12、“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幼儿“言语准备期”的前半段。
对错。13、关系复杂性理论中,三维函数关系,描述一种事物的三种属性之间的关系(描述三种事物之间的三元关系)。
对错。14、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依存关系)。
对错。15、推理判断的功能都是在左脑。
对错。窗体底端。
教育创新理论 上 专业课
单选题。1.一般情况下属于显意识思维。正确答案 d.简单性的直觉思维 3.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加工过程包含 步骤。正确答案 c.七个 4.推理要在 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答案 d.判断 5.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正确答案 b.高级语言中枢 6.学习其他语言强调以 为中心。正确答案 a.口语交际 7.视觉获...
教育创新理论 下 专业课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你现时的得分是 53!你的成绩低于作业及格要求,请重做!错误情况 单选题。1.强调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共用一个词典 心理词汇 的是 正确答案 a.布隆斯腾模型。3.维果茨基理论观点的缺陷 对语言思维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外显行为上,未涉及 正确答案 a.内在的本质联系。4.哪种理论...
继续教育专业课作业
一 辨析与理解。1 答 该命题是错误的。因为要形成解题经验,不是做大量的习题,搞 题海战 而是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方法和习惯,形成基本的解题经验。其次,在不同题型中渗透常用解题思路,形成固定的解题经验。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就能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