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马世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第二单元的重点是讲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的经济标志和矛盾表现,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外矛盾所引发的各种动荡与斗争。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70年代的历史。在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时,请注意编者的这样一个基本观点:
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但编者并没有说它是决定性的基础,为什么?因为按照各种因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价值观念等)综合转型的观点,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因素中的哪一种因素的转变是决定性的,而是认为这些因素有序的、协调的、无一缺失的转变本身才是决定性的。这里渗透着一种系统的观念、一种整体变革与发展的观念,而不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单独强调系统变化中的某一种转变是决定性的。
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内容标准: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第8课的重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个问题,同第一单元的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一单元主要是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还在搭建过程中,它主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奠定了思想文化和政治两个基础,那么这一课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第三个基础的建立,即成功地进行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偏重强调生产效率的提高,物质财富的涌现,但在这一课里,希望能把我们观察这一历史现象的角度调整为对三个问题的关注:一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即从过去的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大工厂制度;二是生产手段的变革,即从过去的手工劳动转变为机器生产,而这种生产手段的背后,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三是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和对人终极关怀的变化,如阶级关系、人的价值观念、人生存的终极目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程度、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的新含义等等。总之,经济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大文化的内容,它渗透着人们的许多文化追求,因此我们不应简单地把经济同社会的综合发展隔离开来,应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含义、政治含义和社会含义。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不至于只把眼光局限于物质和生产上,而是能够把眼光更迅速地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并从整个社会的发展高度来认识经济领域中的每一个进步。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这一课的第一个目为“解放‘手’的发明”,但由于篇幅所限,其中的许多内容无法展开,只好在课后的每课一得中做了一些说明。我们把这一课的第一个目起名为“解放‘手’的发明”,意在强调,人类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都不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要把人彻底地从各种外在的和内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能够真正成为自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精神境界高尚的社会意义上的人。因此,人类所有进步活动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把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这些束缚包括对人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人格与人性的扼杀、受教育权利的剥夺、文化生活的缺乏、生活与物质条件的贫困、繁重劳动的体力支出和低下的生产效率等。
在消除这诸多不自由的过程中,政治上的民主化、生产上的高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者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后者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社会生产效率,从而为消除其他的不自由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不仅仅具有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意义,更具有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意义,为把人从各种不自由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提供巨大的可能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挖掘得越深,就越能使历史教学具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力,就越能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
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
内容标准:1)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2)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第10课 “解放者”的风采。
内容标准:1)简述“三角**”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2)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第二单元的第9、第10课的重点是殖民地人民进行反抗殖民统治与压迫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念。而这两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地理解殖民统治的双重使命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有两点是需要加以说明的,一是殖民统治与压迫的破坏性使命不仅仅是摧毁了殖民地传统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而且也破坏了殖民地国家的主权完整和民族独立的尊严,其手段是残暴的,其后果是严重的,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二是殖民统治的建设性使命是破坏性使命的副产品,作为殖民统治者,他们不仅在主观愿望上是以破坏和掠夺为目标,而且在客观上,他们也极力削减先进文明给殖民地带去的进步。英国国内早在17世纪末就开始实行宪政了,但在其大多数殖民地,英国**却极力同封建落后势力相勾结,推行没有民主、没有议会、没有宪法的**统治;在经济上则以国际分工为由,大力推行单一产业的生产,使殖民地牢牢地被绑在宗主国的经济战车上。至于因此而带来的交通、通信、建筑和制造业上的某些现代文明成果,虽然也对殖民地独立后的社会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消极后果无疑远远超过了殖民统治所带来的某些积极成果,使许多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既无法摆脱传统社会的束缚,也无法摆脱殖民统治所带来的恶果,处于一种政治和经济都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境。
因此,双重使命不是比例平衡、后果对等的使命。
第11课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内容标准:1)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第12课 “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
内容标准: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第13课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礼物”
—学习与**之二。
第二单元第11、第12课是讲在早期资本主义内外矛盾突显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的西欧出现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动荡不安的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否定性批判和对另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理论阐述与实践探索。这两课的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加以阐述;二是巴黎公社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尝试。以往我们在讲巴黎公社时往往以暴力革命为重点,但这本书中特别强调巴黎公社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尝试和探索,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巴黎公社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马世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内容标准 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第23课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内容标准 简述牛顿 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内容标...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一 世界近代史的学习目标。1 依据时间顺序和类别,较好地把握世界近代史中的基本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2 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学生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从了解世界近代史中的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入手,对世界近代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去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一 教材的系统。1 本册内容结构。本册内容分属几何 代数 概率三个领域,具体牵涉到 几何 图形与证明 证明 二 证明 三 认识图形 视图与投影。代数 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函数 反比例函数。概率 建立概率概念 概率的频率定义与多种求值方法。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 逻辑框架与方法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