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考前辅导

发布 2022-08-01 09:50:28 阅读 2960

中考作文考前辅导(教案)

教学目标:1、 以2023年常州市中考作文为例,告诉学生中考考场作文常见的弊端,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能够引以为戒。

2、 引导学生掌握考场作文的审题以及扮靓语言的一些小窍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

还有几天大家就要迈进中考的考场。作文占了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很多同学提到作文就一筹莫展。

作文是一个讲究积累沉淀的东西,但是也未尝没有技巧。掌握一些考场作文的技巧,也能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也许不一定能提高一个档次,但是增加两三分还是有可能的。

今天,我们以常州市2023年中考作文为例,给大家讲讲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提分技巧。

二、 分析2023年常州市中考作文。

1、 出示常州市2023年中作文题目。

孩子与老人,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段,维系情感的两个端点,生命传承的两种状态…… 这里会有感人的故事、纯厚的情意、深沉的思考。请以“孩子与老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说明:

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2、 作文分析。

初看这个题目,考生或许会轻松一笑:这篇作文不难写,不就是写晚辈如何尊敬长辈,长辈如何关爱晚辈么?孰料,绵若无骨之下往往暗藏玄机,如果仅仅从这个高度构思写作,那么必然在立意上就先逊人一筹,可要与一类文擦肩而过了。

细读作前提示就会发现,这段作前提示语对考生而言非常重要,它既为考生的写作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感情氛围,又点明了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将“孩子”与“老人”所承载的生命意义揭示了出来,为考生选材立意、构思写作指明了方向。考生可以抒写“感人的故事”,抒发“纯厚的情意”,展开“深沉的思考”……总之, 这道题给高手过招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孩子和老人,构成了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期间的历程就叫作人生。

孩子和老人这两个群体极富哲理与思辨的象征意味。一方面,孩子意味着新生、希望、创造、朝气蓬勃、百无禁忌;老人意味着衰老、 失望、保守、暮气沉沉、经验主义。另一方面,孩子也意味着柔弱、浮躁、年少轻狂、年幼无知,老人则意味着浑厚、安静、老骥伏枥、老马识途。

在当下社会,这两个群体还分别存在着养老问题和独生子女问题,交织着隔代教育的无奈、孩子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道德困境。老人和孩子还常常成为被忽略的群体、被欺负和损害的群体……于是,写作高手的机会来了:可以赞美老人的孩子心态,期待老人以智慧指引孩子,呼唤孩子理解老人的苦心、欣赏老人的美德;还可以揭示这种代沟, 反思相关现象,呼唤某种变革;可以表达一种相互欣赏的赞美,表达一种相互融通的祝愿;可以写成个体之间的故事,小中见大;可以是社会两大群体之间的相互映衬、相互发现;可以上升到民族层面关于继承与创造、保守与开拓的哲学思考;甚至可以联想到一个老大帝国和少年中国的时代定位等。

3、 存在问题。

第一, 缺少对题目中的“孩子” 和“老人”这两者所指代的范围的思考。 不少考生笔下的“老人”大多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邻居家的某位长辈,而“孩子”就是自己,然后就围绕两个个体间的亲情展开叙事、描写。不少考生的叙事还停留在流水账式的层面,对于亲人间的事情缺少具体细致的观察和体悟,所以,笔下的亲情似乎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比如,奶奶都是体贴入微的,爷爷都是温和慈祥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小作者感受着他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千篇一律的叙述,暴露了考生写作中存在的 “概念化写作”的弊端,这样的文章很难以情动人。

第二, 缺少对题目中的“孩子” 和“老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不少考生一边倒地将写作重心放到了“老人”身上,将大量的笔墨用在对老人的具体描摹和赞美上,一味地把文章打造成了赞颂“亲情”的主题作文。文章罗列出很多生活的点滴,叙述老人是如何照顾幼小孩子的:

有铺陈排比式的、有集中笔墨详写一件事的、有以孩子的成长历程为线索的……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关爱后代、无私付出的老人形象,刻画可谓充分而细致。但是,他们忽略了题目中的另一个关键词“孩子”。 其实,这个题目中的“孩子”与“老人”是一样重要的,它们就像天平的两端,只有两者都被重视,才能够维持天平的平衡。

第三, 缺少对文章立意的深入思考。 如果说对“孩子” 和“老人”所指代的范围的思考过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少考生的选材,那么在众多反映“亲情”主题的文章中,又有不少仅仅停留在了“亲情”层面,导致文章从选材到立意都大同小异,这样的文章在中考阅卷中,只能成为大海中一颗平凡而不起眼的小水滴了。不少考生没有深入思考 “孩子” 和 “老人”所代表的不同的人生内涵例如,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必然导致“孩子”和“老人”在人生阅历、面对生活的态度、看待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考生如果能这样理解,文章的档次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四, 缺少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直白。 不少考生通篇以叙述为主,例如,反复强调老人每天尽心尽力地照顾小孩,却不会选择场面或瞬间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也有不少考生在描写过程中手法单一,只是通过外貌、神态和语言客观地记录,缺乏真情实感的体现,更没有想到运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 或运用联想、对比等手法提升语言表达的感染力;结尾部分也是蜻蜓点水般地用一两句话收束,既没有精彩的、发人深省的议论,也没有真诚动人的抒情,没有起到升华主题、 感动读者的效果。

三、 指点迷津。

引导:中考作文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审清题目、读懂想透;其次要精心雕琢语言,推敲如何表达。

一)审清题目,读懂想透。

首先,要审好文体。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注明“文体不限”,或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总之,是放开体裁要求的,让同学们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但是, “不限”也不是绝对的,有时题目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文章特别适合某种文体。

比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当然最适合写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抒情散文。如果写议**、说明文,就不太好下笔。

再比如 “说谦虚”,一看就知道必须写议**了。 有些题目似乎一下子看不出应该写什么文体,或者说哪种文体可以写,这就需要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比如 “孩子与老人”这个题目,如果写记叙文,就得叙写孩子和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或者描绘孩子和老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或者从孩子与老人的矛盾冲突中展示某种哲理的思考等;如果写议**,就得从两者的关系中提炼出一个鲜明的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论点进行论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现在,有一些地区的中考作文不再笼统地标明“文体不限”,而是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对此,同学们在审题时就更要注意了,一定要按照题目规定的要求来写作,不得擅自改变文体。 其次,要审好人称。 人称是题目的基本信息。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更关注同学们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 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等。即使题目中没有出现明确的人称,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尽量写“我”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这样更符合中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如果题目**现了“你”,那么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两个人称之间的关系,要确定好重点。

如“好想握住你的手”“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者的口吻就有特别的要求,必须强调对“你”的感情倾诉。 如果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的班级”“那一刻,我们___这类作文就特别要突出“们”,要突出群体的形象。 像“孩子与老人”这样的题目,人称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要准确定位,明确是以老人的口吻写还是以孩子的口吻写;

其次,要确定是从个体的角度写还是从群体的角度写。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再动笔,在人称上就基本不会出现错误了。

第三,要审好范围和句式。 审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几年,为了防止套作和抄袭,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提出限制,对这一命题趋势,同学们必须加以特别关注。

例如: “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 “你在我心里”的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是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树叶,树叶对树根说“你在我心里”。

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非作者本人莫属了,如果虚拟成别人,就跑题了。 审句式就是看题目是用什么句式表达出来的。如果题目是简单的词语,如“回家”“歌声”,那对句式的审查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题目里出现了关联词语,或者题目是由两个小分句构成的,那就需要辨析内部的联系了,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 例如“生活因思考而精彩”,题目的意思就是“生活的精彩来自于思考”,精彩是结果, 思考是原因,两者是因果关系。写作时,就必须说清楚你是如何思考的,又获得了怎样的精彩,两者要兼顾。

再如 “孩子与老人”这道题,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行文时,同学们就要写清楚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孩子” 和 “老人”缺一不可,如果只写一方面,就是偏题。

二)精心雕琢语言,推敲如何表达。

首先、多用描写,让语言充满鲜活的美感。 描写是使语言鲜活的重要手段。要使语言摇曳多姿、精妙亮丽,同学们就必须在描写上见“长”。

例如,有一位学生对父亲的鼾声做了这样精彩的描写: “老爸一躺下,准有鼾声,而且像一支曲子,很美。开始的‘嗡嗡’声似蜜蜂采蜜,接着的‘轰隆’声如雷声滚滚,到后来的 ‘呼哧’ 声,就像小狗喘气。

有前奏,有高潮,亦有尾声,如此循环往复,真是妙极了。”如此惟妙惟肖地描写“鼾声”,使文字显得摇曳多姿,非常富有吸引力。

其次、善用修辞,让语言富有斑斓的色彩。 修辞的作用在于修饰和调整语言。有人称修辞为“魔杖”,说它点到**,**的语言就亮丽起来。

比喻、拟人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可以使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对偶能使语言整齐华美;设问、反问则能使文章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例如朱自清的《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既富有颜色的斑斓热烈,又有**的灵动美妙。

再者、巧借诗文,让语言饱含诗意的灵动。 在文章中适当地引用一些诗文、名言、谚语乃至优美清新的歌词等,既可以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化积累,又可以扩大文章的容量,使语言饱含深刻的意蕴,增强灵动感。 例如“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这段文字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自豪和赞美之情,不但句式整齐,而且诗意盎然,富有感染力。

总而言之,精妙的语言既来自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也来自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积累。 要使作文语言出彩,同学们就必须做到热爱生活、博学厚积,同时,要在具体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仔细揣摩、用心感悟,这样,写作时就会文采飞扬。

四、 范文引航。

孩子与老人。

清明,虽然有些年轻人忽视传统,但老人们还是会领着孩子去扫墓,既是向先人表达敬意,亦是上一堂家族观念的教育课。 伴着纷纷而落的清明雨,爷爷领着我和妹妹前去扫墓。年仅6岁、懵懂无知的妹妹看着爷爷庄重肃穆的神色,略有所悟地收起了嬉笑的表情,感知了此事的严肃重要。

(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清明扫墓时孩子与老人的不同心态)一边走,爷爷一边指给我们看远处的坟:这里长眠的是叔公,那里躺着的是姑奶奶……陌生的称呼从爷爷口中道出,带着岁月的沧桑和悲凉。一直不服老的爷爷此刻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苍老,浑厚的声音中露出一丝倦怠。

贴心的妹妹伸出暖湿的小手,像一条小蛇游进了爷爷宽厚的大手。爷爷用力地攥紧了些,慈爱地抚摩着她柔软的头发。(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形象的比喻凸显出爷爷的历经沧桑和妹妹的年幼贴心)一旁的我低垂着头,沉默地做一个倾听者,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讲他的童年,他的奋斗。

就这样边走边讲,爷爷从家里的族谱一直说到了古董和家风。原本不远的路程居然走了许久,我回过头,泥泞的田埂上留有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错落却和谐,沉淀着满满的爱……(田埂上留下了两代人的串串脚印,充满家的和谐与温暖。细节描写传递出了真挚的情感)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复习

考试作文评讲课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 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并能以此为标准评析他人作文中的优缺点,找出自身作文中的优缺点。2 培养正确应对考试作文的能力。3 培养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作文的能力,并能较好的迁移应用,归纳出写好考试作文的正确方法。过程与方法 1 以学生作文为主要材料,适当...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田氏镇第二初级中学王海艳。语文课上,重在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引导他们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大胆地展开联想,把学会的课内外知识活学活用,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语言积累化为语言能力。目前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方面都很积极,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表达方面普遍存在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能力好很...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开头技巧例谈

中考作文开头技巧例谈。学习目标 1 了解作文开头的重要性。2 掌握作文开头的写作技巧。3 学生能写出出彩的作文开头。目标导学 欣赏以下三篇文章的开头,结合文章谈谈感受。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的 春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的 背影 我们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