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习题

发布 2022-07-15 05:30:28 阅读 8301

离心泵先灌泵后启动,当叶轮高速旋转时,液体获得了动能并甩向叶轮外缘。由于叶片间的流体通道截面和泵壳的蜗形流道截面都是逐渐扩大的,使流体在泵内的流速逐渐降低,一部分动能转变为静压能,而使流体压强逐渐增高,最后从压出口压出,与此同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叶轮中心的流体被甩向叶轮外缘,叶轮中心形成负压,使得流体不断被吸入。

如果离心泵启动前未灌满液体,泵内有空气,由于空气的密度小,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小,致使液体难以被吸入,此时叶轮虽在旋转,却不能输送液体并产生噪声。该现象为气缚。

当泵入口压强低于被输送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时,被吸入的流体在泵的入口处汽化,形成气泡混杂在液体中,由泵中心的低压区进入泵外缘高压区,由于气泡受压而迅速凝结,使流体内部出现局部真空,周围的液体则以极大的速度填补气泡凝结后出现的空间,可产生很大的冲击力,损害泵壳和叶轮,该现象是气蚀。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有扬程曲线,功率曲线,效率曲线。

是在常温,常压下用水作实验测定的,如果用于输送其他流体则需要换算。

离心泵工作时,其轴功率ne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所以泵起动时,应把出口阀关闭,以降低起动功率,保护电机,不致于超负荷而受到损失,同时也避免出口管线的水力冲击。

1)降低了排气温度; (2)减少了功耗;

3)提高气缸容积利用率; (4)使压缩机的结构更为合理。

当余隙系数一定时、压缩比愈高,余隙内的残余气体膨胀所占气缸的容积就愈多,使每次循环的吸气量减少,而当压缩比太大时(即容积系数为零时),残余气体膨胀已占满整个气缸,使压缩机根本无法吸入新鲜气体,也就无法正常正作了。

离心泵的主要部件有叶轮、泵壳、轴封装置。

叶轮的作用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传给液体、使液体的动能和静压能均得到提高。

泵壳具有汇集液体和将部分动能转为静压能的作用,轴封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泵内高压液体外漏及外界大气漏入泵内。

离心泵的扬程是指泵给以单位重量液体的有效能量、 液体获得能量后,可将液体升扬到一定高度△z,而且还要用于静压头的增量△p/ρg和动压头的增量△u2/2g及克服输送管路的损失压头,而升扬高度是指将液体从低处送到高处的垂直距离,可见,升扬高度仅为扬程的一部分,泵工作时,其扬程大于升扬高度。

为了减小启动电流,以保护电机。

防止高压液体倒流,对泵造成损害。

采用回路调节装置。

要点:离心泵启动时,若泵内存有空气,由于空气密度很低,旋转后产生的离心力很小,(2分)

因而叶轮中心区所形成的低压不足以将贮槽内的液体吸入泵内,虽启动离心泵也不能输送液体。这种现象称为气缚,(2分)

这表示离心泵无自吸能力,所以启动前必须向泵壳内灌满液体。(1分)

要点: 转速改变前后,液体离开叶轮处的速度三角形相似。(1分)

不同转速下离心泵的效率相同。 (1分)

泵的流量与转速间近似关系为: (1分)

泵的压头与转速间近似关系为: (1分)

泵的轴功率与转速间近似关系为: (1分)

要点:当叶片入口附近的最低压强等于或小于输送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时,液体将在该处气化并产生气泡,它随同液体从低压区流向高压区;(1分)

气泡在高压下迅速缩小或破裂,气泡的消失产生局部真空,此时周围的液体以极高的速度冲向原气泡所占据的空间,产生冲击和振动。(2分)

在巨大冲击力的反复作用下,使材料表面疲劳,从开始点蚀到形成裂缝,叶轮或泵壳受到破坏,这种现象称为气蚀现象。(2分)

要点:离心泵的安装高度必须低于允许吸上真空度,以免出现气蚀和吸不上液体的现象。因此在管路布置时应尽可能减小吸入管的流动阻力。(1分)

离心泵在启动前必须向泵内充满待输送的液体,保证泵内和吸入管内无空气积存,避免气缚现象。(1分)

离心泵应在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启动,这样启动功率最小,保护电机。(1分)

停泵前也应关闭出口阀,以免排出管路液体倒流,使叶轮受冲击而损坏。(1分)

定期检查和维修。(1分)

第二章习题

3.16前完成。1 始态为25 c,200 kpa的5 mol某理想气体,经途径a,b两不同途径到达相同的末态。途经a先经绝热膨胀到 28.47 c,100 kpa,步骤的功 再恒容加热到压力200 kpa的末态,步骤的热。途径b为恒压加热过程。求途径b的及。2.4 mol的某理想气体,温度升高20...

第二章习题

一 判断题。1 用依次施工组织施工生产,能充分利用工作面,工期较短 2 流水施工的最大优点是工期短,充分利用工作面 3 组织流水施工时必须划分施工段。4 工艺参数是指在组织流水施工时,用以珍达流水施工在施工工艺上进展状态的参数,包括施工过程过程数 工作面和流水强度三个参数。5 某专业工种的工人在从事...

第二章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一 单项选择题 1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表明作者强调 a 知对行的指导作用b 没有知就没有行c 知行并进d 先行后知,重在行。2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b 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