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习题

发布 2022-07-15 04:05:28 阅读 79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

1、“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b.没有知就没有行c.知行并进d.先行后知,重在行。

2、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3、牛顿说:“假如我比别人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a.知识**与书本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

c.读书比实践重要d.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并在实践中消化和发展。

4、“学而不思则罔,说明()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b.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c.人们只要思维就能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5.“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6、“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7、“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发笃实处便是行”,这说明了( )

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行先知后的关系c.知行是合一的d.知易行难的关系。

8.“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9.“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是说()

a.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主观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c.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d.主观辩证法决定客观辩证法。

二、多项选择题:

1、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知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

d.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e.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2、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人的认识受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认识者的主观因素的限制c.人的认识受到认识工具和科技手段的限制d.人的认识具有至上性e.人的认识具有不可靠性。

3、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沈括则认为,“四月芳菲尽”与“桃花始盛开”是自相矛盾的。后沈括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情景,并从中发现在山的不同高度气候不同,方知自己错了。

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真理本身包括着错误。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e.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

5.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

a.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b.反映能够与被反映者相一致。

c.反映与被反映者是绝对同一的d.被反映者不以反映者的意志为转移e.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对实践标准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人、不同任务、不同阶级的标准不一样。

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的实践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c.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d.

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验证e.并不是所有真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7.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三、辨析题:

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般的物质性关系。3、实践出真知,因而我们不需要学习书本知识。

4、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而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

5、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真理。6、相对真理是包含部分错误的真理。

7、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生动性的优点,因而不必上升为理性认识。8、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0、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1、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因此,相信真理也是一种迷信。

四、问答题:

1、运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理论和“****”重要思想真理性的认识。(或说明对待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科学态度)

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怎样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8、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有什么作用?9、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

五、材料分析题:

1、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

"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2、诺贝尔将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有夸克?

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2023年到2023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见2023年5月2日《人民**》)

第二章习题

3.16前完成。1 始态为25 c,200 kpa的5 mol某理想气体,经途径a,b两不同途径到达相同的末态。途经a先经绝热膨胀到 28.47 c,100 kpa,步骤的功 再恒容加热到压力200 kpa的末态,步骤的热。途径b为恒压加热过程。求途径b的及。2.4 mol的某理想气体,温度升高20...

第二章习题

一 判断题。1 用依次施工组织施工生产,能充分利用工作面,工期较短 2 流水施工的最大优点是工期短,充分利用工作面 3 组织流水施工时必须划分施工段。4 工艺参数是指在组织流水施工时,用以珍达流水施工在施工工艺上进展状态的参数,包括施工过程过程数 工作面和流水强度三个参数。5 某专业工种的工人在从事...

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战后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名词解释。1 科技革命 教材第91页,略有调整 科技革命 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和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分离和脱节的,战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