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十五周假期作业

发布 2022-06-30 13:53:28 阅读 8117

编写:施玉华审核:

一、填空题。

1. 下面是一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①日食和月食;②水中倒影;③小孔成像;④池底“变浅”;⑤黑板“反光”;⑥雨后彩虹.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填序号)

2. 激光打印机的光路如图所示,光从激光光源到“反光镜”是沿传播的.“转动反光镜”转动时,引起入射角减小,则反射角将光经过透镜组被会聚,透镜组相当于透镜.

3. 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像(填“实”或“虚”).

4. 小雨同学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在磨砂玻璃下放一张投影片,再放在投影仪上,无论怎样调节也看不到投影片清晰的像,这是由于光在磨砂玻璃上发生了当在磨砂玻璃上加些水,磨砂玻璃又变得透明,这时在屏幕上可以看见一个像.由于水不断像又慢慢变模糊了,这一过程中水要热.这个演示实验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转变成看得见的现象.

5.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0,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α 1200 (填“>”或“=”站在岸上看水底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位置要 .(填“深”或“浅”)

6. 如图所示,b′是人眼在a处透过水面看见的河底一白色鹅卵石的虚像,这虚像是由光的形成的.若在a处用激光手电筒对准虚像b′照射,则手电发出的光 (填“能”或“不能”)照射到河底的白色鹅卵石上.

7. 某科学兴趣小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人介质时折射角与什么因素有关,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激光发生器、玻璃、水、量角器等.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测量结果如表l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表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

1)从表l、表2可知,当入射角相同,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的折射角,因此光从空气斜射入介质时折射角与介质有关.

2)从表2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 .因此光从空气斜射人介质时折射角还与

有关.8. 有盖的装水容器中有一个点亮的灯泡固定不动,容器盖子上有一个小孔,灯光从小孔中射出照亮竖直墙壁上的o点,如图所示.如果打开装水容器的排水阀k,放完容器中水,则墙上被照亮的点向移动.(左/右/上/下).

9. 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要在银幕上得到正立的像,幻灯片应插;如果银幕上成的像偏小,应把幻灯机与银幕间的距离调同时把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调 .

10. 在桌面上依此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直线上,并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设凸透镜的焦距是l0cm,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是50cm.若来回移动凸透镜,在光屏上可出现烛焰的。

二、选择题。

11.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竖起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b. 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 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12. 在阳光充足的教室内,小阳手持一个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在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可以在墙上看到的窗户的像,这个像是( )

a. 倒立、等大的 b.倒立、缩小的 c. 正立、放大的 d.正立、缩小的。

13. 某凸透镜的焦距为l0厘米,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透镜30厘米处向透镜处移动时,则下述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情况中,正确的是( )

a. 像始终变大 b.像始终变小 c. 像先变小后变大 d.像先变大后变小。

14. 航天员在飞船上看到的天空是( )

a. 蔚蓝色的 b.红色的c. 漆黑的d.星光闪闪的。

15. 如图所示的是物理实验操作考查时,四位同学组装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可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的是( )

16. 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现在相比将( )

a. 提前b.延后c.相同d.不确定。

17. 如图甲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像的形状应该如图乙中的( )

18. 一物体从离凸透镜的距离为l倍焦距处,沿着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的距离为4倍焦距处,物和像之间的距离变化是( )

a. 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 先增大而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19. 图中,ab为一条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mn为透镜的主光轴,l为透镜.由图可知( )

a. 该透镜一定是凸透镜。

b.该透镜可能是凹透镜。

c. 若该透镜是凸透镜,b点一定是焦点

d.若该透镜是凹透镜,b点一定是焦点。

20.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 cm,在透镜左侧l0cm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l5 cm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

a. 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

b. 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c. 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d. 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

21. 如图所示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0可能是入射光线b. ob可能是折射光线。

c. oc必定是反射光线d.b0必定是入射光线。

22.如图所示,有一圆柱形玻璃体,在它的中心轴线上有一球形气泡,柱体。

表面是磨砂的毛面,当用平行光沿柱轴方向向下照射时,在磨砂的毛面上。

可能会看到( )

a. 圆形亮斑b. 圆形暗斑

c. 圆形暗斑且中心有一亮点d.圆形亮斑且中心有一暗点。

23. 某凸透镜的焦距是1 cm的整数倍,当烛焰在主轴上离凸透镜30 cm时,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如果将烛焰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4㎝,则得到缩小、倒立的实像.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15b. 16 cmc. 17d.18 cm

三、作图题。

24. 如图所示,蜡烛经凸透镜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请画出入射光线经透镜中的折射光线,并确定透镜焦点的位置(保留作图过程)

25. 在图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26. 小红到水族馆参观,透过玻璃看到水中的一条鱼在a点,而鱼的实际位置在b点,如图所示,请画出人看到鱼的光路.

四、**题。

29.**凸透镜的焦距.

郑平同学从玩具望远镜上取下一块凸透镜,为了测出这块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他制定的实验计划如下表中“实验方案一”.由于当时正在下雨(没有太阳光)又找不到任何平行光源,请你帮助郑平同学另外设计一个实验(不需要太阳光或平行光源),**出这块凸透镜的焦距.将你的实验计划填入“实验方案二”的空格中.

细心的小明同学注意到:光以同样的入射角射到水或玻璃中时,其折射角是不同的,这说明不同物质的折光能力不同.由此做出一种猜想:透镜的焦距可能与材料有关.他手头恰好有一只塑料凸透镜和一只玻璃凸透镜.并用通常的简易方法测出了焦距,果然其焦距不同.于是他作出结论:

透镜焦距确实是与材料有关的.你认为小明同学的结论是否可靠,说明理由.

18. 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a、b、c各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在a、b、c所在位置均能接到清晰的像.若把一蜡烛放在c点,则其烛焰清晰像的对应位置是若某一时刻光屏刚好在c点而蜡烛刚好在b点,保持透镜与光屏不动,要使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蜡烛向移动。

19. 小宇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1)在a.b、c、d、e这五个点中:

把烛焰放在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把烛焰放在点上,所成的像最小;③把烛焰放在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

把烛焰放在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2)小宇做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哪一个 (

第十五周周末作业

一 我会连。二 花盆该开什么花。三 我会连。1 翻应将糟保挑宣施。肥松布管该来糕选。高兴的鲜花用心地练习。美丽的种子大口地培育。煮熟的表情小声地吃着。规定的日子刻苦地说话。四 把上下排的字 部首 连起来组成新字,抄写要工整哦!犭辶鸟 氵灬禾门。鸟甲师占车可口日。狮。五 填表。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十五周假期作业

高二年级第十五周假期作业。时间 40分钟分值48分。1 针对当前乌克兰的局势,有网友发表言论说 乌克兰的局势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乌克兰的局势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该网友观点分析正确的是c 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属于不可知论观点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abcd.2 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

十五周假期作业

假期作业。1 针对当前乌克兰的局势,有网友发表言论说 乌克兰的局势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乌克兰的局势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该网友观点分析正确的是c 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属于不可知论观点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abcd.2 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