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学生就业问题

发布 2022-05-21 18:54:28 阅读 6997

第六讲产业转移与就业。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渐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也将为莘莘学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教学重点:把握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教学难点: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趋势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案例教学、社会调查。

教学手段:多**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点:一、产业转移概述。

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动因。

三、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趋势

四、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

五、产业转移的效应。

六、把握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教学基本内容:

导入新课】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事实证明,产业转移的发生,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渐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也将为莘莘学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一、产业转移概述。

1.什么是产业转移。

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的空间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必然现象。产业转移(industrial transfer)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与地区间投资与**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这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其构成要素包括转移国(或地区)、承接国(或地区)、转移产业、转移企业、转移资本、转移技术等。

2.产业转移的类型。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是按照涉及地域范围的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产业转移(也称作区域产业转移)和跨国产业转移(也称作国际产业转移)。国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没有突破国家界限,在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进行转移。跨国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突破国家界限,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二是按照转移客体中最突出生产要素特性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同时也代表产业发展层级依次上升的三个主要梯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客体中劳动力的使用较多,产品成本中工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在三种类型中平均最低的产业转移。食品、服装、工艺品等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中投资规模较大,资本要素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成本比重较大,产品的平均附加值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产业转移。

通常钢铁、机械、汽车、造船、化工等行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指产业转移客体中技术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产品附加值在三大类产业中是最高的产业转移。信息、通信、生物、软件、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按照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和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是指为占领外部市场进行的产业空间上的转移。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是指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围绕成本节约目的的战略性产业迁移。

四是按照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水平转移是指在同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垂直转移是指在存在梯度的异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的意义。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或者跨区域**等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是典型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范例。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全球化的经济加速发展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国际产业大转移。应当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而中国目前已成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产业能否充分地利用本地的动态比较优势,并顺利进行产业转移,将决定其长期绩效。

长期来看,产业转移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可以避免出现地区产业同构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产业转移对我国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外投资的大量涌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署下,随着区域经济协调的加快,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在蓬勃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动因。

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要素禀赋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优越条件,工业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并且由于技术、资本以及实际需求等限制条件,纺织、食品、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先发展起来。随着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发展、产品实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地区的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开始发展工业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石油、电力、钢铁、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而该地区原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品需求仍然存在或者其他地区对该产品的需求(或潜在需求),所以需要转移到其他有条件承接这些产业的地区继续生产,而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地区则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事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然后,随着产业集聚,在劳动力有限流动的情形下,区域的人口和工资就可能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同时,随着资源禀赋优势的变化,在比较成本利益的驱动下,发达地区再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将原有主导产业转移到有条件承接的地区。

这样,无论产业转移的转出地还是承接地都能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情况下,产业转移的成功发生要求产业的转出地和承接地存在一些基本的条件和动力机制。

1.产业转移发生的基本条件。

一是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从产业转移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产业演进历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十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

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纵观20世纪以来的几次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正是在存在明显产业级差的国家间进行的。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向日本的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日本向亚洲“四小龙” (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级差的存在是产业转移的基础,但并不必然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等方式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

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产业转移总是向着产业转移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而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程度通常取决于经济制度和国家政策。因此,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以来相继加大对外开放,减少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

三是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间即便存在产业级差,生产要素可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产业转移仍然因为缺少利益条件而难以发生。在开放式区域经济系统中,产业转移能否发生,以及将从哪个区域向哪个区域转移,将取决于区域间的利益差。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的存在,才会诱发并引导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

四是产业竞争。产业竞争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

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即形成所谓的“重合产业”,并由此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

2.产业转移发生的动力。

产业转移是具有转移动力的经济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具备了产业转移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仍需动力系统的推动才能催生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对利润最大化追求的内在动力和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外在动力,以及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和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

第一,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产业转移地区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成长相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区域间要素**的差异。

具体而言,在经济发达的产业转出区,随着产业的集聚,在资本、劳动力、技术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有限流动的情况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要素拥有者获得的边际收益递减。同时,随着土地、水、电等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它们结合的难度增大。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区域内一些产业或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产业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

同时,产业承接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存在成本的比较优势,出现潜在的产业利差。另外,产业的市场需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利差。而区域之间的**壁垒,导致直接的跨区**难以完全实现市场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致使产业向存在着比较收益的欠发达地区转移。

第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是产业转移的外在动力。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

由于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导致随着产业生命历程中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周期性的变化,产业所获取的利润呈倒“u”字形变化。

第三,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会不断发生改变。虽然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这一相对优势的改变程度,但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性、社会制度的约束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生产要素供给比较优势的转变难以根本扭转。

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比较优势更强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

并且,由于同一地区产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速了区域生产要素供给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因此,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为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压力和动力。

2019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转眼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半,回首过去了两年,恍恍惚惚的就已经逝去,才发现这两年什么也没做成,时间过得真快,面临着毕业我必须得为梦想做些什么了。其实,梦想在我的心中从未忘记过,面对如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我在想是考电气工程师证书还是继续上学,也就是考研。这两个选择在我内心徘徊许久,正在我迷茫之时网上的一...

06 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 背景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这个数字在2006年为413万人,2005年只有338万人,2004年280万人,平均每年增幅20 左右,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毕业即失业 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

思想汇报8 大学生就业问题

思想汇报 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尊敬的党组织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就业在即。面对如此的形式,身边很多同学选择了出国,考研。进一步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也无形中给两年后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其实,我觉得造成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上的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