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心态不好,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等。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逐步解决这些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可能解决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方法。
曾几何时,中国的中学毕业生千军万马竞走独木桥,人人都想进入大学深造,且把考入大学作为个人奋斗成名的第一步;而中国的大学生曾被称为“天之骄子”,这不仅是指大学生令人羡慕的身分,而且,毕业之后又能够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多么让人向往。然而,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可就没那么荣光了。
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面对的是毕业等于失业的困境,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那些一般的学院,除了**以及富人的孩子靠着关系或者金钱能够很容易的找到好的工作单位外,一般家庭的孩子找工作就没那么简单了,有的学生还未进入大四即忙着各处去找工作了, 而到毕业典礼即将举行时仍是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万念俱灰,那种焦躁也许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可这就是今天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
我们先来看看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23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
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
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23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
202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
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
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
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
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2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
2023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23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
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
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
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在我看来,大体有以下几点原因:1.
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调查显示,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
(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2)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
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给自己设置困难。(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又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
3. 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一直以充沛、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获得世界众多企业的青眯,很多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因此中国成了世界的制造大国,加工中心。
可这些企业提供的多是低附加值,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他们需要的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4. 社会就业环境的不公平。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这一现象相当严重,还有户籍因素等等,这给大部分没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影响。
5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大学的建设仅体现在学生数量的增多上,而真正的大学内涵建设却跟不上,教学、管理水平距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仅有大学毕业生之名,但没有大学毕业生之实。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法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这个前提下,即使处于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那么也会也有信心能够脱颖而出。
关于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的几点(1) 扎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 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在这个信息更新极快的时代,只有基础知识才可以受用终身。
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专业技能是一个大学生就业的最基本的素质,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就不可能聘用你,特别是在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之下。掌握一门技能,就等于掌握了一种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生存的一种本领。
一个大学生有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就等于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这个机会在某种情况下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大学四年期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努力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基础。(2) 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切忌一毕业就想着要多么丰厚的待遇,应该找最适合自己的,可以考虑去一些中小型的企业部门或者中部西部等竞争较小的地方,这样相比进入大企业等有更好的机会施展拳脚,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前景也未必就比大企业差(3) 提升处事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影响力、倾听力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是很容易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阶段拥有非常多资源,是一个人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容易的阶段,我们都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高明的处事能力,丰富的社会经验,是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的一个法宝。
当然,仅仅我们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为我们建立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让一些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到一些合适的岗位上去,而不要靠裙带关系就业。企业也应该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不能太功利,一味强调要有工作经验,而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只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只要大学毕业生能清晰地认识自我,满足社会需求,在相对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中,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中国营销咨询网《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0002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 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 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本科生...
大学生就业形势
我们的大学生活。时间 2012.10.15 地点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人物 a李亚仁 b 陈成功 c 李小彬 d 廖正常 h黄晓春。剧情 早上男生宿舍,随着学习的铃声响起,接着就是a的手机响起公鸡叫的铃声。蝈蝈 蝈蝈 b 我操 c 我操 d 我操 仁哥以后不要放公鸡叫了,好累啊!a a还没有醒...
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但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过于求,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最终就导致了毕业生找工作难,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 劳动力 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