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指导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试题版

发布 2022-05-13 03:44:28 阅读 1432

考点解说]1.明确说明对象。

2.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

3.归纳说明方法并能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4.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5.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拓展。

方法点拨]一)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首先要从整体人手,把握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找准说明对象的方法,一是看题目,二是抓首括句或中心句。其次要抓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等。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二)弄清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一是按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即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某个事理,即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二是按说明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三)掌握说明的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8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是有区别的。

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空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空气”的外延要小于“无色透明的气体”的外延,因而它们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空气”。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四)理清说明的顺序。

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一是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二是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五)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

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

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周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

“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

”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说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说明顺序是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3.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答案:1.克隆2.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逻辑顺序、列数字3.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4.。

解析: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克隆人的研究。从试题设置看,第1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看同学们平时积累词语的程度和能力,提醒我们:

关注科技最新动态,搜集更多的新词汇。第2题考查说明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说明内容从题目中就能看出。

说明顺序可从本文的内容来分析,文章介绍科技研究最前沿的克隆人技术的研制背景、过程和前景,应属逻辑顺序。说明方法比较明显。第3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答这道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懂得关于生命起源的传说和研究历史。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巩固检测]一)神秘的越王古剑( 遵义)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然而,2024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

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

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之谜,2024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

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

2024年中考说明文阅读

2014年新疆乌鲁木齐。时间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

2024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练习

2011年中考专项复习之说明文阅读练习。一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题阅读指导

说明文专题阅读指导。筛选提取信息,理清结构层次。能获取主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是重庆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它既考查文段说明了什么,又考查文段是怎样说明的。考查主要围绕说明对象及对象特征 说明顺序等方面交替设题,设题比较灵活,但核心是快速把握说明内容,找到说明对象及它的特征。2016年重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