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发布 2022-05-06 16:07:28 阅读 3837

课程开发的目标是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我们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发展了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出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2、按照“三维”结构,构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决不意味着活动内容可以随意而定。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课程,但是它也存在它的内容框架,不过这种内容框架不是由学科教材当中的章、节、目组成,而是由活动的序列构成。一个学校开展的活动如果毫无序列,就无法解释自己的课程框架,无法解释开展这些活动的必要性。

当我们在考虑活动有序列的时候,有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第。

一、要保持自然探索、社会实践和自我发展三者之间的大致平衡。综合实践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不外乎这样三个“维度”。保持三者的平衡,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结构的和谐发展。

第二,要对学生在校三年当中的活动做出统一的安排,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适当的活动。只有这样,不同年级的教师才能抓住活动的要点,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把上述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我们的具体的做法是:

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地域资源优势,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出发,在不同年级确定适当的活动“主题”,在同一主题下,由学生选择开展不同的“活动”。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按“维度→主题→活动”这样一个逻辑结构展开。课题组就发挥乡村和校内课程资源的优势作了几次讨论,将烈士陵园等作为德育教育的基地;将集发观光农业园作为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把校内苗圃作为环保教育基地,把图书室、信息技术中心等作为探索性、信息化学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3、依托地方资源,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我们感到有责任把丰富的地方资源进一步整理和发掘,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让我们的学生不要遗忘,更要以此为骄傲。因此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行动了起来,投入到了校本教材进一步完善的工作中。在这过程中,我们强调师生互动,学校与社会联动开发,突出教师、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通过调查整理,我们把家乡的自然人文资源分成了以下几类:

1)、优美的风景:风景优美的浮龙湖有机农业生态带横贯其中。

2)、育人的基地: 湖西烈士墓是远近闻名的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都有中小学生到这里缅怀烈士的英勇事迹,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体验幸福的来之不易。

3)、悲壮的历史:勤劳勇敢的人民,在战争年代,不畏**,同敌人作过殊死的斗争;在困难时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创造了新的生活。他们用鲜血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悲壮的历史。

4)、淳朴的乡风:黄岗的风俗,是勤劳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有吃秧歌、元宵灯会等习俗。

5)、成材的学子:当年在我校勤学苦练,现在高等学府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取得佳绩的莘莘学子。

6)、爱国的热情:近年来,在我镇涌现出许多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回报人民的感人事迹。

通过大量的走访和实地调查,特别是发动学生和家长搜索、提供素材,我们形成了第一手的资料,在进行细致的梳理后,把我校的办学理念贯穿于校本之中,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材。

校园环境资源的利用。我校非常重视使校园文化成为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力图把校园建成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学校每一个区域的划分,每一个景点的建设,都带着浓郁的家乡气息。

有突显家乡建设成就的长廊,有学生宣传家乡的书画廊,有展示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动手制作的精美的手工作品。这些布局的设计完全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理论,也渗透了我校“为繁荣家乡育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校能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会带动家乡的发展,更会为祖国的将来做出贡献。

二、强化组织管理,建立保障机制。

课程内容的现实规定、课程特性和实施情境的复杂性都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课题实施的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两年多来,我们从实际出发,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的实施相适应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1、构建组织管理网络,形成责任分明、协调一致的合力。

为了使本课题的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健全了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协调;教科室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成果鉴定、资料管理等;教导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执行和检查考核;教研组负责计划的制定、总结、实验的指导、教学研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回。

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科室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科室。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调查,围绕家乡的山水,围绕身边的事物,你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课题是什么?再由指导教师进行筛选、归类,最后由教科室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可以说,这些计划集全校师生的心血和智慧,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学生的需求,更体现了我校综合实践依托地方资源的特色。这些活动主题富有新意,又源自学生生活,贴近学生,都是他们乐于探索实践的。

2、制定相关制度,促进课程实施。

课题开始研究之初,能完全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并不多,针对现状,我们建立了相关制度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和本课题的研究能基本达成。①保障激励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指导工作的复杂性和师资配置的难度。

为了更好的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我校对于申报担任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的教师承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及辅导员成果奖,期末根据实际(参照教师档案袋和指导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表)进行评比奖励。②校本教研制度: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我校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手段,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水平。

以定期检查与抽查等方式,督促任课教师按计划组织教学。允许教师采用“拿来主义”,鼓励他们多看一些相关的杂志、文章、课堂教学录相片、网络资源等,让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模仿着在教学中实施,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更感性的认识。安排任课教师到秦皇岛去取经,回到学校后立即向其他任课教师交流听课所得,又分别请外校教师到我校指导教学,帮我们提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同时我校还邀请了县教研室、进校的专家到我校对教师进行课改知识的培训,解答了教师们在课改中存在的困惑,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方法。其次,我们借鉴语、数学科开展活动的成功经验,每两周组织教师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研讨和教师汇报示范活动,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具体方法。另外,课题组定期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推荐、印发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案例,并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开展“六个一学习研究活动”,即读几本与综合实践相关的理论专著,写一份学习体会,参与一个课题的课题研究,上一堂公开研讨课,交一份完整的主题活动方案,写一份活动案例或**并公开交流。

由教导处和教科室联合对教师的“六个一”进行评比考核。以上活动的有效组织开展,确保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能基本胜任这门课程。

3、重视宣传发动,取得广泛认同。

我们利用学校的橱窗、班级板报等宣传阵地,以及向每位学生家长发放《告家长书》等形式,积极向学生家长宣传、解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对学生成长的好处,努力取得家长对学校开设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走向社会,积极联系我校的“学校德育基地”、“学校文明共建单位”及部分工厂、公司、企业,走访、联系一些劳模、老干部、老教师、本地的致富能手及关心学校教育的人士,和他们就我校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展开讨论,取得了共识,获得了他们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使他们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又一支生力军。

三、实行制度化管理,促进课题研究。

1、课时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2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我校联系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2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1+1”的形式,“1”为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单独列入课表,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老师;“1”为综合活动大课,每周1节,以年级为单位集中安排在一个单位时间,列入课表。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各年级组长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负责将课时进行调整组合。可以根据需要将1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地方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2、人员管理: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实践证明,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

因而,我校在教师的构成上,以“教师小队”形式,以一个年级为单位组建若干个教师指导小组,从而来有效地开展各类活动。各年级的教师指导小组由年级组长、班主任、一些相关的科任教师(如:信息技术教师、自然教师、劳动与技术教师、品社教师等)组成。

一次活动的指导老师不局限于一人,可以聘请校内相关老师客串。此外,各年级还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聘请一部分社会教育力量,担任校外辅导员,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3、过程管理: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动态管理。(1)集体备课制:

每次主题研究活动由年级组成员先初步商量一下,由一位教师负责制定活动方案,方案不在于详而在于是否能真正让学生展开研究实践活动,是否具有操作性。教师在活动中不一定要完全照着方案进行,因为活动是不断生成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甚至衍生出新的子课题;每周安排一位教师上一堂活动观摩课,全体教师听课、评课,使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2)每学期案例评比制:

期末请每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选一份最好的案例参加学校案例、**评比,优秀案例送交上一级参加评比。在这种管理机制中,教师们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主动研究探索。

四、开展主题化活动,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我们开发地方资源为的是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空间,使学生认识了解资源,更重要的是研究利用资源。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设计系列化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增长见识,发展能力,提升才干;让灵动的山水成为鲜活的教材;让厚重的文化成为孩子的精神养料。在开展“走寻家乡的名人”主题活动中,发动学生去走访在家乡建设事业中有特殊成绩的领跑者,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老党员、老英雄,在外辛勤求学的学子,学生们收集了很多的材料,在分享的时候大家感触最多的是他们那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学生们纷纷申报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把教师“凉在一边”,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合作意识、人际交往意识、问题意识,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开展“我是碣石山小导游”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发动学生整理碣石山各景点的传说和故事,串编成导游词在每个景点进行解说。这充分证明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结合“校园是我们成长的乐园,家乡是我们学习的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让他们在美丽的环境中认识各种动物和植物,采集和制作各种标本,鼓励他们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创作活动。

让他们欣赏各种美妙的动人景象。让他们聆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溪流水的哗哗声,悦耳动听的鸟鸣声,湖涛涌动的拍岸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大自然的乐趣。从而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走进历史,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昌黎的文明史和先进文化的遗产,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历史知识,在社会课的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优秀文化知识。让学生走进村镇,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院,带上自己心爱的礼品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这时学生特定的社会角色是“下一代或儿女”,在慰问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尊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责任意识。

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如:菜场等)打扫环境卫生,参加义务劳动,这时,学生特定的社会身份是公民,打扫环境卫生是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应有的公德责任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参观、考察和访问,了解昌黎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感受昌黎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同时增加了学生对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感性知识。

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感知,在实践活动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变革、去创造,从而真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成立了十几种班级活动小组,他们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家乡的资源进行手工制作,他们的作品就张贴在校园的走廊上。在对我校九年级学生起床、上学情况和农村卫生情况作了调查后,有的学生向同学、家长、社会发出了倡议书,有的学生与家长签订了《环保条约》、约法三章,有的学生写信给校长、老师、建议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学生的睡眠时间,还有的学生用作文、画画、创作手抄报、宣传栏等形式,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工作总结。我校作为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地学校,在这一年的工作中,主要是以学习取经 制定和论证活动实施方案 学科基地启动仪式等活动为依托,基地学校的各项...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寒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2010年不知不觉地到来了。时间过得飞快,斗转星移。我长大了许多,经常被别人误认为是大学生。爸爸常说,才把你抱在怀里,没想到这么快就长这么大了。再看爸爸,鬓角也生了许多白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岁月不饶人,今年爸爸妈妈都。四十一 四十了,正是所谓中年危机的时刻,事业 生...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本学年在学校统一安排和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如下的一些主要工作 一 上好校本课程,发挥实践基地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 实践 二字。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广泛的开展,拓宽了学生动手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动手提供了时间的保障。本着为全社会培养有知识 有能力 有理想的建设人材的目标,利用有限的工具 场地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