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

发布 2022-05-05 00:21:28 阅读 9312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202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1 届世界大****会期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将会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时,其中就指出在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突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为此,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和体育思想贯彻到大课间体育实践中,有效地、充分地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真正地体现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效果。

1 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概述。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功能,教育部于1999 年决定将大课间活动提到大课间活动课的第一层面,列入课程计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从贯彻素质教育,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达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出发,把课间操扩展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的组织形式,成为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一种活动类体育课,既有必要,又有现实的意义。

大课间体育活动自九十年代初期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以来,已引起了体育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早在20世纪70 年代后期,学生人数激增,一些学校由于场地原因不能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全校性集体广播操,在课间操活动时就开始了以多种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活动。如1977 年3 月份的《新体育》就有**报道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坪小学丰富多彩的课间操活动。江苏体育科技1982 年第三期也报道,原南京化学公司职工子女第一中学自1979 年9 月开始,课间操集中在操场上交替做广播操和自编的身体素质操、艺术体操等。

可以说,70 年代末期就已成为我国开展和研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端倪。

112 “大课间体育活动”提法的出现。

1979 年刘绍曾先生译自苏联《学校体育》杂志上的“日本中小学体育”译文**现“课间大休息”一词,文中介绍了日本中小学课间大休息活动的方式。这是目前已找到的最早使用与“大课间活动”相近说法的资料记载。之后上海市学校体育界也开始将课间操称为“课间大休息”,如1985 年2 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外体育活动》一书中就有该市某小学“课间大活动的安排。

”我国1982 年第1 期的《学校体育》杂志上报道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小学“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文中,有了“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除外) ”说法,这可能是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最早出现的说法。1999 年教育部正式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如“课间大活动”、“课间大锻炼”、“间操课”等不同的说法。

如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教育局就曾下发文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改为“间操课”,中学40min ,小学35min ,并列入课表和作息时间表,要求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都必须按照文件要求执行。

三、大课间活动的几个特征。

大课间活动有自身的特征, 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 也不同于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

第一, 要有制度保证。首先要从时间上保证。学校要保障每天的课间时间25—30 分钟, 并规定在学校的作息制度上其他活动不得侵占, 这就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提供了制度保证。

其次要求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光是体育老师的事, 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参与管理和监督, 还要充分调动班干部和学生体育骨干的带头活动, 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二, 活动的安排要有科学性。大课间活动的运动负荷不能太大, 应以中小水平的负荷为宜, 这既利于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 又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年龄, 在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项目,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

所以, 选择活动内容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就成了搞好大课间活动的关键, 也是其很显著的一个特征。

第三, 要有本校特色。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传统的武术操、竹竿舞、秧歌舞等等, 也可以安排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滑旱冰、街舞、模拟攀岩等等, 当然也要有适合本校特点的校园操。

第四, 学生的受益综合性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 还可以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拓展了课间活动的功能,能体现师生积极向上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也能让学生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体现自我, 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经过几年的实践, 充分说明了大课间活动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每天一小时的锻炼”的一项得力举措。

但大课间活动要真正被学生所喜欢, 就必须保证它的新鲜性。如何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参与兴趣呢? 我觉得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尤其内容要常常换新, **也要适当更换。

还要体现对学生意见的尊重, 对学生的合理建议学校要积极采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活动的安全问题, 我一直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课间活动的安全不仅要从活动的负荷上合理设计, 更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全校各职能部门都要参与管理, 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安全的活动。

2课间操的不足:一、思考在相当年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只注重智育的发展。

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对于每天的课间操管理更是8943 .,学生出操与不出操、做操与不做操,就其效果而言是等同的。究其原因,操的固定模式,已使学生失去了新鲜感,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1、前言。1.1问题的提出。

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是中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

体育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指。

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手段和多种方式并结合自然力和卫。

生措施,以达到增进身心健康和体育意识,提高体育学科能力,丰富。

文化生活为目的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它是实施体育素质教。

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应当安。

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

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据有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学。

生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平均不足半小时,随年级、年龄增长,对。

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数量成递减趋势,这。

势必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达不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健康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那我们该怎样理解“健康”的。

含义呢?应该说现代社会人体健康的内涵已经明显扩大,即从生物学。

观点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的范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意。

味着不生病,不虚弱,而且意味着身心及社会生活都处于完全健康的。

状态”。一个健康的人应当是:

体质良好。它包括健壮的体格,良好的体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具体说,人体的形态结构是良好的,生长发育是正常的,身体的整体。

指数与比例是合适的,身体姿势是端正的。

体能全面。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走、跑、跳、投、攀、爬和身。

体素质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得到全面发展,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机能协调发展。

心理健康。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

寓于健全的身体。”身心一元论者从来认为身心不可分,健康的人应该。

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观察敏锐,态度积极、兴趣广泛,心胸宽阔,情绪良好。

道德高尚。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明确的把教育的培养目标。

定位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审美”。

2、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的研究目标,查阅了2023年~2023年的多种体育期刊,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等相关书籍。

2.2.2调查法。

2.2.2.1专家访谈调查法: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以及部分中。

小学校的专家学者进行面谈,就当前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参加。

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为。

本文的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

2.2.2.2专业教师访谈调查法:走访从事中学体育课教学、教学经验。

丰富的教师,征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方法、手段。

2.2.2.3学生问卷调查法: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学生参加课外。

体育活动,反馈实施的课外体育活动在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

问题上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效果。

2.2.4常规数理统计法。

3、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3.1研究的生理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3.1.1生理学理论基础。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改善。

和加强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利于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增大肺活。

量、肺容量,提高通气量;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增长身高,使肌。

肉结实健壮;可以加强各关节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使内分泌腺功能强。

大,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提高大脑对。

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人的智力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

效率;可以促进体内细胞组织对糖、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和利用。改。

变血脂的质量;可以加强脂肪分解使体脂减少而控制肥胖;可以提高。

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人体格美、

耐持久、精力充沛、性格开朗、乐观豁达、情绪饱满、充满生机。因。

此,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对促进身体健康,增强活动能力。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1.2心理学理论基础。

体育锻炼对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且对学生健康心理。

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体育锻炼有各种。

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它有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冲动。

潜意识、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人与人交往和。

友谊的需要。还能磨练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

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松弛人的紧张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7

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体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手段已。

被广泛应用。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满足各类学生。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 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1 届世界大 会期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 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将会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时,其中就指出在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突出 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进 大课间体育活动 改革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为此,必须...

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

顾庄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一 活动意义。为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为了响应区教育局实施大课间,增强学生体质的号召,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本学期开展大课间活动。缓解紧张的课堂学习氛围,全面锻炼身心,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二 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让学生从小树立终身从事体育锻...

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4 集体跑步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每一周大课间 2 的内容结束后,适当安排全校或部分年级 班级 进行运动量适度的集体跑步。如遇班级较多的情况,可分内外圈相向进行跑步,可在 伴奏下进行。严禁学校自行组织学生到校外或公路上跑步。5 体育游戏。如丢手绢 钻呼啦圈 老鹰抓小鸡 躲闪竹竿 竹竿跳 拔河 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