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学大纲

发布 2022-04-26 07:10:28 阅读 4301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教育有三种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起源学说。

教育的神话起源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生物冲动是教育的动力)

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学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特别注意: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所以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四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且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二、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并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三科(即三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通过宫廷学校把子弟培养成勇猛善战的骑士,其主要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增加并趋于实用,教育对象扩大(面向劳动人民子女)。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路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人类具有自觉得能定性,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补充的参考资料: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

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

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二)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从普通教育来说,小学、初中、高中均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它所培养的人,要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严格的规格要求。

为实现这种规格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措施。例如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有集中的教育时间,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它们的影响力远不如学校教育。

三)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学校按编制配备的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人员。他们经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有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有教育科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学校对他们还有岗位职责要求,不称职的教师要被淘汰。所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相比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

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五、“遗传与环境”中曾出现的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轮)

从下面两个维度考察:人性本善、教育内发/善导论——人性本恶、教育外铄/规制论。

1、人性本善、教育内发/善导论。

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的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了信心,而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例如: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救变坏了。

”2、人性本恶、教育外铄/规制论。

人性之恶,一是表现在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的、非理性的、卑劣的;二是表现在人的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人的本性中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这类教育家主张用严格的管束、制度、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这些不好的天性,以对人性恶进行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的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例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

”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_考试大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2019教育学考研大纲

2012年考研的qq群 搜集非常全考研同学根据需要加入,方便大家交流经验,共同的梦想,踏踏实实的备考。为壮大我们的队伍,欢迎大家 宣传。广告者勿入,相信群主会必踢!北京大学 134887205 134887672 134887868 134888046 中国人民大学 134888675 134888...

2019教育学考研大纲

2010年全国考研教育学考试大纲全面解析。第一篇综述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以下简称 2010年教育学大纲 或新大纲 已发布,海文专业课教育学教研团队在北京师范大学专家的带领下第一时间对新大纲进行了分析解读,针对新大纲的考试重点和内容变化给出了复习建议,并对...

教育学考研大纲

2011教育学考研大纲完整版。时间 2011 04 22 18 22 08 勤思教育网作者 勤思教育网点击数 7382 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大纲免费资料2012辅导班。勤思教育第一时间解析2011教育学考研大纲。请2012年备考的同学在2011年8月份新大纲下来以前,以此大纲复习。考查目标。教育学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