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新理念新模式

发布 2022-04-22 18:20:28 阅读 7841

教师培训:新理念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如何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如何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大规模推进,教师培训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回顾近两年来教师培训的总体情况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新课程实验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为使教师培训更加规范有序,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有必要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探寻教师培训的新模式。

理念之一。通识培训是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近两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相关培训工作的要求,各地开展了广泛的新课程教师培训,不仅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问题,结合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然而,如何将先进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仍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困惑。

许多教师反映,参加培训的时候,感觉培训者介绍的理念非常好,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似乎也已经明了,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起来却很难。

面对传统的培训模式与新课程新要求的冲突,如何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关专家明确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走进’,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新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也将走样、走味,一旦遇到困难或阻碍,最终必将回到老路上去。

所以,在教师培训中,必须首先抓好通识培训,抓好教育观念的转变。

目前,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专家提醒不要小看通识培训的作用,要引导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

对于教师来说,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指导,是教育思想的引领。

理念之二。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后续培训的关键据来自实验区的教师反映,大部分教师在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这种困惑始终困扰着教师。

这表明,教师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都要面对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

正如一位校长所言培训只是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明确提出,当前,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培训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中系统的培训,也就是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还有一些专题培训,比如综合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式的改变,评价与考试改革,学校课程开发等,主要围绕这些专题开展讲座、研讨、交流等;二是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这是后续培训的关键。

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和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的最为有效的办法。

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在于岗前培训,也不仅仅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更不能把眼光总盯在外出学习,而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

据有关人士介绍,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的两个观点一是教师事关重大;二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

因此,把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理念之三。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究竟哪种培训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一项调查显示,83的教师认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专业力量和自己一起备课、评课、全过程的研究、反思、改进,而不仅仅是听几场报告,看几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展示,搞几次有影响的课堂教学研讨或开放日活动。

来自实验区的经验表明,除了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外,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

专家指出,教师的研究是立足于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

而且,这种研究是以一个个实际的教学为例的研究,围绕着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一系列的研讨,提供教研的课例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进行反思、交流。

专家强调,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应当在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帮助每一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

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帮助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这应当成为教师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模式之一。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如何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要具备三大要素,一是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

二是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

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

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

记者在实验区采访了解到,一些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棘手问题,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进。

对此,有的学校将问题分类,结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一同来会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

教师普遍认为,在办公室随时随地的交流对自己帮助非常大。

由此可见,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力量。

三是专业支持。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推广同伴互助这一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但明显缺少了纵向引领,尤其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教师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构成校本教研制度,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模式之二。让参与式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他们迫切需要的不再是在几千人几百人的大会场上聆听专家的报告,而需要更加广泛的、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过去的培训,一般来说是请专家开讲座,或组织听课、评课,这种方式效果是有的,但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参与不进来,培训者总想给教师讲点什么,让教师学会点什么,甚至是滔滔不绝地满堂灌。

结果造成教师听报告时很激动,很兴奋,但心动之后的行动仍然举步维艰。

天长日久,教师难以养成反思与分析的习惯,只会拿来,而不会创造性地运用。

一旦拿来过程遇到某种阻力,研究往往就自动终止了。

实际上,教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与同伴、特别是有经验的同行进行沟通,与教研人员对话,同时还需要在集体讨论中迸发新的教学灵感。

所以,专家提醒,对参与式培训应当给以高度重视,尤其注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要帮助教师真正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必须改变过去报告式的培训,除了组织理论学习外,还应当针对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使教师尽快掌握新课程的要求和方法,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尤其是注重开展课堂研讨、即席指导,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

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一会儿给教师讲,一会儿给学生讲,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

还可以请教师先讲,针对课堂教学**现的问题,培训者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每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

这种全新的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

模式之三。建立教师培训的保障机制就目前来说,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如何才能提高培训工作的效率,保持培训工作的连贯性,是本次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需要密切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要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

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教师应当给予帮助。

对教师来讲,改革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

以往,管理者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三是要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因此,还应当协调好教育系统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为教师培训提供条件和保障。

同时,要争取各级教研机构和教师培训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为促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教育部已经作出规划,将在国家级实验区建立一批实验性、示范性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各省也要建立省市级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研究基地,尤其要结合农村地区教育的实际,充分发挥中心校的辐射作用,通过联片教研的有效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新理念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2012学年 大乌江小学 王道琼。一 将课程资源和新课程理念的整合。从大的范围来说,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宽度。回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课程资源我们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比起其他国家来说我们的教育资源是丰厚的,有震撼力的。然而从小的范围来说,相比较全球...

2新理念培训心得体会

新理念 培训心得体会。龙泉中学 石国桃。通过一学期来 新理念 的学习和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很多感悟,现将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 我们不能忽略了课堂实效性。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一是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

教育新理念培训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理念是对高等教育实践理性思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思想观念 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下面是教育新理念培训心得体会,供你参考!以教师为中心 的特点是重教师传授而不重自主探索,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也难以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 的特点是学生被认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