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之天骄辅导

发布 2022-03-26 23:20:28 阅读 8323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1、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①电极上有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l∶2。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原理:2h2o2h2↑+o2↑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4%~74%)。

3、物质的分类。

4、若一种物质由分子构成,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也就是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如果一种物质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5、净化水的操作: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及蒸馏。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沉降。

6、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

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7、蒸馏操作要点:

在烧瓶底部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暴沸。

加热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收集蒸馏水时,应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的构成。

注意:①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ar):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①它没有单位。②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

③质子质量、中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很近似,故: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意义:既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元素的一个原子。

地壳中含量前九位元素(质量分数):氧(48.06%)硅(26.

30%)铝(7.37%)铁(4.75%)钙(3.

45%)钠(2.74%)钾(2.47%)镁(2.

00%)氢(0.76%)。

生物细胞中前四位元素:氧(65%)碳(18%)氢(10%)氮(3%)。

4、物质的组成:从宏观角度讲,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从微观角度讲,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或者说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5、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6、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即元素周期表之有7个周期。

7、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8、离子符号: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2o2-表示2个氧离子。

9、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意义(以h2o为例):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0、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铁fe、铜cu等)、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等)、稀有气体(氦he、氖ne等)

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氢气h2、氧气o2等。

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写法: a、氧化物:如cuo、p2o5,“氧在后”。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

注意: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2.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读作硫化锌。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11、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时:

“正价前,负价后,十字交叉右下处,化简才是原子数”。

12、化合价顺口溜:一价钾纳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九年级化学之天骄辅导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 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第一单元走近化学世界。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3 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一横二放三慢竖 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

九年级化学之“最”专题辅导

一。化学史之最。1.最早应用湿法炼铜的国家是中国。2.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3.最早发现并制得氧气的科学家有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4.最先提出分子概念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5.最先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6.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九年级化学之走进化学世界专门辅导

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蜡烛然烧 b.瓷器破碎,水分蒸发。c.干冰致冷,银器变黑 d.矿石冶炼,空气液化。2,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1 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nacl固体 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ph为3.52 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温度为25.62co 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