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物理总复习 9光现象

发布 2022-03-25 01:10:28 阅读 7867

2010中考物理总复习-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一.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如太阳,点燃的烛焰,通电发光的电灯等;都能自行发光,都是光源。

二.光的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如在影剧院看电影,放映机射出的“光柱”就是直的,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也是直的.

光线是沿光的传播方向,画一条用箭头表示指向传播方向的直线.即: .

影子、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所形成的.架设电线杆、在风景区植树,以及我们做广播操时排成的队列,都是应用了光的这一传播规律来检验是否成一直线.

三.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光在其他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都要快.四.光的反射。

1)光线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改变方。

向后的光线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2)如图1所示,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 on

是法线;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即图1

aon为入射角;反射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叫反射角,即∠bon叫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整的镜面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光束.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当平行光束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向着不同的方向无规则散开的光束,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我们平时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这些物体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的缘故.

五.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虚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此规律可理解成: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以镜面对称.

(2)平面镜的应用,可用来成像,还可用来改变光线传播的方向.

六.球面镜。

1)凹镜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做凹镜. 凹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有一个实焦点.

太阳灶、太阳炉、汽车头灯及探照灯的反射面都是凹镜的重要应用.

2)凸镜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做凸镜.凸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有一个虚焦点.

汽车上的观后镜:及马路交叉路口处安装的都是凸镜,可用来扩大视野.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击入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光的。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2)如图2所示,ao是由空气中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线,mmˊ是水面,nnˊ是法线,ob即为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与ao相比,ob的传播方向已发生了改变.ao与的on夹。

角叫入射角,折射光线ob与法线onˊ的夹角叫折射角图2

3)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人在水面外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此虚像比原物体靠近水面;人在水中斜看水面外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此虚像比物体的实际位置高.这都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八.透镜。1)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者一个是球面,另一个是平面的透明体,即为透镜.

2)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有两个实焦点.

3)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有两个虚焦点.

九.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u>2f时,通过凸透镜,可得到倒立、缩小、实像,实像在透镜另一侧,位于f<v<2f范围内,照相机就是凸透镜这个规律的应用.

2)当f<v<2f时,通过凸透镜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实像在透镜的另一侧,位于v>2f的范围内.幻灯机就是凸透镜这个规律的应用.

3)当u<f时,凸透镜能够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的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这个规律的应用.

4)焦点处分实虚,2倍焦距处分大小。

十.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凸透镜成像试验。

、实验器材

光具座(带有刻度尺、光屏) 凸透镜火柴蜡烛。

、实验器材的选用

1、利用太阳光聚焦法选择焦距为10—20cm的凸透镜进行试验。

2、光具座的长度必须大于所选用的凸透镜的焦距的四倍。

、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将蜡烛、透镜、光屏、依次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调整蜡烛、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透镜。

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一条水平线上)。

2、点燃蜡烛,使烛焰从透镜较远处逐渐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

上形成清晰的像,注意像的大小、正倒的变化。

3、做好记录,当在光屏上成不同的像时,分别测量和记录下物距和像距。

④、根据记录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f 为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物体上的每一个点所发出的无数条光线经过凸透镜。

后将汇聚在一点,这样无数个点就组成了像。

注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透镜破损或透镜本身有斑点,透镜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稍微。

暗了些。 、巧记凸透镜成像的区分:

物近像远像变大,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总是倒立的。

、凸透镜成像试验失败的原因:(即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像)

1、烛焰、透镜、光屏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像可能在光屏的上方或下方)。

2、物距等于焦距。

3、物距小于焦距。

4、烛焰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外,但太靠近焦点。

5、选择透镜的焦距过大所成的像会在光具座外(物像距离小于4倍焦距)。

、其他: 1、凸透镜成像为实像时上下相反,左右方向是否也相反。

2、在实验中若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光屏是否有完整的像,为什么?

有完整的像。 因为物体某一点发出的光线没有被全部挡住,还有相当一部分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光屏上,只是能量有所减弱而已。所以只是亮度有所减弱。

3、当蜡烛与光屏之间的距离一定时,移动中间的凸透镜,将其从蜡烛向光屏的移动过程中有时有。

二次成像,有时只能成一次像,有时不能成像。

十一.颜色与眼睛。

1.光的三基色:红、绿、蓝2.三基色混合后是什么色:白色。

3.颜色的三原色:红、黄、蓝4.三原色混合后是什么色:黑色。

5.色散:白光是复色光,把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带的现象叫色散。

6.色散是什么现象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

7.白光色散后分解那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8.红色的物体为什么是红色的:这种物体反射红光,其它色光被物体吸收了。

9.白色物体与黑色物体是形成的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把所有色光都吸收了。

10.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还叫会聚透镜。

11.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还叫发散透镜。

12.如何区分凸透镜、凹透镜?

a、对着平行光,如果对光线会聚作用,出现一个亮的光圈是凸透镜,如果对光线发散作用,出现一个暗的光圈是凹透镜。

b、对着报纸上的字看,出现正立、放大的虚像是凸透镜,出现正立、缩小的虚像是凹透镜。

c、对着远处的物体看,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是凸透镜,出现正立、缩小的虚像是凹透镜。

13.眼睛的结构及相当于什么光学元件。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睛,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光圈。

14.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用发散透镜(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用会聚透镜(凸透镜)来矫正。

15.显微镜的结构及成像特点。

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两次放大成像)

16.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特点。

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一次放大成像)

17.照相机的原理:运用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设计的。

18.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运用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设计的。

19.放大镜的原理:运用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设计的。

2019届中考地理总复习

2 我国四大区域农业生产一览。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 有利条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 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丰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复习

课时 第1课时。复习内容 中国古代史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考纲要求 1 识记层次 1 了解元谋人 北京人的文化遗存。2 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3 知道炎帝 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4 记住夏朝的时间 建立者。5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6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2 ...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复习

世界史专题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概况时期经济。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4 16世纪 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16世纪中期 18世纪末 16世纪,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暴发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