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达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 全国新课标全国卷结构。
关注上海卷、北京卷、大纲卷、辽宁卷、新课标卷。
二、全国新课标卷考点一览。
启示:全国卷依纲脱本,避免地方主义特色。
五个考点不单考。
字音、字形、修辞、实词、虚词。
四个考点一定考。
文化常识、病句、语段补写、**转换。
两个板块题型变。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
两处选文不相同。
文言文选史传(二十四史,青睐唐、宋、明)而不选文人散文。
现代文阅读只选一般论述类文章,且阅读量更大。
2024年新课标卷的七大变化。
现代文阅读部分。
由点对点的局部考查,转变为点对面的全面考查;由单纯的文本分析,过渡到拓展分析;不再是看读得细不细,而是看懂不懂。
文言文阅读部分。
1)断句考查成为稳定题型。实践证明,断句题确实更能考查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与理解文句的能力。
2)引入文化常识考查新题型。没有文化背景,对文本往往只能一知半解,阅读本身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了解与传承。
名句名篇默写。
继承2024年的方式,在理解基础上填写相关句子。死记硬背已不适应备考要求,理解背诵现在是大势。
选考部分。拉近**与实用类文本的难度,**选文更通俗平易、更接近现实生活,题目更易上手;传记则选文与命题均增加了难度。另外,实用类文本,也有考新闻体裁的可能,阅读量将大大增加。
成语考查。继承2024年的方式,不再简单地判断正误,而是以填空的形式,结合语境对近义成语进行辨析,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近义成语的辨析上要下工夫。
衔接考查。回归传统,不再用排序的形式,而用选择填空的形式,重点考查对语言侧重的把握能力。
写作。倡导自然、真挚的文风,向“模式化作文”“伪作文”选战,不再用寓言故事类材料,而是用事实类材料,更强调写作的现实意义;不再让议**一统天下,刻意要求写书信体。
一、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
1、命题选材,仍为社科类文本,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注重对考生的美育和艺术的熏陶,阅读障碍较少,更易学生理解。
2、命题强调了阅读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点对点的简单对比减少。
3、题型设置形成新格局,三道题由点到面,由文内到文外,形成一个合理的梯度:表述正误——理解正误——拓展分析。
4、思维含量增大,强调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重视逻辑分析。
启示:1、要适应新形势,在整体阅读理解的训练上下功夫,找对策。
2、要改变学生答题时,点对点对比的简单思维方式,要强化其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3、要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归纳、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要有所提高。
4、要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训练。
1、领导人讲话,著作及政策文件不能作为材料入选2、有负面指向或效应的内容不能入选3.学科性意识薄弱的材料不能入选(专业化知识过强的)4、与辩证唯物论认识相左的材料不能入选(观点偏颇过激)
二、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
这是2024年高考变化最显著的一部分,在2024年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一步,不再单独考查实词、虚词,信息筛选类题目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调整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能力,其实完全可以从翻译体现出来,另设题目其实有重复之嫌;信息筛选类题目的考查功能越来越弱,已变成“傻瓜题”,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1)断句题的位置稳固下来,并由第5题提到第4题的位置。断句能力确实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至为重要,通过断句可以对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更为全面准确的考查。
2)新加了文化常识题,位于第5题的位置。没有文化背景的阅读,只能是一知半解,增加这一道题,体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
3)第6题文意理解,仍强调的是对于文本细节的准确把握。
4)第7题翻译,难度稍逊于前两年,对于推断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这可能是从题型变化会造成考生有所不适,所以有意降低了难度,应该不会是一种常态和规律。
断句。1、能否准确把握句子结构。
2、能否对标志性词语有准确认识。
3、能否对文言的句法特点有所认知。
4、对句意能否有较为准确的理解。
启示。1)要在句法结构的分析上多加指导。
2)要引导学生认识文言句法的基本特点。
3)理解是根本。
文化常识。1、考查面广,今年两套题涉及到的有科举、官制、庙号谥号、君位承继、姓名字号等。
2、知识简易,属于常见,常接触,在文言文阅读**现频率较高的知识。
启示:1、要将文化常识的积累与文言文阅读结合起来。
2、要适当梳理,但切忌失度。
理解文章内容命题特点:
1)形式上采用总分式,总说部分一般没问题,问题在分说部分。
2)题点集中在“六个一”上,即“一词、一句、一人、一时、一地、一关系”。其中“一词、一句”的错误表现为“曲解文意”,“一人”的错误表现为“张冠李戴”,一时、一地”的错误表现为“时空错位”,“一关系”的错误表现为“逻辑混乱(颠倒)”。
启示:1)要采用有效办法指导学生阅读时把握细节。
2)要引导学生善于结合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文言文翻译。
命题特点:1)今年总体平易,难点集中在活用、句式、典型实词、特殊用法上。与往年相比,难度大大降低。
2)前两年高考题,对推断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常有一些非常规词语出现,需要考生根据语境推断。(推縠后进。风俗浇薄)
启示:翻译训练必以推断能力训练为核心。而推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必须大胆联想。要善于把文字生活化、形象化,从而体会其内涵。不可胶着于文字本身。
三、古代诗歌鉴赏。
选诗特点。1)唐诗宋词仍是主流。
2)不避名家,诗歌阅读难度都不大。(名家非名篇,非名家名篇)
命题特点:1)第一小题在内容、艺术手法或修辞运用等主要鉴赏角度上命制。
2)第二小题在思想内容或启迪**上着眼设计。
3)甲卷设置了对比阅读、扩大阅读量、增加难度。
启示:1)诗歌理解是关键点,理解能力是与想象力密切相关的。
2)情景关系的把握很重要,一般要通过“五读”(诗题、作者、注释、情感词、意象)来把握基本感情(定位),然后再去品诗境。定位不当,全盘皆输。
3)基本概念理解要到位。(烘托、渲染)
古诗词默写。
1、分值稳定,3小题6空,每空1分,共6分。
2、高中和初中的篇目按2:1设题。
3、为防止挑背,考过的仍然会再考。
四、选考。一、文本类阅读。
1、所选择**更有现代感,更贴近现实,更通俗易懂,不再一味选经典,难度大大降低(外国**选入的可能性小)
2、命题紧扣**三要素及主旨,注重对**结构的考查形式多样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整体把握,对环境及人物性格的描写的考查受到重视。
二、实用类。
实用类文本多选人物传记(规范,便于命题) ,2024年难度增加,追求与**的平衡。
3)实用类文本选用的体裁可能会有变数,考新闻的可能性在增大。
实用类文本命题新动向--新闻类文本阅读。
2024年考纲说明题型示例实用类文本阅读第3题。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
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
从选材来看,总共选择了四则材料,前两则材料较长,后两则较短,总体阅读量大大增加,对于考生的整体阅读和把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命题方式上看,(1)(2)(4)三题都是比较阅读,这种题型在提炼概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比较分析,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又提高了了一个档次。第(4)题的第二问,又从材料中发散出去,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相比以前的实用类文本试题,能力要求显然提高了一层。
启示:1)阅读要有大局观,要有对传记特点的整体把握。
2)要强化概括能力的培养,要在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上下功夫。(重点品味高考标准答案的组织)
胡学敏教授:
答案要求更为细化,对考生的思维层次和逻辑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语言运用题。
课标乙卷语言文字运用考查情况一览表。
1)成语、病句、衔接仍为必考点,成语2024年近义成语辨析的形式,衔接题的题型也发生了新变化,由以前的排序,变为选择填空。
2)补写句子作为一种稳定的题型,越来越成熟。
3)**转换题,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个题型成为“新常态”。
4)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综合考查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综合表达。
关于成语。1)积累固然重要,思维和运用更加关键。不要陷在抽象的辨析中。
2)近义辨析,语境的重要性有时比语意差别的分析更重要。
全国新课标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试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4页。时量l50分钟,满分300分。一 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
新课标全国卷
2016年 新课标全国卷卷 2016年 全国卷卷 12 下图反映我国2009 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 持续增长,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是 注 p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 总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提高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收入 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 降低企业税费,...
2019全国新课标卷
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 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共有 种 不考虑立体异构 j的一个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且峰面积比为2 2 1,写出j的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解析 以有机框图合成为载体考察有机化合物知识,涉及有机命名 有机结构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