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精英版

发布 2022-03-20 21:01:28 阅读 9466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

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

’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

‘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

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

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w m

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闻其贤者也则悦。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诗云:“ 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果策。秦策》)

4)奇文共欣赏, 。陶渊明《移居》)

5)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6)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索。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

”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静。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括号内)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202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分 3.1 吸碳 2 略施魔法 3 光合作用 4.1 安徒生 海的女儿 2 愿上海世博会像我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愿中国小朋友像喜爱我一样喜爱上海世博会 我来上海世博会,仍然生活在童话之中 上海世博会为我的故事续写新的篇章。二。文言文阅读 19分 8.1 用出嫁时的衣服...

2024年全国高考江苏语文试题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卷语文i卷试题参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5分 1 b 2 c 3 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4 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示例 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逝去的是...

202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附加题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ii附加题及答案。一 阅读材料,完成19 21题。10分 19.用斜线 冶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