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人的主观世界:“知、情、意”
认知:理性、知识、逻辑——科学、逻辑学。
情感:感性、感情、美感——感性学/美学。
意志:行动、实践、道德——伦理学。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写出aesthtik,感性学成为独立学科。感性学包含美学。
康德关于知、情、意的三部巨著:
纯粹理性批判》——我们能知道(知)什么 【“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实践理性批判》——我们能做什么 【人们做什么与意志有关,而意志是需要自我或外部世界来规范的。】
判断力批判》——我们能希望(欲)什么、
认知带我们走向“真”,意志带带我们走向“善”,情感带我们走向“美”。
科学以真为最高目的。实用以善为最高目的。感觉以美为最高目的、
知→真意→善情→美。
人们对美学的理解并不都是以感性学为基础的,至少还有两个维度——
一是审美意识的研究: “美是和谐与比例”(毕达哥拉斯)/最值得过的感性生活恰恰是充满美感的生活。
二是有关艺术的哲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诗学》 黑格尔:《美学》 丹纳:《艺术哲学》
美学aesthtics 是研究自然与艺术中的美的科学, aesthtics来自希腊文αcsλρτcμοs,意思是凭感官可以感知的。αcsλρτcμοs又是由αcsτλαcmαc演变而来的,意思是感官去感知。美学这个词在本世纪才出现在哲学术语中,意思是凭感官去感知,它的准确意义是‘与感性印象有关的东西’。
”综合三说,以感性学为基础)
审美:人们在自然,社会和艺术创造、欣赏中的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经验。
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的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美学(学科):以审美对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来自近代分工)
美学的目标:为了实现人生和世界的审美化,因而最终指引和归属到人生哲学。
从古希腊一直到文艺复兴,欧洲人的主流意识始终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着一些固定的的属性。
进入近代后,美的客观性受到质疑。认为美是相对的或主观的,早在古希腊就已存在,只不过并未成为主流意识。在美的绝对主义理念之外,欧洲尚存在着美的相对主义理念,即存在着不是因为客观要素,而是因为主观目的的美。
于是,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有着两种美的概念——比例的美和适用的美。
古典时期:美可以是观念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肉体的,可以是客观性的对称,也可以是主观性的匀称。
文艺复兴时期:彼得拉克、批评家哈奇生也指出,“并非所有的美都是客观的:有实在的(本原的)美,也有相对的(对比的)美;或者有自然的美,也有习惯的美”。
伟大的理论”之外的一些未被重视的看法——
美是关系:对象与人的视觉的关系 ②美即完善 ③“美如泡影” ④美是“无从得知的” ⑤美通过心灵而被把握 ⑥美是艺术的目的 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⑧美是心灵的表现。
巴斯卡尔则直接推动了这种认识论的转向,他指出:“哪些东西应当作为美来看待,这要方**决定。”
纯粹的主观美的主张被提了出来。而此前,人们对美的思考的“中心任务一直是确定对象的哪一种性质决定着美”;此后,“任务便是要寻找主体心灵中的某些性质。”美学关注点——由“美”转向“审美”,由美的一般理论转向关于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由“什么是美”转化成“人们认为什么是美?
”在方**上,由从演绎走向归纳(个别的,关系的)。人们也不再关心“美”,转而关心艺术和审美经验。
这一转变意味美学从**本质向探索经验转换。于是,“美的理论只能是趣味的理论,只能是对心灵的分析,只能是审美经验的理论。”人们开始把美感的产生归因于想象(艾里逊),归因于趣味(杰拉尔德),归因于某一种特殊的和独特的‘美的感觉’【sense of beauty】”。
并纷纷以移情(费舍、利普斯)、幻觉(朗格)、心灵的外射(古尧和格劳斯)、虚饰的感情(冯哈特曼)、表现(克罗齐)……为基础,而非以“美”为基础——美是怎样产生的,而非美是什么?正如英国夏夫兹博里:更注重“感受”与“价值”,而不是“认识”与“存在”。
美感与快感。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快感与美感,都是客观事物给人带来的快乐感觉。区别在于:只要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人就会产生快感;只有当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快乐时,美感才产生。
距离产生美——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移情。移情”的基础是“以己度人” ,这是人的本性之一。严格说,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未必),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
至于对旁人旁物有何处境、知觉、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人由移情而产生“同情”或幸灾乐祸。 (但移情又较盲目)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和理智的,故它往往发生幻觉。我们知觉外物,把自己的感觉外射到物身去,误认为是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心理活动就是“移情”。
移情和美感密切相关。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①由我及物(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是②由物及我(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移情的现象可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因有移情,然后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而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审美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
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在美感或审美经验中—— 1.感性本身即是有意味的形式; 2.感性整合理性; 3.感性提升欲望。
审美经验的结构要素: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1.感知:感/知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
感觉: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
知觉:通过对感性材料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2.想象:一种高级思维能力。
想象的初级形式:受当下感知对象引发,亦受对象限制。
1)接近联想:两物质时空中的比较。
2)类似联想:两物相似而生,比兴。
3)对比联想:此物引起相反之他物联想,强化两物对立关系之理解和感受。
想象的高级形式:在原有记忆表象基础上,能动地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1)再造性想象:根据原有知觉表象加工和综合,重新形成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此种想象力在艺术欣赏中比创造中更重要。强调忠实,材料和理念和谐。视觉艺术重于语言艺术。
2)创造性想象: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情感:最活跃的因素—诱因/动力/伴随物。
4.理解之原因:不仅形成关于对象的感性形象,并超越性地把握对象的意义,作出普遍性评判。
审美理解是一种直观判断——不是从概念、判断出发判断特殊,而是从特殊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
1)审美理解的“非概念性”:无须把对象分解为抽象概念,而是保持完整的感性形象。超乎感性又不脱离感性,与想象、情感水**融。
2)审美理解的“多义性”:由于是非抽象思维,这种直观活动看似具体,实际上更加模糊和含蓄,更富有“意谓”。
自然美: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
社会美: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
艺术美: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生活中的美。它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现象,突出表现在那些动人的英雄人物身上。
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核心地位。人的美包括外在美(人体美)和内在美。人体美介于自然美与社会美之间,主要是自然美,是自然美的最高表现形态。
人体的自然固是人体美的基础,但不能仅归结为自然因素,它受多种社会条件制约。内在美是心灵美、精神美,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但心灵美很少能在琐细的具体生活中发现。
它是在回忆、注意力凝聚,以及艺术表现中才能被深刻地感知、体认。
李泽厚谈社会美:自然界本身的规律为“真”,人类实践主体的根本性质曰“善”,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观事物真的规律性,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与善的结合与统一,就是“美”。
就主体而言,目的性/善就像一种形式,它要寻找自己能得以实现的合规律性的内容,于是善为形式,真为内容;但就客观对象而言,真是形式,善是内容,因为自然事物的美的实质是它的其合目的性的内容。前者即社会美,后者即自然美。
既然“社会美”概念已失去了论述空间,那么美学的研究范围就仍然退回到“新亚美利加”时代——研究自然与艺术中的美。 “自然的人化”:
1.经人改造过的自然(狭义);
2.在人类进化(实践)中重新被审视、被发现的自然(广义)。在这个过程中,先前无法予以审美的自然现象(闪电),现在则却成了审美对象。其基础是“人类的实践”。
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却是艺术,也就是艺术美。
但艺术有时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它让你遭遇伟大的灵魂,唤起你内心里蛰伏着的伟大激情,让你有一种宗教般超凡脱俗的感觉,并有着似乎只有哲学才能带给你的那种深刻的认知——又绝不是那种逻辑性的认知,使你在心灵上获得难以想像的自由感。
龙应台把艺术分成三种,作家也相应分为三种:
1)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2)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3)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正是第三种作家,重新定义了艺术/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其中虽然经济关系最为根本,但扭结人生的却是另外两种关系:宗教关系与审美关系。
艺术设计概论与设计美学讲义
一 导论。一 艺术设计的概念及意义。世界上的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自然生成的,在我们人类社会还没有产生前就已经存在,物种万千,进化,并产生了人类 一类是人类出现后为了自己的生存,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为能使自已处于领先的地位,创造出来的许多物,从石器工具到陶器 房屋等等。人类在最初阶段去创造的那些物,譬如...
美学原理期末答案
美学原理 73.0分 选择题 50分 1 李泽厚对 美 的认识是 1.00分 a 美在心不在物 b 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c 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 d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2 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1.00分 a 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b 美学等同于美术 c 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d 美学是表现为...
2019重点讲义
第一章出入境检验检疫概述。第一节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 1 意大利成立世界上最早的卫生检疫站 法国首创品质管理制度。2 我国古代负责商品质量鉴定的人员叫牙人,其机构叫做牙行,隋唐时代专门在边境设置了交市监,管理对外 年的上海仁记洋行是中国最早的商检机构 1929年的工商部上海商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