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高考成绩揭晓,几家欢喜几家愁,一切落定尘埃。在和我的学生一起经历了考前的紧张,考时的担忧,考后的忐忑,成绩揭晓后的释然之后,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仔细研究,去挖掘高考试卷中的“变”与“不变”,暂且写下一点自己的分析,望对今后的教学有利。江苏高考一直稳中求变,在传承中寻求突破。
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贴近社会,关注主流价值。
江苏高考试卷一直具有贴近社会, 关注主流价值的特点。这种贴近不像政治试题那样直接出现时事类的题目,而是采取一种委婉的方式关注。如:
病句的选材,2007 年出现“国家知识产权”、“苏通大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2008 年第出现“有偿使用塑料袋”、“奥运火炬登顶珠峰”、“京沪高速铁路”,2009 年出现“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关键词的出现,中体现了江苏高考试卷在主流价值和社会热点上的关注。名句默写,2009 年改革开放30 周年考到了***的词,2010 年考到了“总理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见面会的开场白中讲到了一句古训。2023年的高考试卷则多处涉及当下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
如,试卷第1 题错别字,对“咳不容缓”的考察,是对当前广告中经常出现的误用成语现象的直接体现;试卷第2题病句题,“国民的幸福指数”“生态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建党90 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这些题目都呈现出了贴近社会,关注主流价值的特点,这也是江苏卷一贯的特点。而联系五年的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江苏高考试卷中的,“时代脉搏”基本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和“默写”部分,所以结合这两部分题目的特点,分析时代走向,才能抓住时代脉搏。
二、选择经典,传承大家遗风。
江苏自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在试卷上体现出文化大省的深厚底蕴。如:文言文阅读的选材,2008 年选择了《后汉书》这一经典古籍中的“吴汉传”,2010 年选择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传承大家遗风是江苏不懈的追求。
诗歌鉴赏的选材,从2007 年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2008 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到2009 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再到2010 王昌龄的《送魏二》,选择经典是江苏不变的誓言。2011 年江苏高考继续选择经典,传承大家遗风。文言文考的是古代散文写作中最有影响力的苏轼的散文《陈公弼传》。
诗歌鉴赏考的是唐诗中写得最有水准的杜甫的《春日忆李白》。默写就更不用说了,当然就是经典名句,不是庄子的《逍遥游》,就是屈原的《离骚》;不是曹操的《观沧海》,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设题严谨,体现以人为本。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一向以精细著称,设题的严谨,指向的明确,体现着出题人以人文本原则。如2011 年高考试卷:第3 题概括题,“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
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15 个字。(4 分)”题干中清晰暗示,回答的是结论的**,只要仔细阅读只有四句话的材料,不难找到三个答题区间和要点。诗歌鉴赏第9 题(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 分)”注意,题目在明示你是三个方面!(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4 分)”看清楚,这一联是写景的句子,题目却直接指向感情,手法不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又是什么呢?仔细体会江苏高考试卷中的题干,不难发现,在出题时出题人的良苦用心。较小的切入口,严谨的语句,无处不在体现着江苏高考的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的宗旨。
四、难度略升,高举素质大旗。
今年高考,考生普遍认为语文最难,原因来自于以下几点。
1、心理差异带来不适应。
江苏卷第一题曾经稳定了多年的考查点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而今年却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这一考点,之前的各大市级模拟考中没有出现这一“隐居”了很久的题型,虽说这个题难度并不大,但试卷开题就出现陌生感,还是使众多考生心理不适。
2、时代隔阂带来下笔难。
近年来“中学教材鲁迅大撤退”现象不断引起争论,今年江苏高考试卷**现的“鲁迅热”,就是江苏的专家学者对“鲁迅究竟有没有过时”激烈讨论的一个明确表态。鲁迅先生的作品因其意蕴深刻,反映的时代与中学生有隔阂,所以被中学生列为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之一,然而即使怕,今年的江苏考生也不得不面对与他老人家有关的25 分分值。
3、设题差异带来答题难。
回顾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连续三年考察了“作用类”,两年考察了“表达特色类”、“形象类”等,这些题目文学性大于语文性,强调文学欣赏甚于语文本味,借助现成的框架就可搭建简单的解题思路,语文味——语言文字的特点不够突出, 没有篇章分析题, 没有语句解读题。纵观今年的高考试卷,出题人的意图非常明显,这也是给高中教师的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读经典作品、做大气人”。教学定法,学无定法,考更无定法,内容永远大于形式。
这就要求教师还是要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细读文本,高一高二两年的基础很是关键——去聆听历史的回声,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进而走进大师心灵,与大师形成共振、产生共鸣,最终搭建出大师一样的人格框架雏形。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这才是高中教育的真谛所在。
从江苏高考试卷的“变”与“不变”中,我们看到了江苏高考试卷的“传承与突破”,它将作为指向标,指引高中。
梁培培。
2019高考语文形式分析
2012年高考语文形式分析。通过对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现对2012年高考语文形式 如下 一 现代文阅读。2010年与201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分别是 书法 和 诗经 从中不难发现,命题考生对古典文化的积累,所以以此推断,虽然现在语文不考文学常识,但考生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以便在考试时不至于...
2019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012年辽宁卷题型较往年基本没有变化,基础知识 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及写作分值所占分值比例也基本与往年持平。从整体来看,其它题型难度与往年基本相同,其中仅诗歌鉴赏部分难度较往年略高,古诗文有关人物性格的考察今年难度有所增加。一 快速阅读部分为科普类说明文。依然为三...
2019高考语文分析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学习重点 由于平时人们常把 结构 和 层次 连在一起说成 结构层次 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 1 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 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应。换一句话说,层次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