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来看,试卷结构继续与过去三年保持一致,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约20%)与非选择题(约80%),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共包括:现代文阅读(4题)、古代诗文阅读(7题)、语言文字运用(6题)、写作(1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六大块。其中古诗文阅读(35分)比重大于现代文阅读(31分);这样使得选择题约占全卷分值的21%,非选择题约占全卷分值的79%,与《考试说明》题型比例中规定的选择题约20%、非选择题约80%大体一致。
而且,近三年试卷都是全卷6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试卷的板块结构、题型设计、考点安排、能力考查及表述风格等基本保持一致,各大板块的分值也没有改变,仍然是语言基础知识4小题12分,古诗文阅读7小题35分,现代文阅读必考4小题16分,现代文阅读选考3小题15分(各小题赋分分别为分),语言表达2小题12分,作文1小题60分。在命题上,更趋向于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试题中反映日常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语言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第一大题。第一大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力层级有两个:a与e,即识记与表达应用。
按考纲内容要求,识记的内容是两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表达应用的内容在本大题中涉及的有4个方面: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3、辨析并修改病句,4、语言表达的连贯。只是从这几年广东省试题来看,为了降低试题难度,识记中的字型题与表达运用中的标点符号题没有纳入考试内容,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训练时也对之避而不见。总之,本大题共有4小题,除第1题拼音属识记外,其余3题都是在表达运用的层级上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检测考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水平。
每小题都是3分,共12分。近三年题量相同,字音辨识、成语使用、语病辨析、衔接连贯,注重了内容的基础性和考查的稳定性。
1题、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能力层级a。
本题继续保持了全国传统命题的方式,在设计和选材上不断开拓广东命题的特点。题目采用分类组对的形式考查字音的识记,题目要求选出每组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每一选项设计3组词,共列举24个字的读音,分别考查对形异音同(或音异)、形近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其中,第一组一般是形异音同(或音异)字,第二组一般是形近音同(或音异)字,第三组一般是多音多义字。
这样的考查,分类明晰,关注点多,覆盖面广,有利于全面考查方言地区学生普通话字音的识记能力。本题所选的字例都是常见常用而又容易读错的字,针对性、实用性强,且分“形异音近”、“形近音异”和“形同音异”(多音多义)的组题形式考查,体现出语音积累的规律。
2题.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能力层级e。
词语使用的考查范围,从2023年开始扩大到包括成语在内的熟语使用,成语是高考的常考点,它归属于《考试大纲》中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内容。07年增加了近义实词虚词的单项考查两年则单项集中考查成语的使用。往年的考查通常是选取四个的语句分别考查四个成语(熟语)的使用,从08年开始则是选取同一语言材料集中考查四个成语的使用,拓宽了成语命题的思路。
3题.本题考查正确辨析病句,能力层级e。
正确辨析病句是高考的必考点,《考试大纲》列举的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是学生语言实践中常出现的毛病类型,也是高考的考查点,题目大致相同,考查的是“没有语病的一项”,保持了考查的延续性与稳定性。08年考查了“不合逻辑”、“成分残缺”、“结构混乱” 三种类型,09年考查了“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类型。10年则考查了“结构混乱”、“歧义”“搭配不当”三种类型。
本题选材丰富,有文化风俗的,有文学艺术的,有生活保健以及科学技术的,创设了一个学习语文、实践语文真实语境。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体现了“在大语文环境中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理念。
4题.“语言连贯”这一考点一般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能力层级为d级年连续两年都是以选择题方式来考查的,停考了两年之后两年同样以选择题的方式将这考点放在试卷的第一大题,保持了广东题这一考点的稳定性。略有不同的是,08年是句序排列,09年是句序排列与语句复位相结合,10年与09年大致相同。连贯排序选择题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是不会太难,考生只要把握语段的话题和中心,理清语段的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并根据一些表衔接关系的标志性词语,例如,总起句、过渡句、指代词、关联词等,便不难排序并准确做出判断的。
第二大题。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按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考试内容以及要求达到的能力层级包括: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题由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三部分组成,包括7道小题,共35分,占全卷总分比例23%。与文言文阅读相关的题目共5道,含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文言文选用笔记体文本,在内容上体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同时保持了传统的考查形式。
分别考查了学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段断句和文句翻译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从认知层面来说,这是考查学生认读、记忆能力的,能力层级为b级;此外,试题还考查了学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的阅读能力,即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考查内容比较全面,试卷略显变化而不失平稳。其中,变化表现在客观选择题方面,09年、10年的信息筛选的考查取代了08年的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
5题.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b。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积累与记忆文言实词,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实词。这是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与前提。这道试题挑选了包含四个常见实词的句子,并分别给出词语释义的正与误, 近三年都是要求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该题大致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及知识迁移的考查方向,所涉及的考点大多在中学教材中有出现,对日常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归纳工作,在具体的考题中结合语境上下联系、辨别,就不难做出正确选择。
当然,09年的“起”“弛”两个实词,已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120个实词之外了,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尽可能鼓励学生多积累多掌握文言实词,养成经常归纳经常温习的习惯,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6题.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b。
这一题的命制原则与形式,与近三年高考保持一致,都是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由于考生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致,命题者连续三年从选文中摘取语句来考查,而不像以往的考查,四组句子中均有一个句子来自教材,这对考生比较公平。本题所涉及的虚词均在《考试大纲》所列的18个虚词范围之内, 08年考了“因”“与”“以”“于”,09年考的是“其”“之”“以”“乃”。
10年考了“之”“为”“所”“于”,从中可以看出,有两次考到“以”,两次都考了“于”和“之”。其实,所考用法均为该词的常见基本用法,所涉虚词无论在粤教版或其它版本的教材中均有大量实例,同样体现知识迁移的要求,对日常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7题.综观近四年广东高考第7道选择题的出题情况,08年考查的是句式,09年考查的是文意理解属信息筛选题。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理解,能力层级b;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08年的《考试说明》中指出,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年又添加了词类活用一项。
8题、本题考查对相关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c。
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分析
对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的分析。俗话说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在高考中语文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做好对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才能使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有针对性,才能有效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因此,对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分析就十分必要了。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分别是2011年新课标宁夏卷,2012年新课...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 对三年试卷的总体评价 1.较好地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年来,命题遵循了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工作暂行管理办法 坚持 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的原则,体现了 立足于平稳过渡,着眼于正确导向,确保试题宽严适度 的...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 对三年试卷的总体评价 1.较好地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年来,命题遵循了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工作暂行管理办法 坚持 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的原则,体现了 立足于平稳过渡,着眼于正确导向,确保试题宽严适度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