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青少年心灵成长。
我国是一个具有重视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迅猛发展。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家庭教育的对象、环境、内涵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然而,在独生子女背景的当下,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何在?
家庭、学校又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灵成长?这是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各自功能。
1、家庭教育:养成教育;生活教育;修身、立德、**;
2、学校教育:认知教育;生命教育;求知、明志、成才;
3、社会教育:公民教育;生存教育;合作、体验、成事;
二、当代家庭教育内涵的变化。
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通常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在美国,通常把家庭教育称作家庭生活教育.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家庭教育认识的深化,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 (2)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3)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父母长辈)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 (4)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家庭教育。
近年来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为重要。夫妻关系(父母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中枢,如果夫妻两人失和势必影响整个家庭的心理气氛,进而影响他们建设家庭和教育子女的情绪;亲子关系直接伴随着两代人交流的过程,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势必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而家庭网络已成为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中国父母的育儿观。
许多调查表明.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父母育儿着眼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西方许多国家的家庭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
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父母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不少家庭父母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
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
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四、中国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
由于育几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即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其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其二,生活上的“过分溺爱”;其三,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
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一是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二是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三是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的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五、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家长在家庭教育观上存在偏差,父母的“知”、“行”分离现象突出。上海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0—6岁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绝大多数为“放任型”.即一方面对孩子给予的关注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发展要求也非常少。属于“随便孩子怎么样”的状态。
而12一18岁儿童的父母的养育方式则更多倾向于“**型”,也就是对孩子的拒绝性高,而情感理解性低,要求多,但给予的肯定少。尽管今天独生子女父母基本认同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轻道德、重智力”现象又十分突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发现.父母主观上将“道德教育”排在第一位(52.8%),第二是“生活习惯培养”(18.3%),第三才是“智力开发和学习教育”(15.1%);但在现实中,家庭教育任务排序却是“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教育” (46.4%)、道德品质教育和如何做人” (41.6%)和“生活习惯教育” (5.9%),这一主客观上的差异正体现了父母“知”、“行”的分离与冲突。
同时调查还显现,越是年轻的父母在家庭中给予孩子的道德教育越少。
第二,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在研究中发现:6—14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旦出现分歧,只有11.84%的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大部分父母不知或很少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
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有3.6%的父母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电视节目、报刊或请教专家”。家长们缺乏向专家咨询请求帮助的意识.致使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了经验模式。据广州市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近10年来,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由23.2%增长到42.8%。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而沟通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径.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同时,研究显示,温暖理解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则能给独生子女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三,应试教育理念仍较深地影响着中国父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望偏高,早期儿童家庭教育中学习比重过大,年轻父母普遍存在较高的育儿焦虑。我们的研究发现,o一6岁独生子女的年轻父母更多地认同“学习第一”,在比例上甚至高于6一14岁、19—25岁两组孩子的父母。
而且,从对高学历的期望上,也反映出越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越高,越倾向于高学历。0—6岁儿童的父母希望孩子“本科或本科以上”的达到了89.8%,而19—25岁组的父母客观上希望孩子“本科或本科以上”的为77.2%。北京**教科所的调查也证实:
中国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求知(85.95%),求知在孩子的各类素质中排到了首位.而孩子的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等素质却被忽视。而云南省少工委对该省129个县市区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调查则显示,父母最关心孩子是否学到了知识,他们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这说明,尽管素质教育已喊了很70多年,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操纵下,导致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最明显的就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表现为家长为孩子请家教,双休日补课,寒暑假上各种辅导班,使家庭教育单纯的重复和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由此导致了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紧张和孩子的逆反心理、厌学等问题的产生。
六、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
1、“留日学生刺母案”汤某判刑,母亲声泪俱下为儿求情。
2023年出生的汪某从2023年起留学日本。为支持儿子在日学习生活,顾女士每年要给儿子人民币20万元以上。刚开始几年,顾女士还可以承担,但之后越来越力不从心,孩子可能不知道,其中很多钱都是问别人借来的。
从2023年开始,顾女士对儿子索要生活费表现出了为难。至今年3月底,身在日本的汪某多次打**给母亲催讨生活费,遭到拒绝。汪某当即说要回上海跟母亲说清楚。
2023年3月31日20时,汪某为向母亲顾某索要在日本留学所需学费、生活费而搭机从日本东京回国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机场2号候机楼,汪某与接机的母亲顾某因费用问题发生不快,当其母顾某明确表示已没财力再供汪某继续在日本留学时,汪某从随身携带的背包内拿出自己准备防身用的两把尖刀,对其母顾某的头部、手臂、腹部、背部多处进行砍、刺,经法医学鉴定,顾某的伤势已经构成重伤,但母亲声泪俱下为儿求情。
2、中国最年轻博士张炘炀:要求父母全款北京买房。
张炘炀的确是个天才。两年读完小学的张炘炀,在中学时代续写着“像玩跳棋一样连跳快进”的故事。2023年秋天,他考入盘锦市第三初级中学。
初一念了半年,张炘炀就直接上了二年级。初二也只念了半年,就升入初三。一年后,张炘炀初中毕业。
2023年,年仅十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16岁少年北航读博士神童仅用五年读完12年课程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
2023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十六岁时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在采访中,这位16岁的博士生把“成就好的标准”定义为“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引发了网友热议。他对父母提出的“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的要求也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而张炘炀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公务员。
七、“三角结构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化。
(一)影响儿童成长的“三个点”
(二)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三条边”
(三)“家庭三角结构”理论。
亲职教育”怎样为人父母?)
子职教育配偶教育”
(怎样做好子女父母怎样进行自我教育)
(四)影响儿童发展的“三个角”
社会。(五)不同阶段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的“拉力”
八、青少年心灵成长与家庭、学校的社会支持。
(一)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家庭是国民性格的摇篮。一个孩子在家庭当中日趋养成的品德、习惯、待人接物方式、生活准则等等,将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最大的盲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很多家长、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问题。我们关注孩子的,更重、更多的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二是学习。总觉得这两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用。而往往认为心理健康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可做可不做。
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也是一无所知。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看待一个孩子成长进步,往往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学习成绩、分数。其实我们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好多学习成绩问题是由于心理素质不佳导致的。
平时我们在报告中接触很多家长,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自信心差、人际交往能力差、独立性差等等。其实好些家长没意识到,有好多都是孩子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调解,不是通过打骂、通过说教,能够解决的。
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孩子身体的成长一样,需要均衡的营养。心灵的成长需要情感。讲到情感,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了。
在这里,重点讲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培养孩子感动的能力,让他做一个感情丰富、知恩图报的人;第二方面,要培养孩子善良的能力,让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
家长学校讲座材料
如何培养孩子高效学习 綦咏梅。各位家长,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是现代人成才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目前,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和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自觉性 积极性大大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心 使命...
家长学校讲座材料
一 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自从您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的那一天起,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期待着他们能够 成才。也正是因为这份热切的期待,大家把关注的目光集中投向了学校。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大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下可以成才,在老师的培养下可以 诚然,大家的想法没错,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学...
小学家长学校讲座材料
家长学校讲座材料。家长们下午好 开学已经两周了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已经走入了正轨 今天要和大家讲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希望您能配合我们共同教育好孩子。一 加强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链接 实现德育教育的最大值。1 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教育的失败是因为教育的不一致 父母们抱怨老师 老师抱怨家长 究竟谁该承担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