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选择与运用之运用合理﹙上﹚
“丰富”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具体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它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广征博引,纵横开阖”。许多考生为达到这一要求,就大量列举材料而不知优化加工,从而造成材料堆积、没有主次之分,更没有层次感,进而给阅卷老师一种“一团乱麻”的感觉。
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米”,怎样做出香喷喷的“饭”却是厨艺的问题。同理,占有了素材而不知对素材合理地运用同样也写不出好文章。
因此考生在选择与运用素材时,应该采取一些技巧,将素材合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比如“一以贯之”“详略平衡”“正反互衬”“时事经典”“引例结合”等技巧,都是我们平时比较常用的,借用这些技巧对所选的素材进行巧妙的加工与优化,那么呈现给阅卷老师的素材将是“百花齐放”,进而描绘出一个绚丽多姿的“春天”。
一、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也叫深度解读,是指整篇文章只选择一则素材进行多维解读,进而解读出深度,解读出新意。这样的素材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
(1)以人物贯之。
解读人物时可从人物的经历、思想、品质、性格等某一点生发,进而联想、类比,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可写**物评论,亦可写成故事新编。
如《守住心灵的平静》一文思路——
开头:你,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因为你知道,只有宁静的心灵才能过滤浅薄,沉淀浮躁,才能孕育出不朽的思想,结出精神的果实。
主体:解读点一:一夜成名,你守住了心灵的平静。
解读点二:莫言效应,你守住了心灵的平静。
解读点三:领奖之时,你守住了心灵的平静。
解读点四:获奖感言,你守住了心灵的平静。
结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灵宁静者虽没有重权厚禄,却有一份心平气和、静心钻研的心境,并凭借聪明的心智和生活的积淀,勘破一些俗事,收藏一些永恒,经营出一片精神的天地。读你,让我读懂了你的人格,读懂了中国传统知识份子对某些精神的坚守,你的平静是这个浮躁社会下的“另类”,仰望你,你是一座巍峨的山。
这段文字,作者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经历为线索,分解出四个解读点,高度赞扬了莫言面对荣誉守住心灵平静的高贵精神。立意深刻,思路清晰,内容丰富。
(2)以事件贯之。
解读事件时考生可从事件的原因、实质、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
如《“莫言热”中一点忧》一文思路——
开头:莫言获奖,国人“狂喜”,那种憋得太久的复杂感情,一下子释放出来了,当然像这种“狂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然而这种“狂喜”之中,却也有一点“杞忧”,那就是面对这又一个“第一次”,面对莫言这又一个“第一人”,我们会不会又重演一种“模式”,又重蹈那一种套路或是覆辙呢?
主体:解读点一:莫言会不会又来一轮“地毯轰炸”?
解读点二:莫言会不会又成为一个“戏台子”?
解读点三:莫言会不会成为一个“产业链”?
结尾:“莫言热”既不要成为历史上常有的“五分钟热度”,更不要异化成近年来那每每都要“抓住”的“难得商机”,更不要因为拿了一个诺奖,于是便忘记了中国文学的处境。如果把莫言的获奖,仅仅当成天上的浮云,一热闹就飘过去了,或者习惯性地看出一点“生意经”来,这样的“国民性”才是真正令人忧虑的。
这段文字,作者采取层进结构,没有把解读的重点放在莫言获奖这件事的效应上,而是从三个角度表达了“莫言热”背后的担忧,从而呼唤国人应理性地对待“莫言热”。立意深刻,思路清晰,说理完整。
二、时事经典。
所谓时事经典就是考生在选材时,既要注重选取时事素材,又要兼顾经典素材,时事素材让文章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经典素材让文章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在二者关系的处理上,可相辅相成,可正反对比。
(1)相辅相成式。
相辅相成式是指考生在阐释一个话题时,所选的时事材料和经典材料属于同类材料,即要么同时为正面素材,要么同时为反面素材。
如《争·不争》一文片段:
莫言获奖,他的作品被肯定,是为我国文学界争光,而那些未能获得文学奖提名的作家却开始了争吵,他们说,莫言的资格还不够,凭什么是他得奖?同是中国人,谁得奖不是为国争光,同胞之间又何必争得你死我活呢?
回望历史,廉颇为了自己在赵国的地位和蔺相如相争,结果差点使秦国趁虚而入;恃才傲物的杨修为争着在众人面前表现,因处处揭露曹操的心思结果惨遭杀害;年轻时的苏轼因争名曾被小人嫉妒,惨遭流放……他们为了极微小的事情争得头破血流,弄得两败俱伤,可见有些东西是不能争的。
这段文字,作者选取的都是反面素材,既有莫言获奖的时事素材,又有杨修、廉颇、苏轼等历史经典素材,这些素材相辅相成,共同阐释了“有些东西是不能争的”的观点。
(2)正反对比式。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经典事例与时事热点正反并用,既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
如《不争乃大争》一文片段:
林语堂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莫言获奖本是件好事,却引起了好多人的眼红,那些未能获得文学奖提名的一些中国作家开始了争吵,他们说,莫言的资格还不够,莫言的作品充满了**色彩。
这种争吵让拥有几千年传统文明的国人蒙羞。
与此相反,鲁迅也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而他却做出了异于常人的举动——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说:“我还不够资格。”争与不争,一目了然……
所以,庸人处处必争,而智者则懂得不争。孔融让梨,千古传颂;王老吉和加多宝公司争品牌,闹得两家企业业绩下滑;360和腾讯争得信誉受损;而土豆和优酷,不争则双赢……
短短一段文字,作者选取了莫言获奖遭质疑等四则时事素材,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孔融让梨两则经典素材,正反对比,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素材选择与运用之运用合理(下)
三、详略平衡。
所谓详略平衡,就是考生在呈现素材时,要做到合理地剪裁,既要懂得详写以突出中心,又要懂得略写以加快节奏。详略平衡,文章才具有层次感,中心才会突出。
(1)主次分明,详略平衡。
对某一观点进行阐释时,考生可选的素材很多,但为了突出中心绝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必须分清主次,对最能阐释观点的素材,考生要重点阐述以增强论证的力度,而其他的素材略写即可,以增强内容的层次感。
如《还教育一片自由的天空》一文的片段:
奥托·瓦拉赫是德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此后,他改学油画,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
“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这下,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呵护孩子的个性,使瓦拉赫成为伟大的化学家,相反,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在大人眼中即使多么“优秀”,他也未必快乐。
2024年11月,珠海男孩冯邵一的一张“退学申请书”在网上广泛流传。据报道,冯邵一在上小学时因为成绩优异连跳**,年仅10岁就已经读初一。在业余时间,他还做过主持人,拍过影视剧,在数学、钢琴、书法等比赛中多次获奖。
今天孩子退学的理由很简单:“我不想把我的理想葬送在这无聊的考试中”“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值得快乐的”。
本文的观点是“还教育一片自由的天空”,所以在对材料的处理上,考生将奥托·瓦拉赫这个正面素材作了详写,将珠海男孩冯邵一退学这个素材作了略写,这样既能让详写素材有力地论证观点,又能让略写素材起到陪衬作用,增强了内容的层次感。
(2)由点及面,详略平衡。
点面结合法是考生在优化素材时常用的方法,具体操作是考生对某一素材作重点分析以紧扣中心、突出中心,其余素材采用略写的形式,由点及面,以示验证。
如《这也是一种悲哀》一文的片段:
奥托·瓦拉赫,当初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这样评价他:“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
“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改学化学,就这样,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被化学老师发现最终成为德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由此可见,发现并尊重孩子的个性是何其重要。八股文压制个性,范进中举的闹剧何其悲哀;清朝***钳制思想,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祸及生命;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此浅薄可笑;韩寒标新立异,以自己的个性行文赢得如潮的好评;乔布斯荒弃学业却让苹果文化风靡全球……
这段文字,作者以奥托·瓦拉赫的成长经历为主要论据,并且对此素材进行了详写,这是“点”上的素材。然后由“由此可见,发现并尊重孩子的个性是何其重要”一句过渡到“面”上,略写了范进等五则素材以示验证。如此优化素材,不仅中心突出,而且还丰富了文章内容。
四、正反映衬。
所谓正反映衬,就是把两种性质不同或有差异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在具体操作中考生可采取横向对比映衬、纵向对比映衬等方式。
(1)横向对比映衬。
所谓横向对比映衬,就是考生将同一类、同一水平线、同一时代的人、事情正反两个方面选取素材来阐释一个话题的写作方法。
如《让诚信之花开在你我的心头》一文的片段:
2024年12月3日,湖南省岳阳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岳阳公安警事”发布了一条微博,其中提到某村民与外来商贩因语言不通而发生纠纷,双方口角导致肢体冲突并引发群体殴打事件。事件造成二人轻伤,“损坏核桃仁糖果切糕约16万元”!**部门利用微博发布信息,务必保证发布信息准确稳定才能确立自身公信力。
但这次“岳阳公安警事”先发“天价”切糕误导民众,后发澄清微博却又随即删除,不禁让人怀疑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素养与诚意,其公信力何在?
高考作文素材之课文素材的运用
1.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高考作文中课文素材运用示例。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1...
高考作文素材 生活中的哲理素材运用
哲 素材。燕子。野马结局 情绪效应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它们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不管野马怎样暴怒 狂奔,但就是拿这些 小家伙 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地吸饱血再离开,而不少野马在这其间会被活活折磨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对野马来说,吸...
高考满分作文的素材运用方法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能否优化运用往往决定文章等级的高下。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在考场写作时不是记忆仓库里没素材,而是缺乏对素材的思考和发现,是有货不会用。下面介绍近两年高考满分作文优化运用素材的九种绝招。一 凝缩 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