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轨道运输管理发言稿

发布 2021-09-06 13:33:28 阅读 7917

篇一:矿井轨道运输安全管理。

矿井轨道运输安全管理。

一、轨道运输系统。

现代化矿井原煤运输系统已经全部采用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等连续运输,但对于材料、设备、矸石等运输一般仍然采用轨道运输。轨道运输目前仍是主要的矿井运输方式,是矿井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矿井各个生产环节,表现为点多,面广,战线长,特殊工种多,技术性强。

轨道运输的主要优点:能充分适应运输距离的变化和巷道的弯曲,既能用于水平巷道又能用于斜巷,且倾角几乎不受限制。

轨道运输的缺点:运输线路长,运输能力随运距增加而降低;受轨道质量、机电设备、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制约大;工序较多,工作组织复杂。

二、当前矿井轨道运输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零星事故频发,已经成为轨道运输安全管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关资料统计,全国煤矿重大事故中,运输事故已经占到事故总数的20%~30%。矿井运输专业已经成为事故的“重灾区”。

矿井运输事故多为零星事故,特别运输大巷和轨道上下山是事故的高发地带。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在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掉道事故频发;斜巷放滑事故时有发生;摘挂销链伤人事故常见;绞车钢丝绳弹人事故时有发生。

(一)掉道事故频发。掉道事故分为平巷掉道和斜巷掉道事故,在不同情况又分为单车掉道和多车掉道及双轮掉道和四轮掉道。

掉道危害:掉道轻则损坏轨道、巷道、设备等,重则产生严重人生**后果,且掉道后复轨过程引发许多安全隐患。

造成掉道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轨道质量、装车封车、人为操作、巷道环境、车辆质量等。

1、轨道质量:轨道不符合质量标准化要求造成的掉道在掉道事。

故中占85%甚至还要多。车辆在过轨缝、道岔、弯道等地点时,特别容易发生掉道事故。钢轨接头(轨缝)、鸡心(道岔)是轨道最薄弱的地点。

轨缝的大小直接影响轨道质量,间隙过大,列车通过时冲击力和震动也大,也就容易掉道。车辆经过钢轨接头时产生的冲击和震动,使钢轨接头和车轮的磨损加快,车辆不能平稳运行,降低车辆运行的安全性,缩短车辆的使用寿命。车辆在弯道运行时,横向力只有离心力,车轮轮缘压向外轨,轨道稍微超宽一点就容易掉道。

为消除离心力的有害影响,将弯道外轨太高,使离心力和重力和合力垂直于轨道道面,确保车辆处于稳定状态。

目前井下轨道质量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轨道缺少扣件(道钉、夹铁、鱼尾板、滑床板、曲线段缺少轨距拉杆、弯道鸡心缺少付轨、特殊轨道缺少铁道板等);轨缝超标(接头平整度:轨面及内侧错差≯2mm,轨缝:

井下≯5mm);规矩不合格,超宽或过窄(轨距:直线段及曲线段加宽后偏差-2mm~+5mm);轨道阴阳(底板变形造成轨道变形;直线段两股钢轨水平误差≯5mm,曲线加超高后误差≯5mm;);尖轨与基本轨贴合不严实,开程不符合要求(尖轨尖端与基本密贴,间隙不大于2mm,无跳动;尖轨损伤长度不超过100mm,在尖轨顶面宽20mm处与基本轨高低差不大于2mm;开程:80~110mm;)。

2、装车封车。车辆超高、装车重心不稳,在车辆过弯道或斜巷打运容易造成掉道甚至翻车。(斜巷打运支架等头轻尾重大件车辆使用锚链背车方法);打运超重或超大物件不用手拉葫芦二次加固重物。

下滑造成车辆掉道。

3、人为操作。开快车、飞车掉道;急刹车、超规定数量挂车抵车、拉车、车辆连锁碰撞造成掉道;人力推车放飞车易造成掉道;不提前对轨道情况进行巡查,轨道上有杂物造成过车掉道;使用卸扣或三环链连车时,三环链拗劲或滑头使用一个卸扣造成钩头不活动大绳别劲掉道;钢丝绳与轨道夹角过大,车辆拉至靠近绞车时车辆横向受力容易掉道;使用对拉绞车时,绞车司机配合不到位,两个绞车钢丝绳同时带紧绷直造成车辆掉道;两部绞车同时牵引过弯道时,侧面绞车钢丝绳受力过大或没带劲造成车辆掉道。

4、巷道环境。在打运超长、超宽、超高(三超)物件时,由于巷道间隙(高度或宽度)不够及巷道有电缆及其他设备(如过风门)使车辆抵刮巷道或设备造成掉道;由于巷道原因绞车布置不合理,钢丝绳绕绳方向不能平行于轨道,钢丝绳角度偏离过大造成拉车掉道。

5、矿车质量。车辆长久失修造成车辆局部零部件损坏引发的掉道或翻车事故。主要有:

矿车轮对磨损严重(俗称“三条腿”)及车**轴弯曲变形造成掉道;矿车轴承缺油,车轮转动不灵活(车轮有异响)造成掉道;缓冲装置碰头严重损坏,弹簧断裂,伸缩长度低于30mm,在抵车过弯道时容易掉道。

(二)斜巷放滑事故时有发生。

什么是斜巷放滑。20xx年安全一号文重大非死亡事故界定第九条:斜巷放大滑。

斜巷因断绳、脱销造成跑车的;带绳运行车辆以非控制速度下行距离超过20米的。斜巷放滑事故能造成不可估量的严。

重后果,轻则损坏车辆、巷道、轨道,重则造成死亡、群死群伤。造成斜巷放滑事故有以下几种原因:

1、钢丝绳失检失修断丝变形超限或钩头绳卡子松动放大滑。

2、超保险长度挂车,违反规程措施超挂车等超载打运断绳放大滑。

4、闸皮磨损超限、闸间隙调整超出规定值(0.8~2mm)、液压油有杂质管路堵塞造成残压值大等因素造成车闸制动力不足放大滑(顾北矿事故)。5、脱销放大滑;不适用斜巷专用防脱销造成脱销;斜巷上口车辆未挂销链,把钩工不严格执行现场确认,直接松车造成放滑事故;插销没有放到位,轨道敷设质量差,行车中车辆在轨道连接处跳动引起插销跳动窜出。

6、斜巷上口挡车装置失效,人工推或绞车牵引未连挂钢丝绳车辆失控放大滑。

篇二:煤矿井下轨道运输管理规定。

煤矿井下轨道运输管理规定。

轨道线路。1、钢轨在使用前必须校正,不得有扭转和弯曲现象,轨端要齐、严、孔位正确。

2、钢轨铺设应采用悬接方式,直线部分的两股钢轨接头应对接,相对错距误差不大于50mm;曲线段和使用抱轨式人车的斜井绞车道应错接,相互错距不得大于2m。短轨长度不得小于3m,短轨的插入应在曲线头尾2m以外的直线段进行。曲线与直线的切点处及倾斜井巷变坡点处不得有接头。

3、线路轨枕应符合以下要求:

(1)轨枕按材质分为预制钢筋砼、木材及金属材料。

(2)每节钢轨应有三种不同的轨枕间距,即:

接头间距c,过渡间距b,中心间距a。

采用18kg/m钢轨时,取c=440mm,b=570mm,a=700mm。

采用24kg/m以上钢轨时,取c=480mm,b=560mm,a=700mm。

4、临时轨道轨枕最大间距不得大于1m。

长轨焊接的无缝铁道,轨枕间距可按中心间距进行布置。

6、铺设木轨枕时,树心朝下,有圆角的大面朝下,将尺寸、强度及耐久性能相同的铺在一起。轨枕应排列整齐,选择一侧对齐方式,单线铁道应靠人行道一侧齐,双线铁道应在两线外侧齐,对齐一侧轨枕头距轨底外侧规定230mm,轨枕中线应与铁道中心线垂直。

7、铺设钢筋砼轨枕时,钢轨与轨枕用胶垫或其它柔性材料垫层作缓冲,以避免钢轨压损轨枕的承载面。捣固时,不得使镐头碰在轨枕上,以免轨枕因撞击而产生裂缝、脱边等现象。

8、使用钢筋砼轨枕的轨道,在距木枕道岔两端应铺设5根以上木轨枕。在与木枕分界处,如遇钢轨接头,应保持木枕延伸至钢轨接头内5根以上作为过渡段,以保持轨道的弹性一致。

9、道岔的轨型不得小于线路轨型,道岔前后必须至少铺设一对与道岔轨型相同的整根钢轨,两相邻道岔间插入的短轨不宜小于3m,困难条件下可。

不设。10、主要运行线路道床应符合以下规定:

(l)道碴铺设厚度不得小于80~100mm,铺设宽度单轨巷为1.6m,双轨巷为3.2m。道碴要埋住轨枕的2/3,最高不得超出枕面,捣固应均匀,无吊板。

(2)道碴选用石灰岩、河卵石以及不易风化、不自燃的坚硬矸石制成。碎石、矸石的粒度为10~40mm,不得掺有碎末,并应定期清理石子中的煤粉。

(3)道床要铺设平整、饱满,必要时应加设横截水沟。

11、轨道扣件应符合以下规定:

(l)鱼尾板规格必须与钢轨配套,对不同的接头,要用特制异型鱼尾板连接。

(2)每根木枕上只许钉四个道钉,打入道钉的位置应在轨面宽1/3处,不得有“八害”道钉。

(3)鱼尾板与螺栓的规格要配套,并加弹簧垫圈,不准短缺、松动。

12、轨道铺设应做到平、直、实,扣件、道钉、绳轮和轨枕齐全。轨道接头间隙不大于5mm,接头端顶面高低差、两侧内错差小于2mm。

13、轨距误差符合“+5,-2”规定,即不大于标准轨距5mm,不小于标准轨距2mm。

14、水平(同一线路两根轨道的水平高差)不超过5mm。

15、轨道方向目视平直,用10米线绳拉,正矢值(轨道一侧与线绳的垂直距离,或轨道面与线绳的垂直距离)不大于10mm。

16、道岔铺设。

(l)根据使用地点的曲线半径、开口方向、两轨中心距离等条件选择道岔型号。

(2)道岔的铺设应符合设计要求,轨型与线路轨型一致。铺设道岔要平顺,位置误差不应大于设计规定300mm。

(3)道岔轨枕断面规格与线路轨枕相同,长度适当加大,以保证两端均距轨底外缘不少于250~300mm。

(4)辙岔铺设方向要正确,翼轨前部、心轨尖部与心轨后部工作边三。

点要成一直线,误差不超过±1mm;心轨、翼轨垂直磨损不超过7mm,各部不准有断裂及变形。

(5)曲连接轨的曲线半径误差不超过5%。连接轨与辙岔接头间隙不大于5mm。

(6)岔尖应符合设计要求。岔尖竖切部分必须与基本轨侧面密贴,间隙不大于2mm。在尖轨顶面宽20mm处不高于基本轨2mm;尖轨与连接轨的接头轨缝不大于8mm,岔尖开程为80~110mm,摆动要灵活可靠。

(7)护轨的中心线要与辙岔心轨的尖端成直角,误差±50mm。护轨槽宽为28mm,即心轨与护轨工作边间距为572mm(872mm)误差+2mm。护轨槽深为38~40mm,要保持清洁。

(8)垫板及轨撑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不准短缺和松动。

(9)转辙器的种类、型号符合设计要求,铺设要平整,扳动要灵活。

(10)道岔的曲线外轨水平不得加高。调整道岔纵向或横向水平,均要以直基本轨为准。

(11)永久线路不得采用施工简易道岔(又称驴尾巴道岔)。

篇三:煤矿轨道运输管理制度汇编。

金三角煤矿轨道运输管理制度。

编制单位:生产技术部。

编制日期:20xx-1-5

目录。轨道运输管理制度总则2

平巷轨道人力推车运输管理规定4

矿车安全检查检修制度5

斜巷运输钢丝绳及连接装置使用管理规定7

斜巷运输安全设施安装使用标准9

提升运输钢丝绳绳夹使用标准(gb5976-8612

轨道运输落道处理规定13

长材车辆斜巷运输管理规定15

轨道铺设质量标准16

斜巷运输绞车安全管理规定18

斜巷运输安全设施使用管理规定22

道岔的辅设标准24

轨道运输管理制度。

总则。为了加强我矿井下轨道运输的安全管理,从根本上消除轨道运输的安全隐患,促进我矿加快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达到消除各类运输事故的目的,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轨道运输管理规定要求,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以实现我矿轨道运输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一、机电副矿长主管全矿的轨道运输管理工作,机电副矿长助理分管全矿轨道运输的技术工作。

二、生产技术部负责全矿轨道运输业务管理,对机电运输组及其他区组等轨道运输负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责任。

三、轨道运输业务管理范围包括轨道运输设备、安全设施、信号系统、安全标志和人员等。

四、机电运输组必须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主要运输巷道和集中运输斜巷轨道应由机电运输组负责管理。

五、运输安全事故责任的划分:根据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机电运输组管辖的轨道运输区域由机电运输组负责,其它区组由管理区组负责。

六、生产技术部每两周组织一次轨道运输安全大检查,平时由包组人员负责检查轨道运输质量和隐患,落实整改情况,每月总结一次。

七、轨道铺设质量是质量验收中的一项重要验收内容,在验收总结中必须明确指出轨道质量及运输安全状况。

八、生产技术部自查和上级安全检查轨道运输存在的问题,要下发整改通知,落实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记录要齐全完整,存档保管。

九、对轨道、钢丝绳、小绞车及连接装置、各类保险装置、安全设施的检查、维修、试验工作,应逐级落实,责任到人,同时做好记录。

十、矿下发的《黑玉煤矿轨道运输管理制度》、《黑玉煤矿轨道运输管理实施细则》及《煤矿安全规程》是各类检查的标准和依据。

平巷轨道人力推车运输管理规定。

一、每个推车人员必须熟悉推车路线坡度大小、弯道半径大小情况,熟悉信号规定,推车前一定要检查轨道是否合格,矿车有无问题,车辆装载是否符合规定,沿线有无障碍物,如有问题必须及时处理。

二、推车时,一次只能推一辆车。严禁在矿车两侧推车。同方向推车时,在坡度小于5‰时,两车间距不得小于10米,坡度大于5‰时,两车间距不得小于30米。

三、推车时必须时刻注意前方。在开始推车、停车、掉道时发现前方有人或有障碍物,从坡度较大的地方向下推车,以及接近弯道、巷道口、风门硐室出口时,推车人必须及时发出警号。

四、在车场推车时,推车工必须听从挂钩工指挥,在机械运输巷道推车时,严禁同一区段机动车辆与人力推车同时行驶,在南北大巷推车时须有专项安全措施。

五、推车时,推车工应站在矿车后方,目视前方,平握矿车扶手,推花车时手握直框架,同时要集中精力,耳听后方,随时防止后面突然来车。轨道坡度大于7‰时,严禁人力推车。

六、多人多辆推车时,必须设一名现场指挥人员,在推车时,要手持打掩棍,以便紧急时停车。

七、在任何情况下推车,严禁放飞车、蹬车、扒车,随时注意棚梁及巷道两侧,以免碰伤或挤伤。

八、在推车至停放地点后,将车辆按规定停稳挡好,以防车辆自溜。

工程管理发言稿

工程管理概述。前期。1 合同 勘查 设计 监理 施工等单位中标资料,合同,负责人 企业资质及保证资料整理归档,进行工程报建 2 计划 与计划部门协调依次落实 办理工程勘察质量监督手续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工程质量报监 工程安全报监 消防设计审批 燃气 热力 燃管处 工程审批 人防工程审批 防雷审批 ...

班主任班级管理发言稿教学和班级管理发言稿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以及语文教学,切身体会到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艰难。初次踏上讲台的我,就把重心放在了教学这一块,然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对,在他们脑海里,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和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是没有效果可言的。教学...

质量管理发言稿

一 总结经验,持续改进。认真总结几年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在实践中的经验 教训,针对内审 外审 管理评审,特别是tuv认证审核提出的宝贵意见,切实落实改善。结合公司推行hsf 危害物质过程管理 组织补充修改了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使其相互匹配 协调执行。使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 过程方法 质量保证能力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