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分析

发布 2021-05-31 19:28:28 阅读 8119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正第28卷第4期。

刘旭。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

摘要:县域作为农业经济的基本单元,与宏观层面的农业结构调整相比,其农业结构的调整表现出一定的特殊。

性。本文从区域性、经济制约性、不平衡性等十个方面分析了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对其调整的。

目标方向做了阐述。

关键词: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特征。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一。

一。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性难以产生聚集效应,这主要是由于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市。

场等原因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和产业关联,影响了农业产业化。

县域的特点决定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目标与宏观角度的结构调整目标有一定的差异性。突出表现为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中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凸显。在市场规律的作用。

的发展,导致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的有限性;再次,农业。

结构调整的非系统性,即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不能形成一个。

和财政增收的压力下.县级**和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统一运行状态的经济系统,除自给性农产品和有空间固定性的商品外,80以上的经济活动不能在县域内完成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

四、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性。

县域经济是受行政区域**的经济职能直接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运行的极化型区域经济.由于受历史、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等因素影响,无论是空问上还是产业上都存在事。

最直接的目标首先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虽然国家从宏观区域布局的角度在全国作了分类区划,划定了粮棉主产区,但落实到县域,受粮棉**的影响,无论是县级**。

还是农民在调整中,很少会顾及到粮食安全问题,这是与宏观特征和要求存在严重差异的一个特征。

二、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制约性。

我国县域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决定其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途径和方向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县域,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内容也会不同。

经济规律表明,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发挥资源优势,建立资源导向为。

特征的农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初始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资源开发将日益呈现出局限性,特别是受资源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制约以及市场需求波动。

实上的不平衡。县域内的资源、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本更。

是稀缺.农业结构调整中把有限的生产要素平均分配在空间。

上或产业上,势必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内一些经济发达。

的县域和国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不平衡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布局只能使整体效益低下,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

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特征要求,结构调整中在空间上或产业上要实行优先发展、重点突破,依据县域优势,选。

等多方面影响,必然导致资源开发型的产业难以稳定持久,难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会因资源逐步枯竭。

而导致地区经济的衰竭。因此,在县域经济工业化加速发展。

择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或利用现有的产业或空间上。

的增长极,或构造产业或空间上新的增长极,通过产生的淋下效应(扩散效应1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整体水平提高。

五、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开放性。

的过程中,应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注重研究降低经。

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加快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非系统性和不完整性。

这一特征可从三个层次理解:首先.由于自然资源、技术、资本等因素的限制,县域不可能有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不可能有完整的工业结构体系,由此决定县域农业结构的不完整性;其次,产业链条在县域内较短且不完整.产业。

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是在县域,但并不意味着结构。

调整是在县域行政区界范围内封闭进行的,县域经济缆展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县域经济必然是市场经济。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开放性正是在其自然经济属性被市场经济。

作者简介:刘: ̄(一),男,山东泰安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经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属性取代的过程中得到显现。

九、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制约性。

县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最小单元。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受宏观层面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战略的制约。还要服从于所处经济区域的农业布局,因此,县域农业结构词整与相关域外市场、域外生产要素紧密联系,并随着分工和专业化规模。

县域经济的行政区域性特征决定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思路、规划措施等与县级**的政策选择密切相关。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启示,落后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靠**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如我国苏南模式的形成得益于**的超**预。与****对全国农业生产的调节不同。

县级**对。

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强度和方向往往十分明确,其作用力。

化生产的发展会日趋紧密。县域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跳出县域看县域”,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只有走开放之路.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上实现县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县域经济。

度较强大,经常是影响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之。

一。的快速发展。

六、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市场需求导向性。

在县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这一特征表明:第一。现阶段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应充分发挥县级**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并通过。

产品市场份额扩大形成结构效益。因此,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中优势产业特别是主导产品的选择必须遵循市场容量准则。

其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使现有商品价值得以实现;

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开放性。

特征也要求结构调整必须走出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发展模式。要立足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名优产品、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不断开拓产品和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七、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差异性和趋同性。

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差异性是指县际间农业结构、主导。

产业选择、发展模式选择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禀赋条件是县域间农业结构调整差异的内在原因,而市场需求是产生差异的外在动力。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差异化、多样。

化的布局才能稳定持续。县域的历史、资源禀赋、区位等特征决定了县情,只有立足于县情基础之上的县域经济才有活。

力.才有发展前途。

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同性是在县域内特定区位上的。

商品生产和流通具有一致性。由于一个县内自然条件同质性的概率较大。所以县域农业结构词整的方向和进度往往具。

有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使众多要素在较小的地理空间聚集,形成规模效益,产生规模经济,造就良好的结构形态和局部竞争优势。“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模式也是趋同性的高度概括.说明了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布局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特征.这种趋同性一方面为扩大生产规模和竞争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和深加工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

也加大了风险和自己内部的竞争。

八、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不连续性。

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不连续性是指县域农业结构调整。

阶段和技术梯度的不连续性,其实质是指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产业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是循序渐进式的,而是有中间某些环节的中断、跨越式的。反梯度推移理论认。

为.如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有市场需求,并具备必要的条件,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就有可能打破按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推移的常规模式,超越现有生产力发。

展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船小好掉头”的特点,决定了县。

域结构调整的主体可以随时根据内部竞争格局如产品生产。

成本的上升、人力资源的流失、**机构及领导的更替以及外部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使整个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质量发生跨越式的改变。

干预和引导作用;第二,应改革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县乡干部的频繁调动,是造成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短期行为和不连续的重要原因;第三,国家体制性、政策性要素严重地制约着要素流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充分性。我国现行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政策等,严重地限制着农村各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十、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统筹性。

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统筹性是由县域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县域处于城乡结合部,是城乡汇合点。因而应该成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城乡协词发展相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的不仅。

仅是城乡共同发展,而且是城乡相互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

城的互动式发展。从实际解决“三农”问题以及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县(市)这个层次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在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结构的凋整、产业开发重点等一系列发展重大问题上,县(市)都具有相对的、较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作为承上启下的行政管理层次,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职能,能够有效地调整县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统一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市)、乡(镇)、村三个层次,履行统筹、协调、组织、服务功能,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

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解决。

三农”问题,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外部需求性和开放性特点,决定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不能局。

限于农业和县域,要站在城乡统筹的高度,在更大范围和空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lj李小三.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册.江西社会科学刘茂松.反梯度推移发展论【c】湖南人民出版社,20

3】郭铁民.发展县域经济的几个问题叨.当代经济研究。

4】胡恩生.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经济”模式刍议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

5】隆少秋.县域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ic】华南理工大。

学出版社.20

6】方明,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o编辑:林军。

农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5 科技培训,做好结构调整服务工作。利用农技干部专业优势,同时聘请安农大 农科院专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一批农业生产积极分子走出去,到外地参观学习。区农技人员分成5组分别蹲点片5个街镇,进村驻户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帮助引进 推广农业新品种 新技术,加强优质蔬菜 瓜果新品种的引进 筛选 示...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农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有关重大理论与现实性问题。一。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的商品率太低,商品率太低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农业结构调整只有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 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把农业当作战略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