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目标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发布 2021-05-31 21:12:28 阅读 9557

摘要:发展低碳农业的基本路径是调整农业内部的经济结构,以黑龙江省为例,应从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副渔的附加值结构、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等几方面入手。因此,必须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包括:

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机制;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经验,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型实现方式,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推进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低碳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07-03

2023年以来,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以传播。由于农业生产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农业中的能源消费构成了重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题中之应有义。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发展低探农业的有效路径是依靠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一、当前农业结构的特点

(一)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202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农用地总面积3 950.45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 440.43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最高,为61.

77%;耕地1 187.07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位居第二,为30.05%;牧草地222.

6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63%;园地6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5%;其他农用地94.

4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39%。

从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上看,比较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林地、园地、牧草地占比超过了农用地总面积的65%,有利于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31公顷(合4.6亩/人),远远超过全国人均耕地水平(1.

4亩/人)。因此,从短期看,黑龙江省的“人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十分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黑龙江省拥有众多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一旦进入资源枯竭期,必然要求城市定位转型,发展接续产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加上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铺开,也将对农业用地造成挤占。因此,从长期看,黑龙江省保护耕地面积、保护农业用地面积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二)农业附加值结构

2023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 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62.

3亿元,增长6.7%;牧业增加值506.5亿元,增长7.

9%;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

5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

5:3.5:

24.8:1.

3:1.9变化为69.

9:2.9:

24.0:1.

4:1.8。

从农业附加值结构上看,黑龙江省农业附加值的主要贡献行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渔业和服务业附加值贡献比较小。

从种植业看,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大粮食作物2004—2023年连续9年喜获丰收,产量呈增长趋势,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地位。对比之下,甜菜、油料、烤烟、亚麻等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则波动较大。以亚麻为例,2023年产量1.

2万吨,同比下降46.7%;2023年产量1.0万吨,同比下降12.

1%。目前,黑龙江省亚麻纺织生产能力已从占全国60%降至20%。可见,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波动对种植业的生产力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畜牧业看,近几年畜牧业迅猛发展。2023年以来,黑龙江省实施了奶业振兴计划,积极发挥粮食、秸秆丰富的优势,突出发展奶牛养殖。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和乳制品加工量3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完达山、龙丹、飞鹤等本地品牌受到市场认可。

另外,生猪产业也在继续做大,初步形成了全国猪肉生产基地。但是,根据上文的土地利用数据,用于支撑畜牧业发展的牧草地仅占全省农业用地面积的5.63%,显然过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林地、牧草地被过度开垦成为农田,一方面造成了土壤流失和沙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牧草供给的大幅减少也使得牛羊养殖成本显著提高,不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加工规模从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2023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 500亿元,比2023年增长2.3倍;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700个,比2023年增长3.

7倍;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26个,打造了“完达山”、“飞鹤”、“龙丹”、“摇篮”等乳业名牌和“五常”、“北大荒”等米业名牌。依托着独特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发生金融危机后,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仍然不乏市场需求。

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农业生产上,产业链条短、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仍然突出。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农户家庭化生产的带动作用尚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在畜牧业中,“龙丹”等龙头企业在全省建立的乳源基地分布较广,能够有效推动农民家庭养牛产奶,带动农民增收;在种植业中,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联系尚较为有限,种粮农民的订单式生产不十分普遍。

(四)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势头,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强化。首先,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种植环节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23年,农业拖拉机拥有量增长了5.

4%,但产销环节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农用运输车拥有量下降了13%。其次,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在“撤并自然屯,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指导下,截至2023年,黑龙江省共整合368个自然屯,新建和改造423个中心村。

但是,在自然屯的整合撤并过程**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农村子女失学问题严重、农村住宅楼空置率过高等问题。 二、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角度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如下:

(一)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首先,从建设用地的角度来看,应重点保障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建设用地;保障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等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保障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建设用地。因此,应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城镇现有建设用地整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其次,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看,要保护耕地面积,加强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西部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种植业用地尤其是粮食基地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了畜牧业的长期发展,应深入推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强天然林、牧草地和湿地的保护力度。

(二)稳定种植业生产,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

首先,看种植业。在粮食作物的生产方面,主要任务是在粮食产量已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粮食质量的提高,即发展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建设非转基因大豆、强筋小麦和优质马铃薯等生产基地,打造寒地黑土等绿色品牌。在经济作物的生产方面。

一是要稳定亚麻等传统经济作物的产量。黑龙江省亚麻生产能力的显著下降昭示了纺织业的发展危机。其重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龙头企业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改制不顺、濒临破产;民营亚麻厂并起,但多数规模小、效益差;省财政对亚麻产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亚麻原种基地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因此,对于亚麻纺织业,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二是要大力推进蔬菜的生产和出口,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大省,推进蓝莓、食用菌、蚕蜂、果蔬等绿色特色产业升级。

其次,看畜牧业。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过去黑龙江省是粮食大省,一直以粮为纲,但未来应该由粮食大省向畜牧大省转变,实现主辅换位。为提高畜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畜牧业,应突出抓好比较优势强、产业关联性大的“两牛一猪”生产,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的建设,尽快建成全国最大、具有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质乳、肉、蛋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界江、界河渔业资源保护。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

首先,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次,基地的建设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建立符合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专业村和专业小区。

再次,发展订单农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延伸产业链,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让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相辅相成。

在黑龙江省,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推动了以乳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与之相比,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是今后需要重点推进的领域。

(四)深化农业机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应进一步深化农业机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首先,机械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机械化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后续环节发展。在养殖业中,要重点推进奶牛的机械化榨奶方式,以替代传统的手工榨奶方式,重点推进渔业和生猪饲养的机械化水平。在种植业中,耕、种、铲、收四个环节里,春耕起垄使用农业机械较为普遍,拖拉机已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农业家庭,但是在随后的播种、铲草施肥灌溉和秋收环节中农业机械使用还远远不足,因此,应重点推进这些环节的机械化进程,力争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从而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

其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小城镇建设要适度有序,切不可盲目追求过快的规模和速度。“撤村建镇”本有种种好处,例如:撤销自然村后,可以还原耕地,增加耕地面积或增加无人区面积,保护生态平衡;可以节约基础建设的投入,集中使用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集中使用文教、卫生资金,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育质量和医疗条件;可以加强社区管理,稳定社会治安,降低犯罪率。

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持“撤村建镇”的适当规模和速度,步伐迈得过快过大,则“撤村建镇”的负面影响将被不断膨胀放大,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农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5 科技培训,做好结构调整服务工作。利用农技干部专业优势,同时聘请安农大 农科院专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一批农业生产积极分子走出去,到外地参观学习。区农技人员分成5组分别蹲点片5个街镇,进村驻户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帮助引进 推广农业新品种 新技术,加强优质蔬菜 瓜果新品种的引进 筛选 示...

低碳经济下安徽产业结构的调整

作者 赵章华朱天明。现代企业文化 理论版 2011年第06期。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气候的变化问题为何会引起全球如此之多国家的关注,其不仅仅反应的是对我们及后代生活条件的恶化,更应该让全球反思的是气候的变化的根源在于我们不合理的生产。而低碳经济的提出,...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农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有关重大理论与现实性问题。一。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的商品率太低,商品率太低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农业结构调整只有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