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古汉语同义词

发布 2021-05-22 17:50:28 阅读 3524

一、古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和特点(见《考论》199页)

二、古汉语同义词的分类。

同义词属于词汇学的内容,而词汇学一般研究实词,因此,古汉语同义词一般也限定在实词的范围内。这样,古汉语同义词按词性类别可分为名词同义词、动词同义词、形容词同义词、副词同义词等。例如:

1、名词同义词。

①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荀子.非相》)

②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例1 中的“身”、例②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2、动词同义词。

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一一“射稽”,人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战国策.齐策》) 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晋书·谢安传》)

例①例中的“讴”、例②中的“歌”、例③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3、形容词同义词。

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韩非子.说林下》)

②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

③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韩非子·十过》)

例①中的“缁”、例②中的“黑”、例③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4、副词同义词。

①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②(袁盎)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例①中的“备”、例②中的“皆”,都是“都”的意思。

古汉语同义词还可以按照同义词的相同程度来分类: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和一个义位基本相同的同义词。

1、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或称异称词,俗称等义词。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指为同一概念。

概念,是一个词义的理性部分。所谓同一概念,必须是内涵和外延均相同,不能有细微差别。例如 “岁、年、祀、载”都表示一个回归年的概念,所以是概念相同的异称词。

二是所指为同一对象。所谓同一对象,必须是具体的某一事某一物。例如:

在宋代以前,“母”“孃”都是母亲之称,为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杜甫《兵车行》:“耶孃妻子走相送。

”“汞”“水银”是指一种金属元素,符号是hg,所以是典型的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广雅·释器》:“水银谓之鸿(汞)。

”2、一个义位基本相同的同义词,或称一般同义词。一个义位基本相同是指理性意义大同小异者。它是同义词的“大本营”。

其中也有两种情况:理性意义有小异而附加意义相同者,理性意义有小异而且附加意义也有异者。前者如:

恭、肃】 《说文·心部》:“恭,肃也。”段注:

“肃者,持事振敬也。《尚书》曰:恭作肃。

此以肃释恭者,析言则分别,浑言则互明也。《论语》每恭敬析言,如:居处恭,执事敬。

貌思恭。事思敬。皆是。

”又《聿部》:“肃,持事振敬也。”段注:

“《广韵》恭也,敬也,戒也。”

按:据段注可知,“恭”、“肃”浑言互明,均可表示恭敬、谦逊的意思。析言有别:

“恭”是《论语》“居处恭”、“貌思恭”中之“恭”的意思,即在外貌上要恭逊,也就是要端正庄严;“肃”同“敬”,是《论语》中“执事敬”、“事思敬”中之“敬”的意思,即在心理上要敬慎,也就是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段注所引《论语》文,前两句见于《子路篇》,后两句见于《季氏篇》。

后者如:唯、诺】 《说文·口部》:“唯,诺也。

”段注:“此浑言之。《玉藻》曰:

父命呼,唯而不诺。析言之也。”又《言部》:

“诺,应也。”段注:“《口部》曰:

唯,诺也。唯、诺有急缓之别,统言之皆应也。”

按:“唯”、“诺”为人的应答声。浑言不别,都表示应答的声音,以示应允。析言之,“唯”是急声回答,一般用于卑对尊、下对上;“诺”是缓声回答,一般用于尊对卑,上对下或平辈之间。

三、古汉语同义词的求同(参《考证》141页)

古汉语同义词的求同,不能靠语感,而要靠证据,即要充分利用传统训诂材料、文献材料等。具体来讲,有单训、互训、同训、递训,同义连用、同义对文、异文,替换等。只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细致地鉴别、利用,才可以确定古汉语同义词。

1、单训。古人训诂,主要用同义词作训。因此同义单训可作为同义词构组的依据,如:

《说文》:“疾,病也。”“听,聆也。

”这就是两组同义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单训都是同义词,如声训“天,颠也”之类,就不是同义词。需要我们细心体会。

2.互训。互训是同义词互相训释。这在现代的词典中是要尽量避免的,但在古代的辞书如《说文》中就很多。凡互训词绝大多数是同义词,可以作为同义词构组的依据。如:

“逐,追也”、“追,逐也”;“讽,诵也”、“诵,讽也”;“亡,逃也”、“逃,亡也”;“珍,宝也”、“宝,珍也。”

前二组是同部互训,后二组是异部互训。“追、逐”,“讽、诵”,“逃、亡”,“珍、宝”,各成同义关系。但必须注意,它们通常都是理性意义有异的一般同义词,而今不少人却以为此类互训都是等义词,即我们所说的异称词,属于没有辨释价值之列。

这是误识。它们既不是同一对象,也不是同一概念。

3、同训。指不同的词用同一个词来训释。“a,c也”“b,c也。

”则a、b、c就是同义关系,常构成一般同义词。如《说文·走部》:“遭,遇也”“逢,遇也。

“逢、遭、遇”三者同义。但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并不都是同义关系,有时可能以大名释小名。训释词与几个被训释词有时夹杂近义。

如《说文》:“式,法也。”“模,法也。

”“辟,法也。”“范,法也。”“模、式、法”是同义关系,为法式义。

但“辟”是其引申义,当与刑法词共组。

4.递训。是用同义词递相训释,即a,b也;b,c也。a、b、c可能构成一般同义问。

《说文》:“逝,往也。”“往,之也。

”“逝、往、之”在到义上同义。但递训最需按相同义验证,一般一递还可利用,二递以上就多是近义词了。如《说文》:

“祉,福也。”“福,祐也。”“祐,助也。

”“福、祉、祐”在福义上同义,而“助”是别一义。

5.异文。异文是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文献记载同一事物,相应的不同词往往同义。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求同”。

如《逸周书.克殷篇》:“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史记.周本纪》“手”作“持”,“手、持”同义,“手”取动词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会梁孝王卒。”《汉书.司马相如传》:

“会梁孝王薨。”“卒、薨”同义。《战国策.楚策》: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千里。”《新序·杂事二》“续”作“继”。二词同义。

但用异文证同义尤需慎重。因为造成异文的因素很多,因同义而致异仅为其一。

6.同义连用。

所谓同义连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义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的语言现象。《商君书·徕民篇》:“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数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处什一。

”这里有四组同义连用。《左传.成公十三年》:“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

”“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加点的全是同义连用,两个连用的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同义连用现象非常广泛,因而可作同义词构组系联的最常用方法。

如波浪义的同义词:

晋陆机《君子行》:“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李白《赠华。

州王司士》诗:“淮水不绝涛澜高。”杜甫《秋兴》诗之一:“江间。

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波澜”、“涛澜”、“波浪”皆同义连用,构成表波浪义的同义词组“波、浪、涛、澜”。

但是,在利用同义连用时,应注意所连用的那个“义”。有时,并非严格的同义而是近义,甚至类义。如常见的“国家”、“关键”之类,其中“家”表示国家义,从不单用,故与“国”只能算类义词。

“关”是从里关的大门闩,“键”是插于关的短木橛,属于近义词。有时,由于词义的古今之异,同义连用也不是一望即知。如贾谊《治安策》:

“此时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晁错《论贵粟疏》:“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前句“治”也是安义,故是同义连用。后句“都”指都城,“市”指集市,二词是偏正结构。

古代的同义连用的词语,很多后代变为同义复词,一直用于今,如“朋友、腐朽、覆盖、骄傲、谨慎、凋谢、觉悟、美丽、宏大、关键、缔结……”这表明,现代汉语的同义复词也是可以用来证同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同义连用者,有时还可以包括用现在的同义复词来证同。

7.对文同义。

对文只有相互对应关系的词、语、句。同义对文是对文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同句对文和偶句对文。前者如《诗·小雅·节南山》: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成语“一丝一缕”、“千丝万缕”,“丝、缕”对举,泛指细线,二者同义。后者如《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 愧、怍”是偶句的同义对文。与同义连用一样,同义对文也包括近义、类义等非同义词。如《荀子·王制》: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加点的都是对文,“贵、官”相关词,“赏、罚”是反义词。

8.避讳。古代都行避讳。而避讳改字,用同义词替换是主要的方法。

于是避讳字也可以作为构组时确定同义的一种依据。如汉高祖刘邦,以“国”替“邦”,“邦、国”合组。武帝刘彻,以“通”替“彻”,“通、彻”合组。

后世亦仍旧贯。唐高祖李渊,“渊”改为“深”;太宗李世民,“民”改为“人”;高宗李治,“治”改为“理”。原字与改字构成同义。

但后来也有非取同义,而是相关义者。如晋元帝夫人、简文帝母名阿春,“春”改为“阳”,连《春秋》也改为《阳秋》,后有成语“皮里阳秋”,形容人内心对是非罪恶有判断。此“春”与“阳”就非同义词。

避讳字所构成的同义词,都是二词一对,在同义词中比例甚小。

9、替换。“替换”是同义词的一个基本功能。同义词,就是替换使用的客观存在;同义词越丰富,替换的功能越强。

总体上看,所有的同义词组,都有可以替换和不可以替换两种使用法:不可以替换,是取同义词之异;可以替换,是取同义词之同。每一组中的同义词都存在着“同”与“异”两种属性,否则不成其为同义词。

这两种属性并不矛盾:见其不可替换之异,不要怀疑其同;同样的,见其可以替换之同,也不能抹杀其异。因此,利用同义词的可以“替换”确实可以识別同义词,“替换”法自然可以成为鉴别同义词的一种手段,并且是一种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手段。

不过,我们所说的“替换”,是指充分发掘和利用前人在文献使用中的实际“替换”,而不是辨释者自己作假设性替换,这就形成了考察前人“替换”内容的“古人替换使用”求同法。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没有或缺少恰当的训诂文献材料的同义词更为重要。兹举其数端:

异名同指一物,诸异名为同义词。如《晋书.隐逸传.夏统》:“小女曹娥……其父堕江不得尸,娥仰天哀号,中流悲叹,便投水而死。

父女丧尸,后乃俱出,国人哀其孝义,为歌《河女》之章。”“江、河”互用同指所投之水,二者同义。《太平御览》卷六六引《扬州记》曰:

“太湖一名震泽,一名笠泽。”引刘澄之《荆州记》曰:“华容县东南有云梦泽,一名巴丘湖,荆州之薮也。

”都作为异称专名的替换词素,“湖、泽、薮”三词同义。

古汉语同义词“岛”“屿”辨析

吉汉语同义阉 鸟 屿 辨析。口袁。泉。语词汇中 岛 屿 二词进行同义辨析,对 岛 屿 二词在词义起源 发展及具体运用之间的差异作一个较为清晰的描绘,并据此对现代语言运用申二者的相关疑问作尝试性解答。关键词 古汉语同义词 岛 屿 一。直以来,岛一屿 就被视作一组同义词,并且常言语不与韩同。六朝裴松之注...

古汉语词汇

词汇。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 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 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例 a.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f.孔子曰 何陋之有?反问 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四 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副词。例 a.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