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

发布 2021-05-17 15:17:28 阅读 5518

佳句推荐:

机会在**?机会就在有人抱怨的地方。当有人抱怨时,机遇也同时存在。所以当我听到别人埋怨时,我就会觉得兴奋,因为我看到了机会,会想我可以为这做些什么。——马云。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反映,正如“京腔京韵自多情”,很多方言中的语汇,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而推广普通话,能方便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交流,是国家战略。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需要深入思考。“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吴方言柔婉动听,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载体,如果呼唤和称谓变成了矫情,如果口语都变成了书面语,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及独特的文化风情。

对于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你有怎样的感触,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诗歌除外);③不少于;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限制性。

1.写作针对性。“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材料针对的概念是“方言”。

虽然方言也是文化,但切不可混淆概念,将之转换为“传统文化”。

2.思辨性。“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考生的“感受与思考”既要考虑到推广普通话的大政方针,又要顾及方言消亡带来的负面影响,“求得平衡”就是思考二者的辩证关系,切不可只顾及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3.情感性。材料第一段叙述较为客观,第二段叙述明显带有感**彩,尤其是任务指令中“方言消亡的尴尬”,更表明立意时应倾向于在推广普通话基础上应保护方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

开放性。1.“感受和思考”是自由的。

考生可以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的问题上抒写感触,发表看法,提出见解主张。“你有怎样的感触”,可结合自己现实生活的经历与思考来立意,特别是小时随赴异地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长大后因户口又回家乡读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对于这方面感触更深,思考更有厚度。

2.联想是自由的。这则材料从内容到语言形式上都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及独特的文化风情。”材料中的这些句子以及“活化石”“京腔京韵自多情”“醉里吴音相媚好”等词句可以引起考生的诸多联想,在思考议论的同时,会给作文增加文采。

3.“文体特征明显(诗歌除外)”提示文体不限,写作议**、散文、记叙文均可,但不支持写**。

解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选择理性智慧,紧扣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四大核心素养,在考查语言运用写作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审美与文化积淀。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战略,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随处可以看到此类宣传标语;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与人交流,特别是刚刚过完春节,学生接触的人更丰富一些,因此对方言的日渐式微也有真实体悟。

面对如此现实的话题,联系自己的经历表达感受与思考,学生基本都有话可说。与以往作文相比,本次作文切口较小,感触真实,材料丰富,文体可多样,基本杜绝了“假”“大”“空”现象。除议**外,散文、记叙文等文体的写作略有增加。

但审题应注意,任务指令中虽有“对于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你有怎样的感触”的表述,似乎可有两方面态度,但实际上从材料的第二段来看,显然材料更倾向于对方言的保护,因此写作中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上尽量支持保护方言,但应避免过度地夸大方言的作用意义而完全贬低普通话。另外,若不认真领悟材料内涵,可能会写成保护旧事物,保护传统,或者保护传统文化中的戏曲、古建筑等。

参考立意。正确立意。

1普通话易学,故乡音难改。

2.四海为家普通话,吾安心处有乡音。

3.方言,一个地域的灵魂。

4.一句乡音一缕情。

5.方言,融入血脉的文化。

6.普通话毕竟是“普通”话。

7.鼎新不必革旧。

偏题立意。1.传统,何去何从?

2.保护传统文化。

3.如何对待旧事物。

4.保护方言,摒弃普通话。

范文。四海知音,和而不同。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方言,正逐渐从我们的耳边淡去。取代它的是字正腔圆、便于交流的普通话,虽方便了沟通,但总有几分怅然在心中。四海知音,当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方言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递着独特的文化风情。听温婉动听的吴地方言,便带了几丝柔情;听雄厚洪亮的西北方言,便多了几份豪迈;听几句京剧,便陡添了京派雄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方言正在消失,那传承在血脉中的乡愁就会渐渐地变淡,很多以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消亡。

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更会切出一大片,让人怅然若失。消失的方言将带走亲情友情,乃至更多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保护方言,这不仅仅是在保护一种语言,更是在保护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当然,方言有时也有达不到沟通交流的问题。地域特色是好事,也是坏事,为了沟通和交流,普通话的存在是必须的。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若没有可用的统一语言,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就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而且我们会面临不同的场合,就必须要学会使用一定的书面语,因为口头化的语言总会给人一种不庄重的感觉。再者,现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不推广学习普通话,便无法实现沟通交流,人也会被社会淘汰。

方言无法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因此学习普通话也是必然选择。四海同音,万众一心,中国的未来才会更有希望。普通话的存在,让生于农田的农民有了开阔眼界的机会;普通话的存在,给了偏远山区的孩子走出来的机会。

普通话或许不柔媚、不雄厚,但它默默变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

但是推广普通话就要以牺牲方言为代价吗?二者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

虽说方言不可灭,普通话不可少,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仍需调解。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就离不开方言,我们要能沟通交流就需普通话。

四海知音聚合,方能沟通交流,方能发展;四海各有不同,方才有其特色,方有文化的传承。四海知音和而不同,从你我做起,寻找到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文化之间的平衡,让方言不灭,让普通话推广。四海知音,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才是二者本应有的平衡。

点评:题目“四海知音,和而不同”新颖工整且观点鲜明,全文能辩证思考,开篇采用排比句式指出方言的优点,行文中肯定普通话的优越性,结尾照应材料,呼吁寻找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平衡,让二者共同生存,和而不同。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示例

训练题。一 材料 材料 一 爸爸,那是什么?别怕,孩子,那只是颗流星。当导弹的尾焰划过叙利亚夜空时,一位父亲抱着慌张的孩子说道。材料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销售零部件 商品 软件和技术。4月20日,中兴通讯回应了该事件 美国的禁令可能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要求...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张世鑫。第一步审题,确定写作的重点与范围。一 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一般由 引入性材料 阐释性话语 话题核心词 写作要求 构成。材料 主要用来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的走向起导向和提示作用 提示语 主要是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 要求 则是写作时注意的事项,写作时不可轻视。话题作文审题包括 审材料,...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2013年高考作文最应该关注三类命题。如果遇到这样的作文题该怎样审题立意。第1题 2011年北京卷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三个学生看法不一,请选择 个角度自拟题目写篇文章。鹿特丹乒乓球赛后,某班同学讨论如下 生甲 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实至名归,竞技运动实力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