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 《道德经》整理

发布 2021-05-17 14:06:28 阅读 2579

《道德经》素材整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理解:万物的道理可以感悟,但不能用一般的语言讲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本质,但物质本身不能用文字阐述。

适用观点:适度的表达比喋喋不休更重要。

山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理解:天下都知道美所以为美,于是厌恶就呈现出来了;都知道善所以为善,于是不善就呈现出来了。

有无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法来处理事情,实行不用言语常阐述的教导。万物运作却不宣告已经开始,生养却不占有,有利于一切的作为却不倚仗它,功业成就了却不居功。万物只有不居功,所以功迹才不被泯没。

适用观点:对立与统一。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利益与道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理解:不推崇贤才,使人民不为“贤才”争斗;不贵重难以得到的珍物,使人民不为珍物而进行盗窃;不让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使人民的思维不混乱。

因此,圣人的治国方法是:空虚百姓心里所想要的念头,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实,削弱百姓过分追求的意志,强壮百姓的筋骨。常常使人民没有妄知妄欲,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有所作为。

这就是无为之道,所以没有治理不了的国家。

适用观点:为而不争。

防患未然。心态与状态。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理解:本体心性不断运作而且自然使它又不会停止。

适用观点:事物的客观规律。

来而不拒,去而不留。

平常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理解: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适用观点:表达与沉默。

知晓其止在于至善,知止而后言。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理解: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至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正是因为他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适用观点:欲先利己,必先利人。

行入世之事,持出世之心。

过程与结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理解:上善的本质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居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适用观点:个人与社会。

利益与道义。

逆境与坚守。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理解: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灵很善良;与仁人志士结交,言语就诚信;治理国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可以做的事,行动时把握好时机。只有不争夺,所以才没有过失。

适用观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近朱者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道义与名利。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理解:把持得太满,不如趁早放弃。把犀利的东**起来不可以长久的保存。

一大家子的珍宝也没有能够守得住的。有了财富和地位就唯我独尊,狂妄自大,这是故意给自己招来灾祸。功业成就了自我退下,这是自然的规律。

适用观点:贪得无厌与适可而止。

激流勇退。物质与精神。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理解:实物对人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没有对立的“空”或“无”,实物也不能发挥作用。有和无,虚和实,利和害,都是相对的,相反相成的。

“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

适用观点:包容与剔除。

事物之间的联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理解:五彩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听觉出错,各种各样的味道使人味觉麻木,骑马奔驰打猎使人内心发狂,难以得到的宝物使人做出伤害他人的事。因此圣人以肚子得到充实为主,不以眼见可欲想要为主。

所以去掉贪婪之心选择正确的养生之道。

适用观点:适可而止。

舍得与放弃。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理解: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

宠辱若惊,屈辱是低下的,受到屈辱就感到丢人,所以害怕受屈辱。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那是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的关系。假设我们忘掉“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适用观点:物质与精神。

名利与修养。

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理解:谁能在浑浊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澄清自己?谁又能在安静中求变,慢慢的发展自己?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会自满的,就是因为他不能自满所以能去旧的换新的,心灵中永远保持着清明活泼。

完全按照事物规律和法则行事,“静”可以使混浊澄清,“动”可以推动新事物的发展。

适用观点:和平演变,推陈出新。

动与静。动,但不盲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理解:达到空虚无欲完全不着相的境界,执守住清静的状态。万物在一起运作,我在其中观察万物周而复始运作的规律。

万物纷繁众多,各自回归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就叫静,静就叫重复生命,重复生命就叫常,知晓常就叫明悟。不知晓常,就胡乱做了凶恶的事。

知晓常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了就全面得体,全面得体了就是天,天是道,道是永久的,没有身体也不会死亡。

适用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顺其自然。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理解: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适用观点:心不诚不足以为信。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理解:大道被废除了,所以就有需要仁义的提倡;聪明才智出现了,就有了大的诡诈;六亲不和睦了,就有需要尊长爱幼的秩序;国家昏乱了,就有了忠臣的显现。

适用观点:事物的出现有好的一方面,也常会有负的一面。

善美的事物本来就存在,在特定的环境下显现出来。

一分为二看待事物。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理解: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困扰了。

适用观点:物欲与精神追求。

心态与状态。

现象与本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理解:委屈就能保全,受屈就会正直,低洼就能充满,破旧就得革新,缺少就得获得,多了就会困惑。

所以圣人执守返璞归真的大道作为行驰天下的处世方式。不自己显现,所以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值得表彰;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不自负,所以能长久。

处世者只有不争斗,才能天下没有能与自己争斗的对手。

适用观点:想要得到就先要有所付出。

玉不琢不成器。

处世处事需要把握好度。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理解:从事于研究自然规律的人,同于自然规律;从事于研究自然运作方向的人,同于自然运作方向;善于布施的人,同于布施。从事于道的人,道也容易接受他。

从事于德的人,德也容易接受他。没有道德的人,无德之人容易接受他。

适用观点:顺其自然。

人以群分。个人与社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理解: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

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适用观点:欲速则不达。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理解: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适用观点:有限与无限。

人与自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理解:稳重就要**轻率,冷静就要控制浮躁。所以圣人的行为都是以重为本。

虽然有那么多华丽的物质享受,却能泰然处事,不受它的影响,顺其自然。所以国君岂能以身份高贵而轻视天下?轻浮就要失去了根本,急躁就要失去了控制。

适用观点:轻率与稳重。

环境与个人。

物质与精神。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理解:圣人常常善于救人,所以人们都愿意跟着他。常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

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的人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适用观点: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与谋。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过去与不能过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理解:知道光明的好处,而宁可处在黑暗简陋之地,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法式一样。做为天下的法式,常德一定会很足,因为没人与之争,即可获得很宽广的一片天地,故复归于无极。

适用观点:进与退。

退后原来是向前。

心态与状态。

逆境与坚守。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解析高考作文

老子在 道德经 里面把我们人类生活完整的划分成由这么几个方面的美满而组成。第一,有无相生。第二,难易相成。第三,长短相形。第四,高下相倾。第五,音声相和。第六,前后相随。写作文也是如此。第一,有无相生 这是有关生,生命的基础方面 老子 道德经 开篇就说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有来自无,无是...

高考作文素材整理

幸福小确率。崔楚平。村上春树笔下一个好玩的词语 小确率。他说自己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买许多许多来不及穿的 然后洗得干干净净,一个个像寿司卷那样卷起来整整齐齐地放在抽屉里,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堪称 小确率 即 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成功,这个词散发出让我烦躁不安的气味,像一头尾随在我屁股后头咻咻喘息 龇牙...

高考作文素材整理

那些柔软的或是坚硬的时光。徐怀谦。柔软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总是 偏爱 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人总要再创造和奉献中体会快乐,实现价值,一味柔软,就变成了颓废。所以,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得柔软时就尽情享受片刻的柔软,处于坚硬时光时,也不气馁,不自弃,而是以坚硬的意志去改善境遇,超越自我,像贝多芬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