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笔记

发布 2021-05-13 00:17:28 阅读 1125

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求与挖掘新闻事实或新闻,采集新闻素材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求新性——目的不同。

求实性——内容不同。

时限性——时间观念不同。

广泛性,多变性——空间观念不同。

连续性——研究程度,调查方式的不同。

全面性——知识储备需求的不同。

艰苦性——研究方式的不同。

公开性——方式和作用的不同。

深入实际,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

注重实效,抢占报道先机。

学会独立思考,寻求真相。

坚持真实性,思想性,时效性和时宜性的原则。

概念。新闻线索是可能成为新闻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是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

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作用。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决定采访的去向。

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

特点。比较简略,完整性差。

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线索只是一种信号,可信性小。

大多只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如何获得。常从各级领导机关得到线索。

依靠“信息联络网”提供线索。

通过各种会议搜集线索。

善于从各种传播**引出线索。

多从群众来信中获得线索。

随时随地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线索。

概念。新闻选题指的是选择新闻的“题材”和“主题”,是指记者编辑选择和确定新闻报道对象的一种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中的可能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实采编、制作、传播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和决策。

标准。新闻价值标准,包括五个要素: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政策导向标准。

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把握政治导向,注重社会效益。

巧选采访角度,话题出奇出新。

关注社会现实,满足大众需求。

概念。广义的采访准备是记者围绕着本职工作,不断地进行学习、积累活动,打造新闻“功底”的工作。狭义的采访准备是记者确定了采访选题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备料”性的工作。

采访准备是新闻记者根据一定的选题或者某一新闻线索对采访对象进行的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是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事先进行的从思想状态到物质条件等多方面的谋划和筹备。

作用。充分的采访准备能够帮助记者提高采访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能够按计划办事掌握主动权减少采访的盲目性,取得较满意的采访效果,是记者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

平时准备(理论准备+政策准备+知识准备+技巧积累)

临时准备。明确采访目的。

准备新闻事件相关背景材料。

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拟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

采访物质装备的检查、

包括:近期报道思想。

本次采访的目标和要求。

确定采访的地区、部门、范围、重点对象名单及先后顺序。

采访实施的方案:个别访问、座谈会或现场观察等。

确定报道形式、角度和初步选题等。

制定具体的采访提纲。

显性采访。内涵: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采访方式。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

基本要求:显性采访的公开性。

记者身份的公开性,显性采访的公开性还表现在记者的采访意图和目的会直接向采访对象说明,记者的采访行为受到包括采访对象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监督。

局限。对采访对象的依赖性,矛盾的凸显性。

隐性采访。内涵:记者未完成某一特点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

特点:观察的参与性,采访的风险性,对象的无配合性。

基本形式:模拟式,体验式。

基本要求:不可滥用,需要加强自我保护。

体验式采访。

内涵: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特点:记者身份的双重性;体验性和**性;体验的直观性。

使用类型:现场介入式;观察型。

现场介入式:直接干预生活的采访方式。

追踪采访。旅行采访。

观察:用眼睛细察各种事物的现象、动向,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持续时间的知觉活动,以视觉为主,同时融合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进行综合感知。

现场观察:主要表现为记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和语言,观察新闻事件的具体过程,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观察被采访对象的真实性。

基本要求。明确目的。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抢占有利位置。

正文法,迂回法,诱导法,追踪法,设问法,激将法,反诘法,错问法,插问法,让步法,潜问法,借问法,隐匿法,偏问法质问法,逼问法,绝问法。

真实准确。简洁明晰。

具体生动。用事实说话。

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彩,又称“新闻”。它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通常被称为新闻的主力军。

特点。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有特殊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方式,有自己的外在标志——电头或本报讯。

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是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就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所截取的侧面。

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工作角度与生活角度,表扬与批评角度,正面与侧面角度,宏观与微观角度,对内与对外角度,宽幅传播与窄幅传播的角度。

从立意角度和表现角度把握新闻角度的选择。

立意:从新闻的主题。

表现:在分析比较中选新闻角度。

以小见大中选新闻角度。

求异思维选新闻角度。

新闻背景,从事物发展与新闻写作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上说,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任务与作用。

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用背景材料解释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导语尚无统一的通用的权威的定义。

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他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类型:概述型,描述型,评述型,橱窗式。

修辞技巧:设问,拟人,借用,对比,直呼,排比,惊警。

消息导语之后的部分称为主体,也叫正文,指消息结构中在导语之后的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做出进一步解释、补充与叙述,是发挥与表现新闻主体的关键部分。有叙述导语中的新闻事实,补充导语使新闻主题更丰满,对导语提出的主题进行深入和解读,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等作用。

主体的写作一定要围绕导语展开,不能脱离导语,这是主体写作的根本原则。

倒三角结构。

金字塔结构。

自由式结构。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经验性,综合消息,述评消息。

描写性消息。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通讯必须符合真实性、时效性和具有新闻价值。

与消息相比,通讯比较具体,新闻容量大,表现手法多,除了叙述,还借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等手法。但通讯的时效性不及消息。

分类。人物、事件、工作、风貌、社会观察、

深度报道通过对大量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剖析加工,有分析,有思辨,也有**,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的深层意义及引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是一种报道方式。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要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通讯的主题要深刻(有全局意识以及历史感,展示人的心灵)

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方法。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围绕主题选材。

选材忌重复。

选材类型。骨干事例。

细节材料。详细的情节事实。

特写镜头。一般叙述性材料。

通讯的结构指的是通讯的表现形式,指记者对通讯的谋篇布局、选材组合的思维过程。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比消息的结构更加复杂。

必须表现事实为本,主题为本简洁明晰,均衡对称,跌宕起伏的原则。

纵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连接法。

横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

递进式结构(又称层层剥笋式结构)

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评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所占比重较大。

报道类型。先进模范人物。

新闻人物。凡人奇事。

冰点”人物。

批判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采写特点。选择的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重在记叙和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对完整的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

特点:有明确的行为主体。

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较具体集中。

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

常常带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冲突性。

有具体的原因和结果。

基本类型。突发性事件。

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

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小故事。

怎么写?迅速赶到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新闻摄影采访笔记

以爱之名天下为盟 记保定爱心联盟顺平之行。图1为顺平首汽燎原小学的学生在吃午饭,贫困使山区的孩子得不到充足的饮食营养,午饭简单到馒头就焖子。作者 王子娟 图2为11月15日,爱心联盟的成员在给顺平山区的孩子们做档案录入和问询工作,他们认真核对学生信息,并秩序井然的安排孩子们回教室上课。作者 王子娟 ...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丁柏铨 绪论一。第一节新闻写作的重要性。一 新闻写作的涵义 新闻写作是一种以报道或评论新近发生的事实为主旨的写作。二 新闻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重要性。1 新闻写作是对采访所得素材的加工 表达。关于 七分采,三分写 对于写而言,采固然是十分重要的 但对于新闻作品的面世而言,写是尤其重要的。2 新闻写作是...

新闻采访写作

二十七。访问的准备 方法及深化 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1.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2.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3.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4.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 5.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采访的准备工作分为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