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导论笔记 1 3课

发布 2021-05-12 08:58:28 阅读 1794

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班。

第一课。王国庆教授。

定义–不属于现代医学的范畴,但研究内容也是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防止。属于补充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的一部分,如欧洲的顺势**,美国的整脊。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

研究方法:整体观(人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衡动观(人体是永恒运动的机体)、辩证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疾病完全相同)。

首先看是什么样的病,还要看出病下面的亚型、症候,对同一疾病的不同症候**方法不同。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用现代科学的手段研究中医学。发现蕴含深刻的科学机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环境。针对个体化病人的个体化诊疗。

中医学疗效确切。

中医的**–源于圣人(黄岐/神农)、源于本能(如动物自发吃药或舔舐)、源于巫师。中医学历史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论述医学理论的《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论述药物学的《神农本草经》(另有伊尹所做的《汤液经》),到了东汉,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此时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张仲景 - 两个辩证体系:以六经辨外感病,以脏腑辩证辨内伤病。

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

孙思邈(药王、孙真人)–两本重要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上述为金元四大家。

明清时期形成了温病学派,以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为主的**温热病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新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

《本草纲目》的成书,药味达到1800多种。

西医院还原论的方法对中医学的检视。

***主席多次强调西医学习中医。

以汤剂为主,辅以其他。

导论的课程分三个模块:

第二课。王国庆教授。

确切的临床疗效+独特的保健方法+灵活的**方式。

疾病谱改变–人们更崇尚自然**。

生物医学模式–综合医学模式。

sars的激素**导致大量股骨头坏死病人,但广州中医药大学收治病人无一例sars死亡,也无一例股骨头坏死。

朴素的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如果没有疗效,中医学不会保留到今天(效如桴鼓)

对急性病也有迅速的疗效,对于肠胃病,胃镜下有明显改善,甚至萎缩性胃炎(西医认为不可逆),中医使得萎缩性胃炎逆转。对于不孕不育,试管婴儿的成功率15%,加中医后达到30%-40%(如北医三院)。又如出血性中风,西医用溶栓,对于缺血半暗带,中医有很好保护作用(借用了现代的制剂技术,如丹参注射液/川弓嗪注射液/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的清开灵注射液)。

中医在养生保健,治未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如导引等,防止传变。

中医认为疾病是邪正相争的结果。

每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都是既有理论、又要治法,又有方子、又有药物。

通过理论体系,在现代医学还不知道病源的时候,中医就可以采取**且取效。

司岁备药。(根据五运六气,知道当年会发生哪些疾病)

根据病邪传变的理论,可以知道病会往**发展。

中医**的是人,而不是单纯**病。所以可以在不知道病源的时候进行**。

所有中药在体外对于病毒的杀灭均不如西药,但在体内,却可以通过增加机体免疫,达到同样的效果。中医对达菲,除咽拭子转阴率赶不上达菲,其他指标均高于。

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为中医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学生必须掌握至少一门以上的替代医学的方法。学的最多的是针灸。在美国列入了医疗保险的范畴。

***主席患了白内障,是中医的金针拨障术使他的视力恢复光明。

第三课。基础医学院。

张保春教授。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药学所有课程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任务涉及:

(1)研究和阐释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前身中医药学基础,曾经涉及中医药学的基本技能。如四诊、对疾病的基本认识(八纲)。80年代,诊法和辩证,独立成了中医诊断学。

(2)研究和阐释中医药学的哲学基础。中医药学主要体现的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按照哲学的认识,任何自然科学都需要自觉或不自觉的借助哲学进行指导。

(3)研究和解释中医学对于生理和病理的认识,对于疾病诊断、**、预防的基本理论。医学是涉及内容最广泛,最复杂的学科。医学的基本任务,对于正常人体的认识、对于疾病的认识,以及人类如何进行疾病的预防和**。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演变。历史上,“置医学”这个词汇,指医疗教育。《黄帝内经》(中医药理论的渊源)——内经导论(类注研究。

素问81篇,灵枢81篇文章进行注释,此外进行162篇的根据医家的不同理解进行分类,少则四类,多则二十几类,古书分类中没有五行,后来分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等,分为第一类的就是摄生,但由于杨上善的《太素》当中摄生这一章丢失了,大家后来就不太重视养生的内容。专题发挥。最有代表性的医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医学基础》(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与发病、诊法、辩证、**与发病等,但诊法和辩证两章独立出来,编成了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一)

一、绪论,解释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含义。

二、关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欲免俗儒需读史,读史可以使人明。中医理论的形成,公认《黄帝内经》,三特点:

(1)医学理论的体系化;(2)医学理论的先进性,直到今天所能讲的新的医学认识,在黄帝内经都有认识,如“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3)医学理论的继承性,黄帝内经以后中医药学的发展一直在此基础上发展,没有突破黄帝内经的医学范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关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从《难经》开始的历朝历代对于中医理论的贡献。

三、中医学理论的特点,特点并不是优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所谓中医药学的特点,实际上就是中医药学的世界观和方**的问题。

是中医学的生理观、疾病观和**观。现代医学解释生命现象,依靠的是两个比较低级的活动:(1)生理学,生理学的植根学科是物理学。

生物化学,植根学科是化学。现代医学是没有自身学科的。《希氏内科学》中,walsh曾经提到,医学是植根于很多门类的学科中。

即现代医学是植根于物理学和化学,用物质活动去解释复杂的、高级的生命活动。中医药学解释人体的方法比较丰富,主要是用自然现象解释生命现象。辨证论治强调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基本思想。

症候是疾病的本质,症状/体征是疾病的现象。中医学的**观强调的是干预疾病的本质,调整阴阳,恢复平衡。

课程内容(二)

精气学说,对中医理论影响比较鲜明的哲学思想——阴阳学、五行学以及农学(勿伐天和,因时之序)、气的理论(标题比较混乱,气/元气/精气,大多数教材称之为精气学说),气强调世界的物质属性,气是构成自然界和人体的基本物质。在中医学中,气被赋予了一些功能特性。

课程内容(三)

非常成熟的内容,中医药学的说理工具——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滥觞于《易》,《易》以道阴阳。《易传》把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讲的非常详尽。“一分为二”,隋唐杨上善,明朝张景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完全变成了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常常提到的“阴虚”/“阳虚”,直到现在没有现代词汇可以替代,中医学中指一种病理状态,科学发展至今,无法**其诊断标准。因为中医学认识症候,通过现象来获得,而患者的现象是可以被放大、缩小、隐藏、扭曲的。

患者表述和医生经验在判断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在解释自然现象时相对牵强一些,但在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等时非常贴切(组织结构、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现在懂阴阳五行学说的人,是中医的,而不是哲学的。

五行学说,起源于《尚书·洪范篇》和《尚书·甘誓篇》。并行之际,言阴阳者不讲五行,言五行者不讲阴阳。《易》中没有五行,《尚书》不讲阴阳。

五行学说不是唯物的。五行所强调的是联系学,强调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事物分类到五,已经至尽复杂。

要把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分为五类,用的是类比法,比的是特点/特性。首先研究五行各自的特性,仍出于《尚书·洪范篇》。五行的顺序,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

中医教材所用的木火土金水,是五行相生的顺序。或者说是一个五季的顺序,春夏长夏秋冬。五行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促进和抑制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相对比较易于掌握,是量质互变和对立统一。但五行非常复杂。相生,相克(相胜)。

(1)说明组织结构,人体有形的组织结构和无形的活动如情绪/肢体/声音等,分别归属到五行当中;(2)说明生理,这是中医学最大的特点。中医学对生命现象的解释不建立在物质和结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五行基础之上。(例如中医学的肝脏,具有生发向上的特性,具有喜条达、恶抑郁的特点。

)认识论的本体有待**,但五行描述五脏的特点,就是中医学最大的特点。中医学五行归类表,就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观念的体现;(3)说明病理;(4)指导诊断;(5)指导**。

课程内容(四)

中医理论的核心,藏象学说。

藏象,也作“脏象”。藏和脏在书中是可以混用的,也称为“脏腑学说”。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生理、病理都要归属于五脏。

藏象学说解释了生命的基本活动,基本的病理变化以及其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找到了变化和现象的对应关系,就可以诊断疾病和认识疾病。藏象是核心。

藏象的含义:藏指的是藏于体内,不可见的脏器,象指的是表现于外,可见的生理病理现象。中医学是“以象测脏”,用现象来测知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藏象学说的所有内容,《素问》和《灵枢》。以五脏为中心,六腑要配属于五脏,形体官窍要陪属于五脏,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的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这三类脏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脏腑关系。

课程内容(五)

精气血津液。

课程内容(六)

经络学说。经络是运行精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道路,是人体的组成部分。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经络。

国家组织了攀登课题,最终结论是无法发现经络的实质,但是关于经络的现象则都被证明了。

中医基础中的经络,主要解释经络的概念以及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介绍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名称、走向、交接、分布、气血流入次序基本规律等。

经络学说不仅可以指导针灸和推拿,也可以指导诊断和临床用药。

课程内容(七)

已经涉及病理学。病理的基本原因和在**作用下是否发病的原理。中医**学。

特点是辩证求因。中医认识**是通过分析临床的表现而得到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疠气(引起疫病的**)、七情内伤(七情指正常的情绪活动,情绪过度称七情内伤)。

发病的基本原理实际上是对《素问》两句话的解读,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第二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邪气是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课程内容(八)

病机(出自于《素问》,机者发也)。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机理。

病机是分层次的,基本病机是全身出发,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内生无邪等,皆属于此。系统病机是从某一系统出发,研究病机,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病的病机,从病出发,主要是见于临床各科。

症候病机,是研究某一个症候,主要是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最低层次是症状的发生机理,要说明某一个症状产生的基本机理,例如两胁胀痛属于肝气郁结,就要把肝气郁结引起两胁胀痛的基本机理解释,如肝的经脉分布两胁,而胀痛是气滞、气郁的疼痛特有的类型。

中医学习笔记

作者 浮沙沉戟问丹溪回复日期 2010 5 5 22 36 00 给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笔记吧,是关于药性的图谱,大家喜欢食疗的,摸不清药性的,不知道怎样入门的,懒得看神农本草的,可以研究交流下哦。这个笔记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中医学习笔记 壹 作者 浮沙沉戟问丹溪回复日期 2010 5 5 22 4...

中医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概述。1,中医学理论体系行成的主要标志是医学四大经典之成书 黄帝内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 简称 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简著。战国秦汉时期成书,非一人一时之作。3,黄帝八十一难经 简称 难经 战国 扁鹊著。补内经之不足,独创切脉独取寸口之术,建立命门学说...

中医学笔记总结

一 元气论。气是精神和物质的混沌统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二 阴阳学说。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阴阳的特点。1,抽象性和相关性 2,普遍性3,相对性。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阴阳相互对立 相互矛盾,相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