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常见考点练习

发布 2021-05-08 11:39:28 阅读 4342

考点一:概念的认识及应用。

例文一:《可燃冰》

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做是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今天,科学家却发现一种在特定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稳定存在并广泛发育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土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一一一种似冰块状的白色固体物质,因含有大量甲烧而可燃,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

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超过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到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只需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

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和( )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可燃冰是2023年由前苏联科学家在北极圈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随着美俄科学家不断地探测,到目前为止,估计全球可燃冰储藏量高达石化燃料储藏量的2倍,勘探出的储藏地区包括30个海洋储藏地和8个大陆储藏地。今天,科学家已把开发和商业利用可燃冰作为研究目标。

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要使可燃冰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是要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目前考虑的开采方案有几种:热解法和降压法,两者分别利用可燃冰温度高和压力低时即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气体;还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

另外还有一个新的设想,即"置换法"。研究证实,将液化的二氧化碳注入1500米以下的海水中,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据此研究结果,如果将二氧化碳注射入海底的可燃冰储层,二氧化碳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但这些方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收集甲烷气体的问题。同时,甲烷气体是对环境破坏作用最大的温室气体之一,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1、根据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可以认为可燃冰是一种。

物质。(限30字以内)

2、第②段横线上依次应填人的词语是每空限填2字)

3、作者认为"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的依据是。

4、要开发可燃冰,目前可以考虑的开采方法有: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可燃冰主要储藏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土层中。

b、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结晶开成的。

c、据估计,全世界可燃冰的储藏量是全球石化燃料储藏量的2倍。

d、因为可燃冰只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生成,所以目前考虑的开采方法中就有利用升高温度,使可燃冰由固态分解出甲烷气体的热解法。

例文二:《动物的奇特语言》

人类的信息交流离不开语言。那么,动物有没有“语言”呢?常言说: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所谓动物的“语言”,一般是指同一种动物之间为了种群的生存和发展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

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

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气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昆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信息激素,这是一类挥发性的有独特气味的化学物质。在昆虫释放的信息激素中,最普遍、最灵敏、最专一的,是吸引异性的“性引诱素”。

例如,一种雌蛾在交配产卵前,能分泌只有0.1微克的“性引诱素”,但雄蛾依靠头部的触觉,甚至在1公里外都能收到这种信号,几乎只要一个气味分子作用于雄蛾的触角,就足以引诱雄蛾与雌蛾“约会”。蚁、蜂、蚜虫等受到伤害或惊扰时,会放出一种“警戒素”,以告诉同类赶快逃避或奋起自卫。

高等脊椎动物也有气味“语言”。例如,人们在小狗身上抹上母猪的尿液,母猪凭着这种体味信号,会把小狗当作自己的孩子进行哺乳。雄羚羊求偶时,也要靠嗅觉来识别雌羚羊。

当然,动物的声音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根据动物学家研究,猪有23种声音信号,狐狸有36种声音信号,而阿拉伯狒狒发出的声音信号竟然不少于40种。在模拟声音能力方面,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会“说”上百个单词和几十句话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作者李小合)

1、动物的“语言”除了有“报警”、“避敌”等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各用两个字回答。

2、文中画线句举出的两个数据,有什么作用?

3、下列哪些现象是通过动物的“语言”起作用的?哪些不是?逐一简述理由。

①夜晚,在旷野上点一盏灯或燃烧一堆篝火,会引来无数的昆虫。

②蜜蜂只有在受到侵害时才会蜇人;而人只要挨了一只蜜蜂的蜇,便很快会遭到群蜂的围攻。

③《射雕英雄传》中欧阳锋将一条灌了蛇毒的鲨鱼砍死后扔入海中,不一会儿,海面上便漂满了中毒而死的鲨鱼。

例文三:《食物从何处来》(07天津)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它们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这些有机物质从**来?能量从**来?

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1、对这两段文字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对“食物”作总体概说。

b、第一段文字从人们熟悉的植物、动物的生长谈起,生动可感,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c、第二段文字从两方面对“食物”进行了界定,一是“能构成躯体”,二是能“**能量”。

d、这两段文字内容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颠倒顺序,其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2、第二段文字要说明的一项是。

a、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b、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

c、食物的本质特征d、水和矿物质跟一般的食物不同。

二、材料与说明中心的关系。

例文一:《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的水资源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其总量是很大的,大约有13.86×1017立方米。然而,这些水资源中有97.

5%是海水,而每升水中含氯量小于1克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况且,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

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冰雪固态淡水和深层地下水等的利用都非常有限。所以,可方便利用的、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大约只有40×1014立方米,仅占淡水总量的11%,约占总水量的0.3%。

可见,尽管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实际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很少。

②中国是严重缺水国,人均储水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绝大部分的水资源集中在南部地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国用水量增长迅速。2023年用水总量为1031亿立方米,2023年增加到5548亿立方米。

在2023年的用水总量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22.2%,生态用水占1.

5%,而农业用水则占到64.6%。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有45%,与节水先进国家70%~80%的高利用率差距明显。

如果2023年我国南北方人口仍按现在的53.5比46.5的比例分布,那么按人均需水量计算,北方地区的需水总量将达到每年3720亿立方米,这已经达到我国北方目前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北方地区将几乎无水可用,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继续。

③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不仅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梦,而且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在全世界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当今世界上已有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全球已经有1/4人口面临着一场为得到足够的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而展开的争斗。

这场因为水资源而展开的争斗不仅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村庄与村庄之间。预计到2023年全世界将有2/3人口因严重缺水而面临动荡不安的局面。水资源引发的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1、阅读第①段,说出“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很少”的原因。

2、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解决第②段所反映的哪两个问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广大农村正在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

材料二:我国**已将“南水北调”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每年供水约100亿立方米。

材料一。材料二。

3、比较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例文二:《计量雨滴》

雨是从云层降落的水滴。雨滴有大有小:瓢泼大雨的雨滴直径一般有3—4毫米,最大可达7毫米,而毛毛细雨的雨滴直径则在0.5毫米以下。

为了测定雨滴的大小,人们设计出许多方法,比如雷达观测法、光学雨量计法、摄影法、面粉球法和色斑法等。

雷达观测法和光学雨量计法可实时、大面积地观测包括雨滴粒径及其分布在内的降雨基本特性,一般只应用于天然降雨的观测。摄影法是用摄影机拍摄出正在下落的雨滴的相片,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出该雨滴的粒径,非常适用于实验室内观测模拟降雨。面粉球法是将雨滴收集在盛有面粉的容器中,雨滴与面粉接触后,每个雨滴就产生一个小小的湿面球,烘干后称重,测出每个雨滴的大小。

色斑法是通过测量雨滴在相同材料上形成的色斑大小推知相应的雨滴粒径,是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

一 中考考点。1 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2 分心说明方法及作用。3 分析说明顺序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 联系实际拓展。二 基础知识梳理。1 说明类型 1 说明事物的说明文 2 说明事理说明文。2 说明方法及作用。1 举例子。答题格式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 的例子说明了 说明对象 特征...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

题目形式 题型1 加点词语起什么作用?答题格式 这个词是意思,表 在这里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第一步 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近义词或单变双,表程度 最多 至少 仅 几乎 相当 最 比较等 表范围 主要 几乎 之。一 大多数等 表推测 估计 大约 可能 上下 左右 或许 也许 大概 表数量 多...

中考说明文考点梳理

四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 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的特点,如 一句,就准确 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 事理。2 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