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点讲解

发布 2021-05-08 07:00:28 阅读 1989

中考语文知识点解说。

语言积累与运用。

1.字音(辨认字音)教材注释中有注音的字;多音字;容易读错的字(形声字声旁不表音);形似字。

2.正确使用汉字(辨析别字)

形近音同(近);形异音同(近);容易写错的字。

3.正确使用词语:

近义词选用――常用词语,课外材料。

成语运用――课内成语,课外材料。

关联词运用――误用滥用搭配漏用。

词的感**彩和语体色彩。

4.句子。1)辨析和修改语病。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

句子杂糅重复累赘介词不当。

2)句子的扩展与压缩。

3)句式选用和变换(陈述、疑问、感叹、祈使)

陈述与反问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

5.修辞:比喻拟人反问排比对偶。

6.语言的连贯、得体(语言的简明一般放在病句当中考)

连贯辨析优劣(选择) 排列语序(选择)

调整句中(修改) 变换句式(修改)

得体说话人身份――性别年龄文化职业。

交际场合――对象关系。

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礼貌用语――委婉文明。

7.语言的综合运用。

1)仿例造句(2)图表分析(3)看图说话。

4)总结归纳(5)内容提要(6)一句话新闻。

7)广告语标语制作(8)跨学科综合。

8.正确使用标点。

9.文学文体常识。

重要作家:教材涉及地位较高。

主要作品:主要人物文章体裁创作风格写作特色。

10.课文内容,名著名篇。

11.正确默写名句名篇。

现代文阅读相关知识点解说。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1)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往往是为了揭示人或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或是揭示(深化)文章的中心,其着墨较少。

2)议**中的记叙、说明等,是为议论服务,是为了论述中心思想的需要,或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叙述概括而简明。

3)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是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生动,更透彻。

4)**中环境描写,主要是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显现人物生活的环境、渲染某种气氛。

5)**中人物描写,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的是人物形象。

2.修辞方法(12种):对偶对比排比、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借代引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某个方面的特征。

拟人:使得所写的对象更加生动。

反复:强调反复的内容。

对偶:使得句式整齐。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激起读者的共鸣。

反问: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思考,激起读者共鸣。

夸张:突出强调所夸对象的某个方面的特征。

3.记叙顺序(4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4.叙述(描写、抒情)的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我):真实,有利于直接抒发感情,但空间受限。

第二人称(你):自由、灵活,亲切,拉近了主客体的距离。

第三人称(他):客观,叙述的空间大,但感情的力度不如一二人称。

5.记叙线索(4种):时间先后(事件发展过程、时间的推移、植物的生长过程),地点变化、某个具体的人或物、某种情感的变化等。

6.**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7.**情节的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8.描写顺序:

1)时间――早晚、四季、生长过程等。

2)空间――远近、高低、内外、东西南北、整体与局部。

9.根据描写的角度不同,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根据描写的内容(对象)不同,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中又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各种描写的作用:

神态描写以形传神(交代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生活处境等)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10.环境描写的作用(5种)

1)交代社会背景:如《孔乙己》开头段、《变色龙》开头段。

2)渲染气氛:如《孔乙己》“中秋过后”一句。

3)烘托人物心情:《我的叔叔于勒》中“前面有紫色的阴影从海中升起”一句。

4)表现人物性格: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对烈日的描写。

5)推动情节发展: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对柳枝的描写。

11.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12.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情感。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自然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13.体会散文的主题。

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14.表现手法。

象征:如松竹梅象征人品格高洁坚韧。常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对比(衬托):常突出人物或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特点;衬托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运用典故: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融情于事: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欲扬先抑:往往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托物言志。动静结合。

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铺垫照应:常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水到渠成。

以小见大:常从小处着手,反映出深刻的大主题。

16.抒情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17.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形式(含结构和手法)两方面考虑]

1)点题句――点名题目,引起下文。

2)中心句――点明中心,亮出主旨。

3)悬念句――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4)过渡句――承上启下,自然衔接。

5)照应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

6)烘托句――侧面烘托,间接映衬。

7)铺垫句――铺垫后文,埋下伏笔。

8)修辞句――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18.段落的作用(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考虑)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现代文阅读相关能力点解说。

一整体感知。

一)感知内容。

1.文章体裁是什么。

2.文中所写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文中写了哪些事情。

3.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文章中心。

4.文中所写的物有哪些,写出了物的什么特点?

二)解题方法。

1.概括事件:用“谁+干什么(怎么样)”或“……的……”的格式。

2.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性格特征、精神品格。

3.概括文章中心:叙述(写、介绍、描写)了……什么事(人的什么、什么事物),表明(歌颂、赞扬、批评、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作者的观点看法、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概括物:外形、大小、用途、结构、色彩、种类、其他特征。

二、理清文章思路。

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尾段的安排。

线索、顺序、先后、详略、过渡照应、悬念、伏笔、波澜、起承转合等都是安排结构的体现。

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情感线索。

照应要特别注意,结尾与开头的照应。

前有伏笔,后有交代。

波澜、跌宕实际上就是转,做到张驰有致。

安排结构的三原则:

1)并列式――各部分之间是平行关系。

2)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递进关系。

3)对照式――各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

4)总分式――各部分之间是总分,分总关系。

三、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重要说明:“含义”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去理解;作用既要考虑内容,也要考虑形式(如写作手法或结构上的作用等)

一)理解方法。

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

4. 联系上下文理解。

5.从修辞角度、限定角度理解。

6.弄清词句所写对象是什么。

二)解题方法(1-5解决含义;6-9解决作用)

1.词语解释应注意词语的语境意义、引申意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词语的理解海应从词性角度去考虑(动词的生动性、准确性;形容词的形象性;副词的限定范围、时间、数量、程度)

3.写出了对象的……什么样的特点(分人和物),人物的性格、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功用、结构等。

4、写出了作者对所写对象的什么(指第2条所指)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赞美、歌颂、表扬、喜爱、鄙视、批评、厌恶等)

5.写出了对象本身在这里对什么(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见第3条所指)

6.从内容上看句子的作用(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感受、表明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揭示对象特征或事理、交代原因或依据)

7.从艺术效果看句子的作用(深化或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或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画龙点睛)

8.从修辞角度看句子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某个方面特征。

拟人:使得所写的对象更加生动。

排比:增加文章的气势。

反复:强调反复的内容。

对偶:使得句式整齐。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激起读者的共鸣。

反问: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考,激起读者共鸣。

夸张:突出强调所夸对象的某个方面特征。

9.从结构看句子的作用(总起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参见“句子在文中作用”)

四、理解段落功能、结构、意思。

一)功能(按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性段落、议论性段落、说明性段落、描写性段落、抒情性段落)(更好的表达中心、深化主题;结构上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严谨;使文章中作者感情进一步推向高潮;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丰富,为下文做铺垫)

二)结构(分为纵式和横式结构)

1.理解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段落的顺序,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中考考点分析

陈明明。课题 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中考命题分析特点 1 时态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 特殊语境中对时态的运用能力。对一般过去时的考查。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时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它常与表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如yesterday,la...

中考考点总结

数与式。1 数轴 相反数 倒数 绝对值。2 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 立方根的区分3 有效数字 科学记数法4 非负数 无理数的估值5 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6 幂的运算 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除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7 整式的乘除 平方差 完全平方公式 分解因式 分式的化简8 分式的取值范围 二次根式的...

中考考点梳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速度大小的比较。第二章声现象。声音产生的条件 物体的振动 传播的条件 有介质 固体 液体或气体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