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题型:艺术手法题。
一、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表达效果术语: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答题步骤:
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作具体阐述;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什么特征或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相应知识链接: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表达方式有五种:1)、叙述(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描写(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
《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3)、抒情(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4)、议论(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
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5)、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2、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1)、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比兴(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诗经。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第三章首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用典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用典抒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3)、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反衬又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5)、虚实结合 (眼前之景为实, 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例: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曲写(对写):
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6)、渲染/烘托。
7)、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如诗歌《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 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象征/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
9)、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言来抒情)、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景中含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 再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0)、描写:a、描写角度(空间):上下,远近,俯视仰视b、描写的角度:
色“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形“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声“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味“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c、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
例:正面描写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例析: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11)、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2)、照应。
1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14)、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15)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3、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4、修辞: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诗歌常见题型汇总
常见类型答题汇总。一 场景类。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题步骤 采用 总 分 的结构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描绘 分析 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例一观魏博何相公猎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问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
面试常见题型答题思路
一 综合分析题型。1.问题特征 关于 xxx这句话 这个问题 这件事,你怎么看?作答分类 好现象,坏现象和不好不坏现象。2.答题思路。1 好现象 意义名言 情感入题。表明态度观点 我同意这句话的观点 我认为这件事 xxx 材料的知识点,现象的本质 态度与分析过渡 关于题目中这种现象,让我感受到一下几...
思品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一 答题角度规律性整合。如 未成年人为主题 要从自身 家庭 社会 学校都角度整合知识。社会 国家为主题 要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多角度答题。提建议的角度 则是从国家 社会 企业 公民的角度。二 政治解题思路。一 选择题应用两方法。1 排误排异法。1 题肢本身错 2 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