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 “者,……也。”—及其变形。
2、用“乃”“为”“即”“则”“皆”“耳”“非”等表示判断。
3、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
二)被动句。
1、 “见……于……”或“受……于……”及其变形。
2、 “为……所” —及其变形。
3、用“被”表示被动。
4、还应注意一些无标识意念上的被动句。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
5、省略介词“于”,特别注意的是,有时补好“于”字后,还要注意状语后置的情况。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二疑缺一不可”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鸿门宴。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4)介词宾语前置——秋以为期《氓》
3、定语后置
1)“之……者”或“而……者” —及其变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2)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3)“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4、状语和补语后置。
注意:“于”和“以”
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以帷幕裹(之)《赤壁之战》
五)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
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否定句。
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高考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1.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寡人之过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此臣日夜切齿拊...
高考文言句式
对应学生用书p147 板块一课内复习。一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1 匪女之为美 2 俟我于城隅 3 秋以为期 4 恐年岁之不吾与 5 肇锡余以嘉名 6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7 为仲卿母所遣 8 但闻悲鸟号古木 9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0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1 明...
高考文言句式总结
判断句。1 者,也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 者,例 粟者,民之所种。3也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 者也例 客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5 为例 如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6 则例 7 即例 8 非例 人非生而知之者。9 乃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10 是例 偏偏两骑来是谁?11 皆例 山下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