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

发布 2021-04-21 13:14:28 阅读 9319

本单元内容参见课本二年级第一学期《文言基础知识(五)》139页)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句法的变化比较小。文言句式,就一般规律而言,与现代句式基本相同。但是,从句子结构和表达习惯方面看,却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点。

我们通常说的古汉语特殊句式是指:判断、被动、省略、倒装四种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有时,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事物。

有时,谓语只是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属于某一大类。现代汉语里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系词)“是”来连接,而文言文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下边列举常见的几种形式。

1、……者,……也。(判断句基本。

形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者也。……也。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死生,昼夜事也。

虢,虞之表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

而母,婢也。

2、……为……(用“为”字表示判断)

例:(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是……(用“是”表示判断。魏晋以后才出现,不常用)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

4、……乃……

…则………即……

…皆……(常用来加强判断语气)

例: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吾翁即汝翁。

环滁皆山也。

5、……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管仲非仁者欤?

6、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例:秦,虎狼之国。

刘豫州王室之胄。

其人勇士。以上为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判断句。用“……者,……也”的形式来解释原因,也是判断句的一种。

7、解释原因“……者,……也”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判断词(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宾语。

例:是吾师也。

是社稷之臣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有时候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而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是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类推。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这样,好象不是判断句,其实仍是判断句。

例如: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是)君之惠也。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子曰:“隐者也。”

子曰:“非吾徒也。”

练习:请在下列句子的题号上把不是判断句的圈出来,想一下为什么。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5、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6、 此之谓失其本心。

7、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8、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9、 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10、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11、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12、 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13、 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14、 今公子有急,此臣效命之秋也。

15、 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16、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17、 今先生处胜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18、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19、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20、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21、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22、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被动句。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类句子叫被动句。现代汉语用“被”表示,古汉语“被”字用得不多。下面是常见的被动句表示方式:

1、 …于……

动词 + 于 + 主动者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王建禽于秦。

…见……:见。

…被……:被 + 动词

…为……:为。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是以见放。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为……所 :

为 + 主动者 + 所 + 动词。

……为…… 所:

为所 + 主动者 + 动词。

……为所。 为所 + 动词

例:恐为操所先。

是狼为虞人所窘。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4、 …见(受)……于……

见(受)+ 动词 + 于 +主动者。

例: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 不用被动词,形式上很像主动句,但主语是行动的接受者,因而实际上是被动句。

例:余羁縻不得还。

真州逐之城门外。

练习:下列句子如是被动句,请在题号上画圈,并在表示被动的字下面画横线。

1、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3、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为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4、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

5、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6、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7、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8、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9、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10、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11、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12、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13、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4、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5、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6、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7、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8、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19、 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20、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不过,与现代文相比,文言省略的情况比较多见、复杂。

1、 主语省畤。

例于是入朝见威王。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象郡。

句省略了“邹忌”,下句省略了“秦”。主语省略的句子,其形式与现代汉语差不多,有“承前省”即主诬在此句之前已出现过;

蒙后省”,即主语在此句之后会出现。还有“对话省”,即主语为双方说话人而省。

2、 蠓譭省略。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上句省略了谓语“威”。下句的第。

二、第三分句省略了谓语“鼓”。谓语瘄省略必须根捬语言环境来理解全句的含义。

3、 宾语省略(包括介词宾语的省略)。

4、 例如:

4)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句(4)“使”后面省略的“之”代“蔺相如”,句(5)“使”后面省略的“之”代“琵琶女”,句(6)两个“以”后面省略的“之”(劫持宾语)代“蛇”。

5、 介词省略。例如:

7)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8)……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句(7)的“甚”后面、句(8)的“展转”后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在文言文中,介词“于”的省略最为常见,有时也有省略介词“以”的现象。

还有其他一些省略现象,例如定语中心词的省略,但主要要了解的还是亥上四种省略的现象。

倒装句。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宮语、定语、状语、补语的顺序,通常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谓语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词前,补语杂中心词后。这些,古今汉语大致相同。

在掰代文里,有时句子的主语在后,谓语在前,我们称它为“倐装句”。在文言文里,也有主谓倒装的,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除此之夆,动词与它的宾语,介词与它的宾语,甚至定语与它的中心词也常倒装。

文言文中集资成分倒装的构成形式主要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笉。

1、 宾语前置。

第一种现象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这个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例如:

1) 沛公安在?

2) 何以战?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句(1)“守”(**)是“在”的宾语,句(2)“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句(3)“谁”是介词“与”的宾语。

第二种现象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一般也前置。例如:

4) 古之不余欺也。

5)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芫之许也。

句(4)中的“余”、句(5)中的“着―都是宮语。

第三种现象是为了强调宾语,在谓语和实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例如: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7) 孔子曰:“何陋之有?”

8)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句(6)中的“句读”是“不知”的宾语,“惑”是“不解”的宾语;句(7)中“何陋”是“有”的宾语;句(8)中“德”是“辅”的宾语,这种现象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还沿用,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第四种,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包括介词宾语),也将宾语提前,而且没有什么特殊标志,这就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别。例如:

9) 全石以为底。

10)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句(9)中的“全石”是介词“以”的宾语,句(10)中的“仁义”是“不施”的宾语。

2、 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被它限制、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这是古今相同的语序规律。但文言文中的定语有时可放在中心词后面。例如:

11)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句(11)中的“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这类定语后置的现象,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形容词和前面的名词之间,有“之”字为标志。

3、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就是介词与宾语结合的短语,古汉语里常用“以……”于……”等组成。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有时放在谓语前面,但大多情况下,“于……”的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后面,“以……”的介词结构有时也放在谓语后面。例如:

13)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4) 不拘于时,学于余。

15) 裹以帷幕。

句(13)中“于九国之师”,句(14)中的“于余”就是“于……”形式的介词结构后置现象,句(15)中的“以帷幕”就是“于……”形式的介词结构后置现象。“以……”形式的介词结构后置现象中,谓语本来所带的宾语常常省略,句(15)中的“裹”后面就省略了“之”。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四 主谓倒装句。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如 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 是 鸡豚足 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 鸡 猪丰足 2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全句是 汝之不惠甚矣 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 你...

文言特殊句式

1 判断句。1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2 用 为 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 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3 用 是 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4 用副词 非 乃 即 则 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

文言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 主 谓 宾 定 状 中心词 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 但有时因修辞 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 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 用 者 也 表判断。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 表示提顿,也 表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