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模分类汇编 电离 化学平衡

发布 2021-04-05 04:40:28 阅读 8238

普陀12)、相同温度下,容积相同的甲、乙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均发生如下反应:

2so2(g) +o2(g) 2so3(g) +197 kj 实验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197 > q1 > q2b.达到平衡时so2的体积分数:甲》乙。

c.两容器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相等 d.生成1molso3(l)时放出的热量大于98.5kj

普陀21)、t℃时在2l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反应过程中x、y、z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y的体积百分。

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3x(g)+y(g) 2z(g)

b.0~3 min内,v(x)=0.2 moll-1min-1

c.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且重新平衡前v正 > v逆

d.若改变条件,使反应进程如图-3所示,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压强。

杨浦8). co(g)+h2o(g) co2(g)+h2(g)+q,将1molco和1molh2o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反应放出的热量也随之改变。

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d.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杨浦18).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杨浦20).在恒容密闭容器进行的可逆反应:mgso4(s) +co(g) mgo(s) +co2(g) +so2(g)-q,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若平衡常数k值变大,平衡移动时v逆先减小后增大。

b.容器中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再改变,则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c.若x表示温度,y可表示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密度

d.若x表示co物质的量,y可表示平衡时co2与co物质的量之比。

长宁21).温度为t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0 mol pcl5,反应pcl5(g) →pcl3(g)+cl2(g)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前50 s内的平均速率v(pcl3)=0.0032 mol/(l·s)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 mol·l-1,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20 mol pcl3和0.20 mol cl2,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 2.0 mol pcl.0 mol cl2,达到平衡时,pcl3的转化率小于80%

宝山9). 下列情况下,反应速率相同的是。

宝山14). 从下列叙述中能肯定判断某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改变b.混合体系中气体密度发生变化

c.正、逆反应速率改变d.反应物的转化率改变

松江16).工业上采用nh3作还原剂脱氮原理为:

no(g)no2(g)2nh3(g) 2n2(g)3h2o(g),烟气以一定的流速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逸出气体中氮氧化物含量,从而确定烟气效率,右图是两种不同催化剂的脱氮效率曲线,判断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催化剂①、②分别适合于250℃和450 ℃左右脱氮。

c.曲线①、②最高点表示此时平衡转化率最高。

d.相同条件下,改变压强对脱氮率没有影响。

闵行21).8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1>t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 mol/(l·min)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molco和1.20molh2o,到达平衡时n(co2)=0.40 mol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mol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2o的体积分数增大。

d.温度升至10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1.6,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024年一模分类汇编——电离平衡。

普陀17)、甲、乙、丙是三种不含相同离子的可溶性强电解质。它们所含的离子如下表所示:

若取等质量的甲、乙、丙配制成相同体积的溶液,发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甲)>c(乙)>c(丙),则乙物质。

a.可能是naohb.可能是nh4no3

c.不可能有sod.一定不是(nh4)2so4

普陀18)、运用电离常数判断可以发生的反应是。

a.hbro+na2co3→nabro+nahco3

b.2hbro+na2co3→2nabro+h2o+co2↑

c.hbro+nahco3→nabro+h2o+co2↑

d.nabro+co2+h2o→nahco3+hbro

杨浦16).25℃,向一定体积0.1mol/l的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溶液中c(h+)与c(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

a.m点所示溶液的导电能力强于q点。

b.n点所示溶液中c(ch3coo―)>c(na+)

c.q点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等于醋酸溶液的体积

d.m点和n点所示溶液中h2o的电离程度相同。

长宁12).室温下,对于0.10 mol·l-1的氨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与alcl3溶液反应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oh—→al(oh)3↓

b.加水稀释后,溶液中c(nh4+)·c(oh—)变大。

c.用hno3溶液完全中和后,溶液不显中性

d.其溶液的ph=13

长宁19).室温下向10 ml ph=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减少。

b.溶液中不变。

c.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h+)亦增大。

d.再加入10 ml ph=11的naoh溶液,混合液ph <7

宝山17). 25℃时,已知弱酸的电离常数:k(ch3cooh) =1.

8 ×10-5;k1(h2co3) =4.4 ×10-7;k2(h2co3) =4.7 × 10-11;k(hclo) =4.

0 ×10-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山21).25℃时,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cn-+h2o+co2→hcn+hco3-

b.相同温度时三种溶液的ph关系:na2co3> nacn > ch3coona

c.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和na2co3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

d.amol/l hcn与bmol/l naoh等体积混合溶液c(na+)>c(cn-),则a一定小于b

松江21).25℃,有c(ch3cooh)+c(ch3coo-)=0.1 mol/l的一组醋酸和醋酸钠混合溶液,溶液中c(ch3cooh)、c(ch3coo-)与ph值的关系如图所示。有关离子浓度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ph=5.5溶液中:

c(ch3coo-) c(ch3cooh)>c(h+)>c(oh-)

b.w点表示溶液中:

c(na+)+c(h+)=c(ch3coo-)+c(oh-)

c.ph=3.5溶液中:

c(na+)-c(oh-)+c(ch3cooh)=0.1 mol/l

d.向w点所表示溶液中通入0.05molhcl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

c(h+)=c(ch3cooh)+c(oh-)

闵行19).常温下,ph=11的氨水和ph=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体积为两溶液体积之和),恰好完全反应,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氨水的浓度大于盐酸的浓度

b.原氨水中有1%的含氮微粒为nh4+

c.氨水中水电离出的c(h+)是盐酸中水电离出的c(h+)的100倍

d.混合溶液中c(nh4+)+c(nh3·h2o)+c(nh3)=5×10-4mol/l

闵行20).已知h2s能定量完成下列反应:

r- +h2s(少量)hr + hs-, 2z-+ h2s(少量)2hz + s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电离平衡常数:ki1(h2s)>ki(hz)>ki2(h2s)>ki(hr)

2019北京中考化学一模分类汇编通用

2012北京一模试题实验题汇编。海淀区。32 5分 下图荣获2011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 示压瓶 由湖南科技大学的七名同学创作,在它的瓶盖顶部用了软质材料,使之可以轻易的识别出瓶内气压大小,如在示压瓶中装入碳酸饮料,摇动后瓶盖中部凸起,警示打开瓶盖时有喷出的危险。1 取一个示压瓶,加入一种固体和一种...

2019北京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走进化学实验室

走进化学实验室。2011年昌平区一模 11.下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点燃取用检验装置稀释。酒精灯锌粒的气密性浓硫酸。abcd答案 c 2011年昌平区一模 31.6分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锰起 作用...

2019北京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走进化学实验室

走进化学实验室。2011年昌平区一模 11.下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点燃取用检验装置稀释。酒精灯锌粒的气密性浓硫酸。abcd2011年昌平区一模 31.6分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锰起 作用 2 实验...